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食疗养生歌     
刘振文 《气功》2010,(7):640-641
食疗养生办法妙,经济方便又可靠。 大米养胃壮筋骨,小米清火睡好觉。 大豆健脑软血管,小豆抗癌防“三高”。 玉米抗癌降血脂。燕麦减肥尿糖少。  相似文献   
62.
背景:当肝移植胆管铸型诊断明确时移植肝因为胆道梗阻和反复感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早期发现胆管铸型显得尤为重要.目的:检测原位肝移植后发生胆管铸型胆道并发症患者的肝功能,从中筛选出可供早期诊断胆管铸型的预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胆道内镜诊治或胆道造影已经确定发生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25例的肝功能指标,其中胆管铸型组7例,胆管吻合口狭窄5例,胆管铸型并吻合口狭窄13例;以胆道内镜检查肝移植后胆道正常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周,正常组与胆道并发症各分组受者血清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肝移植后1个月胆管铸型组、胆管铸型并吻合口狭窄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著高于胆道正常组(P < 0.01),胆管吻合口狭窄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著低于胆管铸型组(P < 0.05).提示胆管铸型是原位肝移植后潜在的并发症,γ-谷氨酰转肽酶可作为原位肝移植后胆管铸型组的预警指标,也是肝移植后鉴别黄疸原因的重要参考指标和胆道镜检查和外科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63.
间克质于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可以从骨髓、脂肪、脐带、骨膜等组织分离而来的一种干细胞,具有黏附培养基生长的特性和复杂的免疫表型,可以向3个胚层细胞分化.MSC在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MSC回输体内可以定位到受损的组织,并且通过上调抗炎症细胞因子和下调促炎症细胞因子,调节受损部位的炎症反应.此外,MSC有显著的免疫调节特性,可以抑制T细胞、NK细胞等细胞的功能,调节树突状细胞的活性而诱导免疫耐受,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4.
背景:当肝移植胆管铸型诊断明确时移植肝因为胆道梗阻和反复感染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早期发现胆管铸型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检测原位肝移植后发生胆管铸型胆道并发症患者的肝功能,从中筛选出可供早期诊断胆管铸型的预警指标。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胆道内镜诊治或胆道造影已经确定发生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患者25例的肝功能指标,其中胆管铸型组7例,胆管吻合口狭窄5例,胆管铸型并吻合口狭窄13例;以胆道内镜检查肝移植后胆道正常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周,正常组与胆道并发症各分组受者血清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肝移植后1个月胆管铸型组、胆管铸型并吻合口狭窄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著高于胆道正常组(P < 0.01),胆管吻合口狭窄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显著低于胆管铸型组(P < 0.05)。提示胆管铸型是原位肝移植后潜在的并发症,γ-谷氨酰转肽酶可作为原位肝移植后胆管铸型组的预警指标,也是肝移植后鉴别黄疸原因的重要参考指标和胆道镜检查和外科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65.
目的总结在肝移植患者中开展延续护理服务的经验。方法以我院随访系统中纳入的435例肝移植患者为延续护理服务的对象,介绍为这些肝移植患者提供延续护理的方法及内容。结果 100%的患者出院后能够正确服用药物,92%的患者具备了较好的自我监护能力,按时复诊率达到99.5%,满意度达到99.8%。患者总存活率为74.4%,术后排斥反应率为8.0%。结论在肝移植患者中开展延续护理服务满足了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需求,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增加了患者对医院医疗和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6.
目的:前瞻性地通过对接受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SPCNL)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患者的术前、术后手术侧肾盂尿液白介素-18(IL-18)、白蛋白、β2微球蛋白的检测,综合性评估标准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手术侧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娄底市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SPCNL的20例患者与MPCNL的20例患者的术前及术后的相关病史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2±9.7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术前、术后6h、12h、48h、72h手术侧肾盂尿液IL-18水平,并检测手术侧肾盂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化验患者术前、术后三天血肌酐,与尿IL-18、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SPCNL组及MPCNL组术后即时患者尿IL-18、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有统计学差异;②SPCNL组及MPCNL组术后6h、12h、48h、72h尿IL-18、白蛋白、β 2微球蛋白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 0.05)有统计学意义;③SPCNL组及MPCNL组比较,在年龄、性别比例、平均结石大小、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无差异(P>0.05),但术后即时以及术后6h、12h、48h、72h尿IL-18、白蛋白、β2微球蛋白数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尿IL-18、白蛋白、β2微球蛋白与血肌酐相比较,能更早的反应出手术对肾脏的损伤;⑤MPCNL组术中出现肾盂内高压的次数及维持时间明显多于PCNL组.结论:①SPCNL及M PCNL术后患者尿IL-18、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较血清肌酐更加敏感,更能早期的反映出手术对肾脏的损伤;②MPCNL与SPCNL相比,MPCNL较SPCNL对肾脏造成的损伤更大,其原因可能与肾盂高压有关,降低术中灌注压可减少手术侧肾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2月于解放军第三零二医院住院诊治的,具有完整3年随访资料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1年、2年、3年血清病毒学指标的变化,肝功能指标,包括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Child-Pugh评分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变化,合并症的改善,肝癌的发生,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全部112例病人中,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1年、2年、3年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转阴率分别为92.9%、93.8%和95.5%,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分别为26.2%、27.9%和47.5%,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e抗体(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5%、6.3%和9.8%。ALB、ALT、CHE、PT、Child-Pugh评分等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后2年、3年时TBIL显著降低(P〈0.05)。经恩替卡韦治疗后腹水及腹膜炎等并发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共有8人先后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3年累积肝癌发生率为7.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安全性良好,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减少腹水及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可能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在术中超声引导下,肝段染色对肝Ⅷ段(S8)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1例肿瘤位于S8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对肝S8门静脉分支进行染色,随后使用电刀沿肝脏表面染色区域标记切离线,最后完成立体精准S8切除,术后肝离断面显露肝右静脉、肝中静脉主干侧壁及S8的肝蒂.结果 31例患者均行精准S8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230±76)min,平均手术出血量(305±235)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3±3)d,手术后1年复发率19%,1年生存率94%.结论 在术中超声引导下,采用肝段染色法可提高S8解剖性切除的精准性,是S8肿瘤切除的最佳术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0.
目的观察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治疗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和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入组丙肝肝硬化7例(5例失代偿)和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7例(移植后时间6~44个月,中位时间17个月),年龄26~69岁(中位年龄55岁),HCV RNA分型均为基因1b型,HCV RNA载量为6.90×104~4.34×107IU/ml。DAAs治疗方案为索菲布韦(sofosbuvir)+息米普韦(simeprevir)(3例)和harvoni(sofosbuvir+ledipasvir)(11例),疗程12周。治疗过程中观察HCV RNA、肝功能、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除1例肝移植术后患者4周时HCV RNA为5.60×10 IU/ml,其余患者均获快速病毒学应答,HCV RNA最快5 d低于检测值下限。所有患者均获得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持续病毒学应答,ALT和AST下降,ALB水平升高。移植术后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未见明显变化。不良反应轻,主要为头痛(1例)、乏力(2例)和关节痛(1例)。结论 DAAs治疗丙肝肝硬化和肝移植术后丙肝复发安全性好,疗效肯定。对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远期疗效待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