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通过N-乙酰基-丝氨酸-天门冬酰-赖氨酰-脯氨酸(AcSDKP)干预,观察其对活化肝星状细胞(HSCs)的增殖以及合成和分泌细胞外基质(ECM)的影响.方法 大鼠原代HSCs分离、培养和鉴定后,分别给予0.01、0.1、1、10、100 nmol/LAcSDKP进行干预,设立空白对照组.MTT法检测AcSDKP干预对HSCs增殖的影响;RT-PCR技术检测活化HSCs Ⅰ型胶原(Col Ⅰ)、Ⅲ型胶原(Col Ⅲ)mRNA表达;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1、10 nmo/L AcSDKP干预显著抑制活化HSCs的增殖;1、10 nmol/L及0.1~100 nmoI/L AcSDKP的干预,分别显著抑制HSCs Col Ⅰ mRNA和ColⅢmRNA表达;0.1、1、10 nmol/L和0.1、1 nmol/L AcSDKP干预可分别显著抑制培养上清液HA和LN的表达.结论 本实验发现,AeSDKP可抑制活化HSCs合成和分泌ECM,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以浓度为1 nmol/L时作用最为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SCs增殖而使合成和分泌ECM的HSCs数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92.
胰腺纤维钙化性糖尿病是特殊类型糖尿病中的少见亚型,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其特殊性,并对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自1991年国内共报道53例,现报道我院诊治的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93.
目的回顾性调查350例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UC患者性别、年龄、肠镜表现、临床表现、病变分布、严重程度分级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 350例UC患者中,男191例(54. 6%),女159例(45. 4%),男女性别比为1. 2∶1,年龄(47. 0±15. 7)岁。按每年收治UC患者数统计,总体呈递增的趋势,2017年UC住院数是2013年的3. 3倍。主要临床表现:腹痛237例(67. 7%),腹泻309例(88. 3%),黏液脓血便298例(85. 1%),里急后重280例(80. 0%)。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轻度120例(36. 9%),中度96例(29. 5%),重度109例(33. 5%);病变分布范围:直肠型46例(14. 2%),左半结肠型164例(50. 5%),全结肠型115例(35. 4%)。老年组(≥61岁)与青年组(21~40岁)病变严重程度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8,P=0. 005),且青年组重度UC发生率更高。不同性别病变严重程度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6,P=0. 02),女性重度UC发生率更高。给予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后好转318例(90. 9%),无效32例(9. 1%),其中初始治疗无效者20例(5. 7%),给予生物治疗后好转,外科手术8例(2. 3%),死亡3例(0. 9%)。结论 UC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与老年组(≥61岁)相比,青年组(21~40岁)重度UC发生率更高,女性较男性患者重度UC发生率更高;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受累较为常见,大多数对内科药物治疗反应良好。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糖尿病(DM)合并无症状脑梗死(SCI)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入院的经头颅CT或核磁确诊DM合并SCI(A组)患者38例,非DM合并SCI(B组)36例,检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髙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结果 A组MS的发病率为34.2%明显高于B组19.4%(P〈0.05)。A组SBP、FPG明显增高,HDL-C水平低于B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合并SCI发病密切相关的是高SBP和低LDL-C,OR值分别为2.11和1.15,95%CI为1.81~3.67、1.03~1.45(P〈0.05)。结论 MS使DM合并SCI发病率增高,有效控制SBP和升高HDL-C对预防DM合并SCI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脑卒中患者316例,其中糖尿病并发脑卒中患者138例(DM组),单纯脑血管病患者178例(对照组),分析头颅CT特点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静脉采血测空腹血糖(FPG)、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结果】DM组多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和BMI、WC、血糖、T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以多灶性脑梗死常见,糖尿病合并高TG、低HDL-C、肥胖的患者易发生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胰岛素联合六味安消胶囊对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治疗前后胰高血糖素的水平变化,寻求糖尿病胃轻瘫的有效治疗药物。【方法】将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联合六味安消胶囊治疗组(A组)、胰岛素治疗组(B组)、六味安消胶囊治疗组(C组)和对照组(D组),治疗1个月后,比较四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及胰高血糖素水平变化。【结果】A组治疗后显效、有效率高于B、C、D组(P<0.01),B、C组治疗后显效、有效率高于D组(P<0.01),B、C组间无差异。治疗后A组、B组、C组胰高血糖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其中以A组最显著(P<0.01)。【结论】胰岛素联合六味安消胶囊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7.
