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96篇
皮肤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他汀类药物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已成为治疗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石。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预防继发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他汀类药物不仅通过发挥降脂作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同时还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活性、稳定和改变斑块成分等作用使患者获益,即所谓的他汀类药物多效性。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成像技术评估高海拔缺氧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介入封堵前后右心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来自高原藏区PDA的31例患儿,于术前1 d及术后7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同期选择无心脏疾病的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图像导入Echo PAC超声工作站,人工将右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划分为三个节段,测量节段心肌的收缩功能。结果术前藏区组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右室游离壁三个节段应变均低于对照组,而术后1周藏区患儿室间隔3个节段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右室游离壁3个节段应变仍低于对照组(P<0.01)。藏区组术后室间隔基底段及中间段、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应变较术前增高(P<0.01),心尖段应变较术前增高(P<0.05),而室间隔心尖段应变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藏区患儿介入手术后短期内右室游离壁心肌收缩运动及肺动脉压力仍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二维应变技术可无创、定量评估PDA介入前后心肌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 G681A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系,以期早期筛选和识别CR.方法 共纳入对象136例,其中73例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3例为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血管舒张剂刺激磷酸蛋白(VASP)磷酸化程度的检测,按照测得的VASP磷酸化指数(VASP index)将患者分为CR组和NCR组,CR定义为VASP index≥5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联合双脱氧sanger测序法,检测所有患者的基因型,分析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两组之间的分布.结果 入选人群CR发生率为58.8%(80例),ACS患者的CR发生率高于SAP患者(67.1%vs.49.2%,P<0.05).CYP2C19基因G681A多态性位点三种基因型(CG、GA、AA)在CR组与NCR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7.54%,46.22%,6.24%和69.63%,26.80%,3.57%,在两组间,三种基因型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A等位基因的频率在CR组高于NCR组(29.37%vs.16.96%,P<0.05),A等位基因增加CR的发生风险(OR =2.04,95% CI:1.12~ 3.71,P<0.05).Logistic回归校正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等因素后,发现CYP2C19基因G681A单核苷酸多态性仍与CR的发生风险有关(OR =3.259,95% CI:1.476~6.764,P<0.001).结论 细胞色素P450 2C19 G681A基因多态性和CR的发生相关,A等位基因可能是导致CR发生的重要遗传学因素.  相似文献   
104.
吸烟是中国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冠心病一直是吸烟致死疾病的前三位之一。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吸烟均居第1位。此外,吸烟者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2倍,吸烟与冠心病之间存在量效关系。与吸烟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还有冠状动脉病,脑血管病,腹主动脉瘤,外周血管病等。同时还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还可以增加得肺炎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5.
患者,男,65岁,于2009—07中旬活动后突然出现胸骨后闷痛、不适,持续约1h,当地县医院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治疗。2009—08再次发作胸骨后闷痛、不适;随后出现全身无力症状,转至我院。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查体:脉搏85次/min,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营养差,神志清,精神差,被动半卧位。颈静脉怒张,两肺底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无胸膜摩擦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动机访谈在武警部队官兵吸烟行为改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随机抽样选取的武警部队官兵126名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3名。对照组给予吸烟危害宣教及辅助戒烟,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面对面动机访谈干预,于12周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价两组对吸烟危害的知晓率、吸烟行为改变的认知率及戒烟率。结果 12周后干预组吸烟危害知晓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的吸烟行为改变认知率明显升高(53.3% vs 87.3%,P<0.01);干预组戒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51.7% vs 26.7%,P<0.01)。结论 动机访谈有助于提高武警官兵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和吸烟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急件前壁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扭转及解旋运动的变化.方法 38例AMI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两组:LVEF正常组(LVEF≥45%,21例)和LVEF减低组(LVEF<45%,17例).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取左室心尖和心底短轴二维图像,应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室扭转角度峰值(Ptw)、收缩末期扭转角度(AVCtw)、等容舒张末期扭转角度(MVOtw)、解旋率(UntwR)、扭转速度峰值(PTV)、扭转速度达峰时间(TPTV)、解旋速度峰值(PUV)和解旋速度达峰时间(TPUV).结果 与对照组及LVEF正常组相比,LVEF减低组Ptw、AVCtw、MVOtw、UntwR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PUV、PTV及TP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ntwR与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有相关性.结论 STI技术可准确评价前壁AMI患者左室扭转及解旋.AMI患者LVEF减低组左室扭转角度及UntwR明显减低;左室扭转及解旋影响左窒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经冠状动脉(冠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bone marrow cell,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行性、效果、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 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常规PCI+细胞移植(n=28)]和对照组[常规PCI(n=10)].随访观察3个月,包括临床、实验室指标、二维超声心动图、正电子发射体层心肌显像(PET),48 h持续心电监测.梯度密度法分离自体MBMC.PCI+MBMC移植或单纯PCI手术在心肌梗死后平均14.6 d进行.21例行超选择性移植,经梗死相关冠脉、气囊充盈下高压注入4×106个MBMC,重复注入6~8次.7例经冠脉选择性移植,气囊未充盈下高压注入移植细胞,细胞数与上相同.结果 28例细胞移植患者手术均安全.3例于细胞注入后15~30 min出现发冷反应,半小时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早搏;术后48 h持续心电监测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15例完成移植后3个月PET随访观察,13例(13/15,86.67%)显示原梗死代谢缺损区出现有代谢活力心肌,平均占原梗死区(40.08±8.82)%.超声心动图随访,MBMC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6.83%(P<0.01),左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8.63%(P<0.05);而对照组心功能无改善.结论本研究提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脉移植修复梗死心肌是安全有效的.细胞移植所显示改善心功能的效果,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了心室的重构,及移植细胞本身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产生血管活性物质、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9.
目的通过与同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作对照,评价定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QCT)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利用QCA和QCT测量同一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等指标,比较2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 78例患者中,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病变62例(79.49%),QCT和QCA一致认为重度狭窄(>75%)的节段共为47段,其中右冠状动脉1 5段,前降支27段,回旋支5段。QCT和QCA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测量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和直径狭窄率的比较,差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和QCA测量最小管腔直径,靶病变长度,参考直径,参考面积,直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0.5≤r_c≤0.8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则一致性不佳(r_c<0.5)。结论 QCT检查能良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可用于术前即可指导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和支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ELISA测定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及对照组30例外周血可溶性血管间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ascu lar celladhesion molecu le-1,sVCAM-1)和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 illebrand Factor,vWF)浓度,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记录血管病变情况。结果血清sVCAM-1浓度在AM I组明显高于UAP组及对照组(P<0.01),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vWF浓度在AM I组与UA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AM I组与UAP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清sVCAM-1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支数成正相关,r=0.450,P<0.01。而vWF水平与受累冠状动脉血管支数无相关关系,r=0.074。结论血清sVCAM-1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vWF与ACS的发生发展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