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边远小医院实施"开门办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军队各级医院在“解放思想,开门办院”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在医疗设备的引进、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但边远小医院因当地经济落后、环境艰苦等因素制约着“开门办院”的发展力度。因此,面对种种矛盾与困难,依托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广开门路,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逐步缩小与其他医院之间的差距,赢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用紫外线辐照和充氧自血回输法(简称UVB疗法)对15例健康人进行了1疗程的治疗,并对血气分析值做了观察。结果表明,15例经UVB疗法治疗后,血氧饱合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都有明显变化。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均属正常健康人,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8~25岁。既往均无心、肺、肝、肾疾病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测试用的培养基和抗疟药涂药板为材料,用实验室连续培养多年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及恶性疟现症病人含虫血进行测定,观察其各种影响因素。结果4℃保存,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和冰冻干燥培养基分别在2个月和1年内效果不变,超过上述时间,培养基支持疟原虫生长发育的能力将下降。氯喹板2年内、哌喹板6个月内效果稳定,咯萘啶板和青蒿琥酯板保存期超过3个月,效果将会变化。密封涂药板的胶带纸只可1次启封使用,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制作涂药板的塑料应选择对疟原虫生长发育无影响的原材料。4℃保存的药液超过2wk其浓度会发生变化。用于测定的疟原虫应为同步环状体阶段疟原虫,密度以1000~80000个/μl血为宜,含虫血室温保存不超过1h,4℃保存不超过48h。操作技术需熟练,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涂药板、培养基、密封胶带纸、疟原虫及操作技术等均可影响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为体外微量法所用材料及操作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97.9%降至 1997年的 2 6.7% (P <0.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 10.46±7.14 pmol/μl 血 降至 1.63± 1.47pmol/μl 血 (P<0.0 1) ,用较高药浓度 (>6.4pmol/μl血)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所占比例由 83.3 %降为 6.7% (P<0.0 1)。体内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84.2 %降为 1997年的 18.4% (P<0.0 1) ,三级抗性 (RⅢ )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 5 3.1%降为 14.3 % (P<0.0 1) ,血中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由 72.0± 2 1.6 h变为 5 0.7± 16.1 h。2 0 0 1年三亚市雅亮乡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 5 9.8% ,平均抑制药浓度 3.5 6± 2.12 pmol/μl 血 。 2 0 0 3年乐东县福抱乡体内法测定抗性率为 62.5 % ,RI、RⅡ和RⅢ分别占抗性病例 50 %、30 %和 20 % ,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 5 6.9± 17.2 h。云南省勐腊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97.4%降至 1999年的 77.8% (P <0.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由 17.2± 12.6 pmol/μl血降至4.4±3.1 pmol/μl(P<0.01)。2002年景洪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70.4%,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为4.0±3.3 pmol/μl 血。 结论 减少或停止使用氯喹后,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呈降低趋势,逐渐恢复了对氯喹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经常内镜检查诊断为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aors,GIMTs)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内镜表现选择治疗方法,术后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分析超声内镜对GIMTs的诊断效能及手术指导价值。结果: 经超声内镜检测出脂肪瘤15例,与病理相符10例,检测敏感性83.33%(10/12)、特异性92.65%(63/68);检测平滑肌瘤44例,与病理相符37例,检测敏感性88.10%(37/42)、特异性81.58%(31/38);检测间质瘤22例,与病理相符19例,检测敏感性73.08%(19/26)、特异性94.44%(51/54),脂肪瘤多分布于胃(66.67%),起源于黏膜肌层(50.00%)或粘膜下层(50.00%);平滑肌瘤多分布于胃(83.33%),起源于黏膜肌层(83.33%);间质瘤多分布于胃(76.92%),起源于固有肌层(38.46%)。经超声诊断60例GIMTs行胃镜下指导治疗,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未出现穿孔,出血现象,术后两月复查所有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良好,肿瘤未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诊断效果显著,且对患者胃镜切除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饮食业的油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环境投诉热点。本文对饭店油烟的污染和治理报告如下:1饭店油烟的危害食物烹调时会产生大量的油烟与刺激性气体,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和视觉器官均有影响。烹调油烟,不仅含有高温蒸发出来的油和水蒸气,还含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敏感性现场体外监测方法,指导药物敏感性监测。对照WHO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在自制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测定板中测定了以4种药物的敏感性,测定成功率分别为79.4%,79.8%,78.6%及77.3%,与WHO提供的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氨酚喹)相同;疟原虫抑制率亦与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板相似,均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提示自制测定板药物稳定,  相似文献   
18.
在海南岛昌江县收治恶性疟30例,以测定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其中经体内外同时测定的有14例。按体内测定标准发现Ⅲ级抗性者5例,Ⅱ级抗性者1例,Ⅰ级抗性者6例,敏感者1例,另1例属于Ⅰ级抗性或敏感。经同时使用两种测定板观察结果,各剂量组对疟原虫发育的抑制率及对不同抗性病例测得的抗性曲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鉴于免疫荧光染色法能应用抗原抗体结合的特殊荧光定位法作组织鉴定,不象传统的组织学那样受形态指标的限制,所以作者试用这种方法对蚊体内疟原虫卵囊进行了研究。用感染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 bastianellii)的多斑按蚊,经过Cornoy氏液固定后,用石腊包埋,切成4微米厚的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情志调节及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健脾清热化瘀汤口服并灌肠及情志调节,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口服及常规心理疏导,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我76.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和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志调节及中药治疗UC有利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