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96篇
皮肤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评价室性早搏(室早)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正常心脏室早进行导管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时QRS与室早QRS波型形态完全相同的起搏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结果:8例患者室早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室流出道3例,左室流出道1例,左冠状动脉窦1例,左后间隔1例,右后间隔1例,右室室上嵴1例。即刻疗效100%。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而安全地消除正常心脏室早,可作为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患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后ST段回落、血清炎症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3月~2010年12月武警总医院发病时间<12 h、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5例,按照随机信封法随机分为3组:A组(n=34,术前给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B组(n=34,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C组(n=30,术前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20 mg/d),观察术后90 min内ST段回落情况以及术后24 h、3 d、7 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O合酶(NOS)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90 min内A组ST段回落比例更高,同时回落幅度也更大,与B组和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A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下降,但与B组和C组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 d和7 d,A组hs-CRP进一步下降,且与B组和C组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h及术后3 d,A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高于B组和C组,但与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A组NOS水平继续升高,与B组和C组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一次性给予大剂量(80 mg)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有利于STEMI患者心肌灌注恢复,并能够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116例冠心病可疑患者住院,行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需要进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后3~7d复查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采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图像采集系统,腺苷注射液按140ug.kg-1.min-1,6min匀速静脉泵入,腺苷泵入3min时静脉推注99锝-2-甲氧基异丁基异腈核素(99mTc-MIBI);1.5h后进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若异常,次日行静息心肌显像。核素显像左室心肌分为17个节段,心肌灌注分4级。结果:73例冠心病患者中,66例行介入处理,其中32例患者冠状动脉介入处理后复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对肱动脉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50例,其中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梗死组)36例及无陈旧性心肌梗死史(无梗死组)14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肱动脉的内皮依赖血流量介导的扩张反应(endothelium-dependent 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结果:两组相比,其FMD及年龄均有显著差异[FMD:(3.57&;#177;3.05)和(5.95&;#177;2.62)%,P&;lt;0.05;年龄:(56.53&;#177;10.41)和(62.54&;#177;8.05)岁,P&;lt;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提示,仅陈旧性心肌梗死与FMD显著相关(r=0.34,P=0.016,0.031)。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显著低下,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内皮功能异常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大鼠下丘脑-垂体激素分泌的变化。方法选择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模型1d、4d、7d、14d组。运用放射免疫法(Radioimmunoassay,RIA)测量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的含量,以及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的含量。结果①各组大鼠血浆ACTH和COR含量的变化:与空白组比较,血浆ACTH含量有升高趋势,其中模型14d组最明显,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血浆COR含量也呈现升高趋势,其中模型14d组最明显,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②各组大鼠血清TSH、T4和T3含量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1d组T4含量明显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4d组、模7d组,模14d组T4含量呈下降趋势,且模14d组Ta含量降低最明显,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组大鼠的TSH、T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早期大鼠体内存在下丘脑一垂体分泌调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是经股动脉穿刺进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而术后长时间的卧床、制动给患者带来更多不便以及潜在的威胁,较年轻患者更为严重.本研究回顾分析5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形成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是循环中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聚集和跨内皮细胞转移。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难以与内皮细胞粘附,只有当血液中的某些因素如细胞因子、氧化脂蛋白等炎性刺激因子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增加或内皮细胞损伤时,才容易发生,而该过程又主要由粘附分子介导。本文就近年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1细胞粘附分子的生物学特性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类表达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  相似文献   
18.
刘惠亮  汪琪 《武警医学》1996,7(3):157-158
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例武警总医院心肾内科刘惠亮,汪琪,罗建平,吕晓群,李卉(北京100039)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新开展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有效方法,成功率高达95%以上[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纳米水平上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4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2只,高脂组16只,阿托伐他汀组16只,分别于2、6wk末随机抽取6~8只处死,采血检测血脂,取胸主动脉制作标本,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观察。结果AFM50μm大范围扫描可见对照组VEC呈梭形,大小约11.96μm×3.72μm。排列规则,其长轴与血流方向一致;高脂组2、6wk末兔VE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大肿胀,变形,排列紊乱。500nm超微结构扫描正常组细胞膜蛋白由圆形、椭圆形的隆起构成,大小基本一致,隆起光滑饱满,隆起间界线分明;2、6wk高脂组内皮细胞膜蛋白由许多大小不一的隆起构成,形态各异,隆起表面凹凸不平,隆起间有许多孔洞,隆起间界限模糊;阿托伐他汀组2、6wk末VEC超微结构明显改善,更接近正常对照组。同时比较了3组500nm水平下膜蛋白的平均粗糙度(mean roughness,Ra),发现在2、6wk高脂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细胞膜粗糙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AFM可直观的观察到AS受损的VEC及细胞膜的超微结构改变,以及阿托伐他汀明显改善AS引起的VEC损伤,从而发挥其降脂外的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免疫机制贯穿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整个过程,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均参与其中,研究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更好地防治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