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生物活性法,观测42名高血压病(EH)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r-干扰素(IFN-r)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EH患者血浆TNF,IFN-r和PDGF含量分别为:12.6±5.1ng/ml,5.7±1.7ng/ml和151±43U/ml,与正常人相比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  相似文献   
42.
在活体中有关脑内递质直接影响免疫功能的报告尚不多见,腩内递质多巴胺(DA)与补体的关系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实验以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左旋多巴(L-DOPA),脑室注射(i.c.v)观察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用雄性Wistar大鼠(200~300g),10%水合氯醛麻醉后作脑室瘘管(外径0.8mm、深3.5mm不锈钢管),于术后第三、五、六天用药,共用药3次。实验  相似文献   
4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眼底病变中所起的作用。方法运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利用MTT法测定其在不同浓度胰岛素及作用时间下培养板中各孔的光吸收值。结果当高浓度胰岛素作用时间≥3 d,光吸收(OD)值均明显下降,并随着浓度的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进一步减小。结论当高浓度胰岛素作用达到一定时间时,对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生长活性起着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4.
用ICS-Ⅱ免疫化学系统(Beckman)检测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小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胃癌患者的胃液发现,胃液中含数量不等的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α1酸性糖蛋白(α1AG)、C3和C4等急性时相血浆蛋白(APP),证明这些蛋白向胃腔内分泌胺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或兼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显著升高(P〈0.01),胃癌又较慢性萎缩性胃炎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45.
胸腺因子D对老龄大鼠垂体-甲状腺轴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因子 D对垂体 -甲状腺轴内分泌衰老的延缓作用。 方法  雌、雄 2 1月老龄 SD大鼠各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隔口背部皮下注射胸腺因子 D2 mg· kg- 1 ,另一组及 6月青龄雌、雄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连续处理 3个月后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腺垂体组织、血清 TSH和血清 FT4 、FT3。结果  腺垂体组织中 TSH在雌、雄大鼠各组间均无差异。雌性老年组血清 FT3低于青龄对照组 ,但无统计意义 ;雄性老年组血清 TSH高于青龄对照组 (P=0 .0 99) ,血清 FT4 和 FT3明显低于青龄对照组 (P<0 .0 5 ) ,给药后 ,上述老年性改变可得到逆转 ,使其水平更接近青龄对照组水平。 结论  胸腺因子 D可逆转老龄大鼠垂体 -甲状腺轴分泌激素的老龄性改变 ,从而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46.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病毒在感染肝细胞合成过剩时释放入血液的脂蛋白,并可能存在于唾液。经血、阴道分泌物、羊水、尿液、精液、乳汁、汗液、腹水等浆液渗出物中。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一HB。)通常在血液中发现。HBSAg和抗一HBc能否向胃腔释放,意义如何?文献报道不多。为此,我们于1993年1月~1995年3月用ICS-!(Beckman)检测160例胃病患者的胃液HBSAg,抗一HBc和丙型肝炎抗体(抗一HCV),以探讨其临床流行病学意义。三材料和方法1.工标本采集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检查,同时在不同部位取材,经组织学验证。160…  相似文献   
47.
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白细胞的抑制效应(LAl),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天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发现,胸腺因子D、胸腺素和胸腺肽,加热140℃以下15min,LAl效应和NK活性与未加热前一样;加热150℃发上15min,上述活性丧失。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国内有关丙型肝光病毒(HCV)感染状况的报道不少,但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州地区尚少见肝病患者和献血者HCV感染的研究报告,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经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和胸腺因子D(TFD)培养前后的人脑胶质瘤侵润琳巴细胞(GIL)的表型及抗自体瘤细胞活性变化。(1)GIL可被分离,培养后可增值;(2)新鲜GIL主要为T淋巴细胞,其中CD8^ 细胞多于CD4^ 细胞,随培养时间延长呈相反变化;(3)新鲜GIL活性很弱,培养后很强;(4)TFD可能具有增强rIL-2的激活作用。提示G1L可望作为理想的效应细胞用于脑腔质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50.
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腺因子 D( TFD)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 He PG2 .2 .15细胞株为模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观察 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对 He PG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 HBs Ag)和 e抗原 ( HBe Ag)水平的影响 ,计算药物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采用四甲基噻唑兰 ( 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 ,并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 TI)。采用 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 Hep G2 .2 .2 .15细胞培养上清中的 HBV DNA含量的变化 ,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同时以 IFNα- 2 b为对照 ,综合评价 TFD的体外抗 HBV效果。结果   TFD对 HBs Ag、HBe Ag的 5 0 %抑制浓度分别为 48.4mg· m L- 1和 75 1.7m g·m L- 1 ,治疗指数 ( TI)分别为 2 4.2和 1.6。在用药的第 9天 ,5 0 0 mg· m L - 1的 TFD对 HBs Ag和 HBe Ag的抑制率分别 80 .63 %和 5 1.2 6%。 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 ,TFD对细胞中游离 DNA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TFD及 IFNα- 2 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 HBV作用 ,TFD对 HBs Ag的抑制作用较IFNα- 2 b更为明显 ,但对 HBe Ag的抑制不如 IFNα- 2 b。TFD对 HBV的抑制可能不是通过抑制 HBV DNA的复制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