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96篇
皮肤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21.
122.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以及对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6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置入DES的患者,常规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功能。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较用药前下降≤1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组)和氯吡格雷敏感组(CS组),比较两组患者随访9个月的临床终点指标(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及造影结果。结果共45例(26.8%)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CR组中女性和肥胖患者的比例高于CS组,两组患者其他基线临床特征和造影结果无显著性差异。9个月随访期间,CR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CS组(26.7%vs11.4%,P=0.03),CR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CS组(13.3%vs4.1%,P=0.02),CR组心血管事件住院率也显著高于CS组(48.8%vs12.2%,P=0.02)。90例(53.6%)完成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CR组和CS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亚急性支架血栓(P>0.05)。两组再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12.5%vs12.1%,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与DES置入后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缺血事件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3.
老年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PCI在老年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PLM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5岁以上的UPLMT患者28例择期行PCI,其中开口部6例,体部4例,分叉部18例,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每半个月或1个月门诊复查1次,其中19例患者3~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28例患者PCI均取得成功,术后达TIMI3级血流,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1例,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1例(5.3%),再次行PCI。术后平均随访(18.6±2.7)个月,随访1年内无死亡。结论选择性经桡动脉老年UPLMT患者行PCI即刻成功率高,其近中期疗效可以被接受。  相似文献   
124.
心脏瓣膜腱索断裂临床较少见,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5.
目的:综述血栓调节蛋白的功能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相关最新发表的文章,对血栓调节蛋白的功能及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血栓调节蛋白在治疗炎症及凝血等相关疾病时具有其独特效应。血栓调节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保持血管内稳态、保护内皮细胞等功能。血栓调节蛋白通过直接与间接的途径发挥抗炎和抗凝的双重作用,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内毒素血症、脓毒症、热射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症等疾病方面均有报道。  相似文献   
126.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型糖尿病(DM)是冠心病(CAD)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DM病人比非DM具有较高的CAD的发病率,预后差,死亡率高。45~74岁男性和女性DM病人患CAD危险是非DM的2.4和5.1倍。DM对大血管的危害不仅表现在较高的CAD的发病率,也体现在具有较高的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和充血性心衰发病率。DM患第一次心肌梗死的危险等危于非DM病人曾有过心肌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观察绝经期冠心病妇女雌激素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绝经期冠心病患者 5 0例和绝经期非冠心病患者 15例的颈动脉壁斑块、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参数 ,并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雌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 :绝经期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的斑块显著大于绝经期非冠心病患者 ,其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也显著超过绝经期非冠心病患者 ;应用雌激素治疗后 ,雌激素治疗组的斑块记分和内中膜厚度均有所减小 ;血流参数在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雌激素对绝经期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组和IAAC-CPR组,每组5只。经颈静脉快速推注冰氯化钾并夹闭气管导管制备心搏骤停模型;心搏骤停3 min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C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IAA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腹主动脉按压。观察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脑皮质血流的变化;记录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观察动物24 h生存情况、24 h神经功能评分及腹部器官情况等。结果 IAAC-CPR组复苏后30、60、90、120 s时脑血流量(CBF,PU值)及平均动脉压(MAP,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CC-CPR组(CBF 30 s:16.1±6.0比7.8±2.2,60 s:91.6±11.8比57.3±23.2,90 s:259.9±74.9比163.6±50.3,120 s:301.5±60.5比208.4±23.8;MAP 30 s:46.4±9.4比31.4±8.7,60 s:55.8±13.8比34.0±11.5,90 s:61.2±11.5比38.2±10.1,120 s:63.6±11.8比40.2±10.2;均P<0.05)。与CC-CPR组比较,IAAC-CPR组ROSC所需时间明显缩短(s:182.0±59.0比312.6±86.6,t=2.787,P=0.024),24 h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分:2.4±1.7比4.6±0.6,t=2.974,P=0.023);而复苏成功率(80.0%比60.0%,χ2=0.000,P=1.000)、24 h存活率升高(80.0%比40.0%,χ2=0.417,P=0.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C后24 h尸解动物均未发现肝脏损伤。结论在心搏骤停兔复苏早期,IAAC-CPR较CC-CPR取得了更好的脑血流灌注,明显减轻了心搏骤停兔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且无腹部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29.
张晓静  刘惠亮  朱琳  张蛟  俞泓  李屹 《武警医学》2020,31(3):203-206
 

目的 探讨欣维宁联合山莨菪碱注射液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恢复及内皮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医院2016-07至2018-02期间收治的116例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均行PCI术治疗,对照组予以欣维宁,观察组予以欣维宁+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再灌注、心功能水平、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变化情况,及术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 h ST段回落率、cTFC、心肌灌注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 、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 force,LVEF)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在T1、T2,观察组患者LVEDD、LVEF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EGF、ET-1水平低于治疗前,NO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PCI术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7.24%(10/58)、3.45%(2/58),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欣维宁联合山莨菪碱注射液可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同时提高心功能,保护血管内皮,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0.
朱琳  刘惠亮  张晓静  张蛟  俞泓  李屹 《武警医学》2020,31(3):229-232
 目的 研究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对评估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new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4-01至2018-12于某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241例老年男性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是否发生NOAF,分成房颤组(n=40)和非房颤组(n=201)。搜集两组患者病历资料,并通过Logisi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R对老年男性AMI患者NOAF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1)经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三酰甘油(T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LR均是老年男性AMI患者入院后NO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PLR预测老年男性急性AMI入院后NOAF的最佳截点为248.11,预测的敏感性为87.90%,特异性为95.9%,AUC曲线下面积为0.969(95%CI:0.939~0.9998;P<0.01)。结论 PLR评估老年男性AMI患者NOAF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