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构建并验证基于磁共振T2加权像(T2 weighted MRI,T2W-MRI)压脂序列图像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I/II级、III级)的影像组学标签。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MRI检查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202例,并进一步将其分为训练组152例(I/II级91例, III级61例)和验证组50例(I/II级30例, III级20例)。通过导出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压脂序列中肿瘤最大层面图像并手动勾画肿瘤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后,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影像组学标签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以评价影像组学标签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效能;并在验证组中验证其效能。 结果:在训练组中提取并筛选出8个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效能在训练组中AUC值为0.802(95% CI:0.729~0.875),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8.7%,70.3%和73.7%;在验证组中,AUC值为0.812(95% CI:0.686~0.938),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0.0%,73.3%和76.0%。结论:基于T2W-MRI压脂序列图像的影像组学标签可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望协助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2005年至2012年间经手术或支纤镜病理证实的9例气管、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资料,对病灶的多层螺旋CT特征进行评价.结果 位于气管、主支气管的瘤灶3例,最大径< 20 mm,表现为息肉样软组织密度影向管腔内突出,无阻塞性改变.位于中间段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的瘤灶6例,均表现为球形病灶,最大径20~68 mm;阻塞性肺不张1例,阻塞性肺炎6例.所有瘤灶均表现为表面光滑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54±16) HU,增强后均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前后差值为(64±14) HU.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结论 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好发于中青年,多位于主支气管以下的大气道,瘤灶强化明显,常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比较迭代模型重建(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对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讨IMR技术在不同辐射剂量条件下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54例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根据不同门静脉期扫描方案分为A组29例(120 k V,250 m As)和B组25例(80 k V,500 m As)。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和IMR技术重建门静脉期原始数据,得到4组图像,包括A1组(120 k V,FBP)、A2组(120 k V,IMR)、B1组(80 k V,FBP)和B2组(80 k V,IMR),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价指标低对比分辨率、图像失真及诊断信心度,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B组有效辐射剂量较A组降低42.7%(t=15.27,P<0.001)。A2组图像噪声低于A1组,B2组图像噪声低于B1组,而B2组SNR及CNR较其他3组均显著增高(F噪声=81.98、FSNR=65.19、FCNR=37.42,P<0.001)。各组低对比分辨率评分A2>B2>A1>B1(χ2=58.21,P<0.001),各组图像失真评分A1>B1>A2>B2(χ2=12.94,P<0.001),B2组与A1组、B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诊断信心评分A2>A1>B2>B1(χ2=34.06,P<0.001),A1组与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FBP比较,IMR技术不同辐射剂量扫描均可以降低肝脏CT增强扫描图像噪声并能提高图像质量,改变效果尤以80 k V、500 m As CT扫描明显。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IPL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14例行CT检查,3例MRI检查,2例同时CT和MRI检查。结果 19例患者中多发病灶5例,收集29个病灶。位于肝右叶15例;CT平扫均为低或等密度;5例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多样:周边小结节状或厚薄壁环形强化8例;病灶内分隔状或结节状强化3例;全瘤强化8例;16例动态增强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以延迟强化为主。所有病灶镜下均见纤维组织增生伴不同程度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CT和MRI可以提供IPL的诊断线索,其影像学表现多样与病灶的病理基础有关。如果临床怀疑,病理诊断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45.
目的:分析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并探讨与良性囊实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tosis,BIDP)的鉴别。方法:回顾并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9年10月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并在术前行MRI检查的10例乳腺EPC患者及10例囊实性BIDP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乳腺EPC的MRI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特点,并探究其与囊实性BIDP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10例EPC均为结节/肿块型,其中8例为囊实性肿块,3例出现液平,2例合并导管扩张。乳腺EPC患者的平均年龄[(65.50±11.64)岁]显著大于囊实性BIDP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患者在实性部分抑脂T2WI信号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其余MRI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EPC在MRI上常表现为囊实性结构,实性部分在T2WI抑脂相常呈高或等信号,结合患者的年龄及MRI表现有助于与囊实性BIDP鉴别。  相似文献   
146.
