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py,MRS)是目前临床上唯一能够进行活体内分析特定代谢产物的技术。常用于MRS分析的原子核,包括氢(^1H)、磷(^31P)、碳(^13C)和氟(^19F)。从活体研究来说,涵盖了大脑、心脏、肝脏、肌肉等组织器官;从研究肿瘤病理生理而言,包括了肿瘤定性及分级、能量代谢、糖代谢、药物药代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含氟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52.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螺旋CT表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所致缺血性肠病的蚴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因SLE病人急性腹痛而行腹部螺旋CT扫描检查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其中增强CT扫描16例,CT平扫7例。着重观察肠道、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的异常CT表现性,同时也记录其它腹部异常征象,如浆膜腔积液、实质性脏器异常、淋巴结肿大等。结果:肠壁肿胀、增厚19例(19/23,82.6%),肠壁“靶征”12例(12/16,75%),肠管扩张16例(16/23,69.6%)。肠系膜肿胀和脂肪密度增高21例(21/23,91.3%),肠系膜血管充血、增粗18例(18/23,78.3%),肠系膜血管“梳状”排列4例(4/16,25%)。其它CT异常征象包括腹水、胸水、心包积液、肝脾肿大、肾脏异常、腹膜后淋巴结肿等。结论:缺血性肠病是SLE病人出现急性腹痛最主要的病理改变,其肠壁、肠系膜和肠系膜血管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异常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评价SLE缺血性肠病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3.
金航  邓开鸿  刘再毅  冯黎 《华西医学》2003,18(1):109-109
血管平滑肌瘤是一罕见良性肿瘤 ,好发于下肢 ,次为上肢和头颈部[1 ,2 ] ,极少见于肝脏。DSA、CT及MRI文献中至今仅报道过 1例[3] 。本文报道 1例肝血管平滑肌瘤 ,并着重探讨其MRI及DSA表现特点。患者 ,男 ,37岁。右上腹隐痛 4月 ,无发热 ,皮肤巩膜无黄染。查体无阳性发现。血常规无异常 ,AFP 4 .75ng/ml,乙肝二对半为小三阳。MRI:肝右叶SVI、SVII段显示一卵圆形肿块 ,T1WI呈稍低信号 ,T2WI呈稍高信号 ,边界清楚。门脉无受侵 ,肝内外胆管未扩张。肝门区、门腔间隙及腹腔干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胰、脾、…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纵隔内胚窦瘤(PMEST)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PMEST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PMEST临床、病理及CT资料,将CT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本组病例年龄11~38岁,平均19岁,其中男∶女=8∶2。结果:10例PMEST病灶均局限于前纵隔,居中4例,偏右/左侧6例;最大径为6.9~15.0cm,平均10.7cm;局部边界不清,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4例。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不均,呈"蜂窝状"低密度为主,CT呈低密度区,组织学检查,镜下见大片粘液和坏死;CT呈等/稍高密度间隔和实质部分,镜下见大量纤维增生。1例病灶内见钙化。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间隔和实质部分中度强化;其中4例行延迟扫描可见间隔和蜂窝轻微延迟强化,组织学检查镜下见蜂窝内富含粘液样基质以及黏液样变性。所有病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纵隔大血管及心脏均不同程度受压、推移。上腔静脉受侵2例,左头臂静脉受侵2例;7例合并心包积液,4例合并胸腔积液。所有病例AFP均显著升高(>1000ng/ml)。结论:青少年男性、前纵隔、巨大肿块,CT平扫及增强呈"蜂窝状"改变,延迟扫描间隔和蜂窝延迟强化,结合AFP明显升高应考虑PMEST的诊断。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9例中,肿瘤位于左肺3例,右肺6例,其中上叶6例,中叶1例,下叶2例;CT显示病灶位于单或多段支气管及其分支腔内,呈不规则息肉样改变,近肺门侧粗大,远端细小,局部管径移行变化急剧;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CT值27~48 HU,中位数42 HU,仅1例内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均呈轻-中度欠均匀强化,CT净增值约25 HU;4例邻近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明显受包绕;7例合并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5例出现肺内转移,其中1例伴局部胸膜转移.病理结果显示中/低分化鳞癌5例,类癌3例,小细胞肺癌1例.结论 中央型肺癌可表现为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特殊生长方式,可能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其CT表现具有明显特征,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7.
原发性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病灶多位于十二指肠近段(十二指肠球部3例、降部6例、水平部1例);6例表现为腔内息肉状肿块,4例表现为壁内肿块;最大径1.6~6.5 am,平均2.3 cm.CT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平均CT值为41HU;密度均匀者7例,不均匀者3例;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增强检查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降低,均匀强化者6例,不均匀强化者4例,三期增强扫描平均CT值分别为95 HU、83 HU、65 HU.肝内外胆管扩张2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4例;胰腺受累1例;术后复发并侵犯血管1例.结论 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三期动态增强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发现早期明显强化对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MRI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8例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中,位于颈动脉体6例,颈静脉球4例,腹膜后副神经节2例,膀胱副神经节2例,后纵隔1例,马尾副神经节2例,L2棘突1例,均为单发病灶.全部患者均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8例肿瘤均明显强化,其中6例颈动脉体瘤及4例颈静脉球瘤内均可见明显流空信号,呈典型的"盐和胡椒征",余肿瘤内均未见明确流空血管.结论 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好发生于头颈部,MRI多具有典型的"盐和胡椒征"表现;也可发生于腹膜后、膀胱、后纵隔、马尾及骨等其他部位,影像学表现常不典型,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9.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DWI(IVIM-DWI)是DWI的新技术,其应用IVIM双指数模型,获取纯扩散系数、假扩散系数以及灌注分数等参数,可无创性地量化在体组织的水分子扩散和微循环灌注信息,较传统DWI有明显优势。IVIM-DWI已逐渐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阐述IVIM-DWI的基本原理及其相关参数的含义,并探讨b值选择对相关参数获得的影响,对该技术在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乳腺癌分子分型、预后因子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面对的挑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及SMA相关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SMA相关疾病的64层螺旋CT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实质期,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结果:SMA缺血12例,CT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血栓形成,肠壁增厚、水肿.SMA压迫症10例,包括SMA综合征3例,CT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胡桃夹综合征7例,CT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SMA结构异常4例,包括肠系膜上动静脉畸形2例和SMA假性动脉瘤2例,分别表现为肠系膜血管迂曲扩张和囊状扩张强化影.结论:64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SMA相关疾病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