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459篇 |
免费 | 3593篇 |
国内免费 | 214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67篇 |
儿科学 | 819篇 |
妇产科学 | 420篇 |
基础医学 | 2987篇 |
口腔科学 | 809篇 |
临床医学 | 8690篇 |
内科学 | 4888篇 |
皮肤病学 | 749篇 |
神经病学 | 1697篇 |
特种医学 | 239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7篇 |
外科学 | 4381篇 |
综合类 | 17472篇 |
预防医学 | 7195篇 |
眼科学 | 597篇 |
药学 | 7047篇 |
125篇 | |
中国医学 | 7361篇 |
肿瘤学 | 19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58篇 |
2023年 | 1526篇 |
2022年 | 1717篇 |
2021年 | 2138篇 |
2020年 | 1879篇 |
2019年 | 1565篇 |
2018年 | 1440篇 |
2017年 | 988篇 |
2016年 | 1195篇 |
2015年 | 1275篇 |
2014年 | 3021篇 |
2013年 | 2755篇 |
2012年 | 3212篇 |
2011年 | 3478篇 |
2010年 | 3214篇 |
2009年 | 3290篇 |
2008年 | 3254篇 |
2007年 | 3126篇 |
2006年 | 2867篇 |
2005年 | 2867篇 |
2004年 | 2613篇 |
2003年 | 2432篇 |
2002年 | 2150篇 |
2001年 | 2061篇 |
2000年 | 1818篇 |
1999年 | 1516篇 |
1998年 | 1327篇 |
1997年 | 1284篇 |
1996年 | 1196篇 |
1995年 | 1101篇 |
1994年 | 1031篇 |
1993年 | 732篇 |
1992年 | 660篇 |
1991年 | 597篇 |
1990年 | 555篇 |
1989年 | 484篇 |
1988年 | 466篇 |
1987年 | 411篇 |
1986年 | 387篇 |
1985年 | 349篇 |
1984年 | 261篇 |
1983年 | 258篇 |
1982年 | 201篇 |
1981年 | 199篇 |
1980年 | 126篇 |
1979年 | 73篇 |
1978年 | 26篇 |
1977年 | 38篇 |
1965年 | 21篇 |
1959年 | 2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肠道菌群,是植在人体肠道内并长期与人体相互依存的细菌群,数量达100万亿之多,包括40多个菌属,400~500种菌种,重量相当于人的肝脏,占健康成人每日排出粪便的1/3到2/5。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贡献可不小。肠道菌群四大贡献1.帮助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包括蛋白质、糖、脂肪、铁、钙及维生素D,合成维生素B、C、K、烟酸和叶酸等,维持正常的肠道运动。2.促进机体免疫。由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组成的膜菌群,通过占位保护、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吴茱萸末贴敷双侧涌泉穴对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下肢肿胀的效果。方法将68例需要接受TK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术后予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措施,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醋调吴茱萸末用纱布包裹于术后第1 d晚上睡觉前贴敷于双侧涌泉穴,用胶带固定。在术后第1、3、5、7 d同一时间点测量患侧下肢不同部位(髌骨上10 cm、髌骨下10 cm)的周径以及患侧膝关节的屈曲度数(ROM),同时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2组术后第1、3、5、7 d的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肢周径和ROM术后第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3、5、7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3、5、7 d VAS评分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吴茱萸末贴敷双侧涌泉穴可以减轻患侧肢体的肿胀的程度,缩短肿胀持续的时间,增加ROM,并且还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3.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骨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过程中 ,新骨组织形成与改建活动的特点 ,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家猫 14只为实验对象。其中 12只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 (动物 10只 ) :以 0 .4mm× 2次 /d的速度与频率牵张整复腭裂缺损。于术后固定期 2、4、6、8及 12周 ,观察期结束前 6d ,各对 2只动物肌注四环素标记 ( 30mg/kg)。 6d后取标本 ,切片行荧光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 ,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动物各2只 )结果对比。结果 :实验组标本牵张区新骨组织均为膜内成骨 ,由中央向外分为胶原纤维区、新骨形成区及改建成熟区 ;随时间发展 ,新生骨逐渐取代纤维组织并改建成熟。软组织也得到相应伸展。对照组裂隙无自行修复。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 ,以原位产生新骨 ,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在良好固定条件下 ,新骨形成与改建活跃 ,最终整复腭裂骨质缺损并适应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24.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7月~2005年9月广东省口腔医院治疗的20例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患者。20例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单纯采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者1例,单纯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者1例,行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者15例,行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 颏成型术者3例。17例患者在正颌手术前行牙槽裂植骨。结果经治疗患者上颌前移(5.5±1.2)mm,下颌后退(7.2±2.5)mm。患者唇颏关系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但大部分患者鼻部仍有塌陷及偏斜畸形。患者术前后语音状况经语音师评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容貌并取得良好的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25.
涎腺多形性腺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多形性腺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探讨其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3 例多形性腺瘤中VEGF的表达和MVD,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VEGF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P<0.05);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与正常涎腺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VEGF有较高水平表达,MVD的分布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作矫正支抗和正颌手术配合矫正治疗后患者上前牙牙根吸收情况,了解牙根吸收率与牙齿移动距离和受力时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测量牙片中的牙根长度,计算牙根吸收率。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前后不同及相同牙位、拔牙组及非拔牙组的牙根吸收率,同时记录疗程长短。结果:两种治疗方法的牙根吸收率差异没有显著性;但是治疗疗程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两种治疗方法的牙根吸收率是一致的;牙根吸收率与牙齿移动距离和受力时间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27.
28.
螺旋型牙种植体下颌磨牙区种植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磨牙区种植对种植义齿修复,特别是下颌总义齿的稳固和He力均匀分布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下颌管走行于下颌骨体中间,盲目种植会损伤下齿槽神经和血管。作者采取X线测量,根据所测下颌管上壁至牙槽嵴顶的距离,选用一定长度的固位钉作种植;和对骨吸收严重者由下颌管上方去除舌侧骨板,解剖游离该神经血管束将其避开,选长钉植入,可抵达下颌下缘皮质骨,解决了此类病人磨牙种植的难题。作者对磨牙区种植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能 相似文献
29.
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中细胞活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血管化游离骨块中细胞存活能力及数量与离体时间的关系。方法 :取狗非血管化游离髂骨块 ,在离体 2 5~ 15 0min的不同时间点 ,消化骨块获得细胞 ,进行活细胞计数。对消化获得细胞体外培养2 4h后 ,再进行活细胞计数 ,分析细胞存活与离体时间的关系。结果 :在离体 2 5~ 15 0min时间内 ,骨块细胞的存活率从 91.96%降至 9.5 2 %。统计学检验 ,2 5min组与 70min以前组之间没有统计上的差别 ,P >0 .0 5 ;2 5min组与 70min及其以后组之间有明显差别 ,P <0 .0 1。培养 2 4h后 ,以上各时间点的细胞存活率则从88.73 %到 3 .88% ,组间差别与刚离体时相同 ,但 70min后的各组活细胞率明显下降。结论 :非血管化狗游离髂骨块的离体时间对其中的细胞存活有明显影响 ,离体 70min可能是其关键点 ;在非血管化游离骨移植中 ,尽量缩短骨块的离体时间 ,有利于保存更多的活细胞 相似文献
30.
珊瑚人工骨粉根管充填的初步疗效魏顶富,胡宝琪,温献州,刘加成,李翠兰,吴玉堂山东临沂市解放军146医院(276003)我科于1991年起,应用珊瑚人工骨根管充填治疗74例(127牙),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选用南海产滨珊瑚为原料,珊瑚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