目的:评价不同的频率编码方向对于垂体微腺瘤3.0T MR图像质量的影响,以指导该病MRI参数的选择。方法:选取14例临床拟诊为垂体微腺瘤患者,使用3.0T MR扫描仪分别于垂直频率编码方向(上/下)和水平频率编码方向(左/右)上行冠状面T1WI、T2WI及T1WI增强扫描。由两位神经放射学专家按照一个5级评分标准对所得图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如下:能极好地显示瘤体,4分;足够用于诊断,3分;能用于诊断,2分;不能用于诊断,1分;无阳性发现,0分。将两位专家对每组的评分取平均数作为最终评分,两组间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符号秩和检验。结果:除2例患者在两组图像中均无阳性发现外,其余12例患者均被诊断为垂体微腺瘤。对于T2WI平扫图像和T1WI增强图像,左/右频率编码方向所获得图像质量优于上/下频率编码方向所获得图像,且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T1WI平扫图像,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0T MR扫描仪进行垂体微腺瘤成像,频率编码方向对T2WI平扫图像和T1WI增强图像质量影响较大,水平(左/右)频率编码方向扫描所得图像的质量比垂直(上/下)频率编码方向扫描所得图像质量更佳。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观察乳腺X射线摄影(MG)及MRI评估伴微钙化乳腺癌新辅助治疗(NAT)后残余病灶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微钙化的乳腺癌患者,均接受NAT及NAT前、后MG及乳腺MR检查,测量X线片中钙化最大径及增强MRI所示病灶强化最大径,评估NAT后X线片所示钙化范围变化,并记录病理所见残余肿瘤大小及完全缓解(pCR)等。观察NAT后X线片所见残余钙化范围最大径及增强MRI残余肿瘤强化灶大小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的相关性,分析X线片钙化范围变化与pCR的相关性。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计算MRI评估残余肿瘤pCR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结果 145例中,144例浸润性癌,1例导管原位癌;NAT后67例达pCR。NAT后X线片所示钙化范围最大径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P=0.49),增强MRI残余肿瘤强化灶大小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呈中等相关(r=0.69,P<0.01)。NAT后钙化范围52例不变、65例缩小、28例增加,其间p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44)。MRI评估残余肿瘤pCR的敏感度为93.59%(73/78),特异度为62.69%(42/67),假阳性率37.31%(25/67),假阴性6.41%(5/78)。结论 NAT后X线片所示乳腺癌残余钙化最大径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之间无明显相关;MRI残余病灶大小与病理残余肿瘤大小呈中度相关,且以之评估残余肿瘤达pCR与否的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148.
基于医学影像构建的人工智能(AI)系统已在疾病诊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能。然而,距离临床应用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就医学影像数据标准化、模型泛化性、生物学可解释性、医学数据孤岛与隐私保护等方面来探讨医学影像AI的进展与未来。在未来的工作中,有必要引入更多新技术、新理论,构建高效、泛化性强的医学影像AI标准化数据库,积极推进医学影像AI在疾病诊疗领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探讨CT特征联合人工智能(AI)定量参数评估临床ⅠA期高级别肺腺癌(LADC)的价值。方法 纳入482例ⅠA期LADC患者,以病理分级系统将其分为低级别组(n=366)和高级别组(n=116);比较组间临床及影像学主观特征及AI定量参数差异,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评估高级别LADC的独立因子,并构建主观特征模型、AI模型及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对于评估高级别LADC,主观特征模型中的结节类型、实性成分占比及空气支气管征,AI模型的CT平均值及峰度,以及联合模型中的AI评分、实性成分占比及空气支气管征均为独立预测因子(P均<0.05)。主观特征模型、AI模型及联合模型评估高级别LAD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6、0.885及0.901,联合模型评估效能优于主观特征模型及AI模型(P均<0.05)。结论 CT特征联合AI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无创评估临床ⅠA期高级别LA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