例1,男性,74岁,糖尿病史17年.无药物过敏史.于1999年8月起因血糖控制不佳改为诺和灵30R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每日总量26IU~36IU,未再加用其他降糖药.约在开始注射诺和灵30R后的2个月起,于每次注射后数秒至数十秒钟,在针孔周围出现高出皮肤,直径约4~5cm的硬结,淡红色,边不清,有痒感,痒感持续4~6小时不等可自然缓解,硬结持续6~8小时可自然消退.服用维生素C和抗组织胺药物可对抗痒感但不能阻止皮疹出现.皮疹的出现与注射部位无关,因症状较轻未中断胰岛素治疗.自2002年3月起皮疹及其痒感渐渐减轻,到2002年9月痒感只是偶尔出现.但皮疹还是时常出现,只是频率有所减少.此患者在1999年8月前因其他疾病静脉用过中等量的普通胰岛素,在1999年8月后也静脉用过中等量的诺和灵R,均未曾出现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内源性AcSDKP及其前体胸腺素β4在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早期大鼠肝脏内的生理水平和动态变化。方法皮下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2周末和6周末处死动物,取血清检测肝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内源性AcSDKP的前体胸腺素β4水平和非特异性胸腺素β10水平;酶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肝组织匀浆中AcSDKP水平。结果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在2周末和6周末成功复制了肝损伤和早期肝纤维化模型;模型组肝组织胸腺素β4 mRNA水平在第2周和第6周表达均显著升高,分别为各自对照组的1.8倍(P=0.012)和5.9倍(P=0.003),而胸腺素β10的表达无变化;正常大鼠肝组织内生理性AcSDKP水平在实验第2周时(体质量359 g)为(3.77±0.29)nmol/g,实验第6周时(体质量349 g)为(4.10±1.20)nmol/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损伤和肝纤维化发展早期,模型组肝组织内源性AcSDKP水平均显著下降,在第2周时较正常对照组下降28%(P=0.025),第6周时较正常组下降33%(P=0.042)。结论四氯化碳致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早期大鼠肝脏内胸腺素β4升高显著而其水解产物AcSDKP显著下降,提示内源性AcSDKP分解代谢加速。内源性AcSDKP水平不足可能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早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
秦皇岛市12~18岁青少年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秦皇岛市青少年中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现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测定4604名秦皇岛地区12~18岁青少年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FPG)、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调查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12.1%和7.3%.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及肥胖组的体重指数、腰臀比、血压、FPG、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P<0.01).体重升高组(超重及肥胖组)高TG、高收缩压、高舒张压、高FPG及低HDL-C的检出分别为16.9%,12.1%,7.3%,4.9%,15.0%,与体重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正常人群无代谢综合征发生,而体重升高组有60人诊断为代谢综合征.调查人群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3%.结论 青少年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持续升高,加强对青少年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监控与防治,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青少年腰围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流行病学调查中检出的18岁腹型肥胖青少年49例,随机选取同期18岁腹围正常青少年49名,测量所有入选者的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两组MS检出率,分析腰围与MS的关系.结果 腹型肥胖组中MS检出6例(12.2%).腹型肥胖组95.9%存在至少1种MS组分.男女腹型肥胖组青少年体重、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TG明显升高,HDL-C明显下降.超重肥胖、高血压、高SBP、高DBP、高TG和低HDL-C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腰围与BMI(r=0.694)、体重(r=0.878)、SBP(r=0.508)、DBP(r=0.391)、LDL-C(r=0.398)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腹型肥胖与MS密切相关,腰围测量有助于青少年MS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