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6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9篇 |
内科学 | 69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22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对比简单策略治疗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切割球囊或普通球囊预扩张及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分叉病变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09年至2013年期间,我院心内科218例冠心病患者233个分叉病变,分叉病变分型均为Duke D或Duke F型,边支血管直径>2.0mm,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意义,主支病变经切割球囊预处理(CB组)或普通球囊预扩张(PB组)后置入支架,分支病变仅行切割球囊(CB组)或普通球囊预扩张(PB组),观察手术成功率、边支受累情况、并发症及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情况。结果:218例患者233个分叉病变位于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占73.4%(171例),回旋支/钝缘支占12.0%(28例),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心室后支占14.6%(50例)。CB组患者122例,PB组患者96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与分叉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组与PB组主支血管PCI成功率相似(98.1%vs.100%,P>0.05),但CB组患者分支血管PTCA成功率较高(92.1%vs.78.3%,P<0.05)。CB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情况亦少于PB组患者(4.1%vs.12.5%,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表明,MACEs发生比率CB组少于PB组患者(5.31%vs.14.0%,P<0.05)。结论:简单策略治疗分叉病变过程中,应用切割球囊行预扩张及血管成形术对比普通球囊安全、有效,其成功率高,并发症较少,是临床实践中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目标基因测序, 明确其致病变异, 为临床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22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完善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史及家族史信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目标基因测序, 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对候选变异进行致病性判定。结果高通量测序及Sanger验证均显示患者携带FLNC基因c.5044dupG杂合移码变异。根据ACMG指南判定为疑似致病变异(PVS1+PM2Supporting+PP4)。结论 FLNC基因c.5044dupG杂合变异可能是该患者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学病因。上述结果为患者及其家族成员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基层医生心力衰竭的知识水平.方法 于2008年7-9月,采用不记名闭卷笔试的方法对北京市城区共354名基层医生进行了心力衰竭临床知识水平的调查.结果 354名医生中经常通过网络获得专业知识的医生共154人(43.5%),存在工作时间短、学历高、职称低、年龄小的特点.在所有问题中,回答正确率最高的问题是"心力衰竭症状识别"(62.1%),回答正确率最低的问题是"利尿剂的不良反应"(21.2%).网络学习组与常规学习组医生在"心力衰竭分期"、"心力衰竭的一般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适应证"、"β-受体阻滞剂的适应证"以及关于患者自我监测指标的所有问题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层医生心力衰竭的知识处于较低水平,以网络通信平台为技术支撑,及时更新基层医生的临床知识可能是提高基层医生医疗质量的一个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04.
105.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H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AMI患者,根据院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SHR及其他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AMI患者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856例AMI患者,其中院内发生AKI患者146例(AKI组),占17.1%,未发生AKI患者710例(非AKI组)。AKI组年龄、慢性肾脏疾病、陈旧性脑梗死、Killip分级≥3级比例,以及血尿素氮、血肌酐、入院即刻血糖、SHR、心肌肌钙蛋白、B型脑钠肽水平和呼吸机、利尿剂、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比例均高于非AKI组,白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比例、对比剂总量均低于非AKI组(均P<0.05)。AKI组住院时间、院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非AKI组[8(5,14)d比6(5,9)d、8.2%(12/146)比0.8%(6/710)、24.0%(35/146)比9.0%(64/710)],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评价国产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设计 ,将5 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成试验组 (厄贝沙坦组 ) 2 7例和对照组 (缬沙坦组 ) 30例 ,起始剂量分别为 75mg·d-1和80mg·d-1,2周后如DBP仍≥ 90mmHg ,则加量至 15 0mg·d-1和 16 0mg·d-1,疗程 4周。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压均明显下降。试验组总有效率 86 .6 % ,不良反应发生率 7.4 %。对照组总有效率 9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10 .0 %。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产厄贝沙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 ,其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均与缬沙坦相似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院前跌倒与老年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住院期间躯体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监护室收治的老年HFrEF患者202例,根据住院前12个月内是否发生过跌倒分为跌倒组(54例)和无跌倒组(148例)。比较2组基线资料和简易躯体功能评估(SPPB)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院前跌倒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躯体功能下降与院前跌倒的关系。结果 跌倒组年龄高于无跌倒组[(73±7)岁比(69±6)岁](P<0.001)。跌倒组男性握力水平低于无跌倒组,平衡测试评分、4 m步行时间评分、椅子站立测试评分及SPPB总分均低于无跌倒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院前跌倒发生密切相关(比值比=1.078,95%置信区间:1.015~1.145,P=0.015)。SPPB分值对HFrEF患者发生院前跌倒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624,以SPPB评分7.5分为界值,预测老年HFrEF患者院前跌倒的敏感度为61.5%,特异度为62.0%。结论 出现院... 相似文献
108.
369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冠状动脉(冠脉)完全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的发展趋势,我们对303例冠脉完全闭塞患者(369支闭塞血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一、资料与方法自1993年1月至1998年6月,经我院行冠脉造影术发现冠脉完全闭塞患者303例,完全闭塞血管共369支。男279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11)岁。病史中心肌梗死180例,心绞痛153例。所观察冠脉血管包括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治疗方案分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PTCA)及支架术,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心肌激光打孔术(TMLR)]。二、结果1比较5年间冠脉完全闭塞病… 相似文献
109.
110.
目的:探讨IABP辅助治疗对不同的TIMI评分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2005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未发生机械并发症(室间隔穿孔、严重瓣膜反流及心脏游离缘破裂)并且院内生存24小时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9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IABP机械辅助的有294例患者。将患者按照针对STEMI的TIMI评分方法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高危组(8~14分)。分析不同危险度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低危组429例患者中,应用IABP的患者数量较少(23例),IABP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均无院内死亡,未见明显不同;在中危组(293例)中,IABP治疗组(119例)与常规治疗组(174例)相比,院内病死率明显降低(5.0%vs.12.1%,P0.05);高危组(176例)中,应用IABP患者(152例)较常规药物治疗组(24例)院内病死率较低(18.4%vs.29.2%),但无统计学差异(P=0.220)。多变量Logistic回归结果:IABP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OR=0.109,95%CI:0.025~0.484,P=0.004)。结论:在TIMI评分4-7分(中危组)的患者中,应用IABP可以提高患者在院期间生存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