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脑膜脑膨出鼻内镜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鼻内镜手术治疗颅底脑膜脑膨出的方法 和临床经验.方法 运用内镜经鼻外科手术治疗鼻部脑膜脑膨出9例,采用自体阔肌筋膜片修补颅底缺损.结果 9例患者中,8例1次手术治愈,随访1~4年无复发.中位随访时间2年.1例复发,于术后1个月出现脑脊液鼻漏,再次手术以阔肌筋膜+人工脑膜修复,术后随访1年半未复发.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1例、脑脊液鼻漏1例,全部病例无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水肿及脑积水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内镜经鼻治疗颅底脑膜脑膨出不仅微创、安全,而且视野清晰,可更好地辨认漏口及其周围结构,是治疗鼻部脑膜脑膨出的首选手术方法 .准确定位漏孔,选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及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内镜鼻窦手术中中鼻甲处理特点,重申正确处理中鼻甲对内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中鼻甲病变合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的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特征等临床资料,了解中鼻甲的形态、病变类型和病变范围,与相邻鼻窦、中鼻道、钩突以及鼻中隔的解剖关系,分析内镜鼻窦手术术中中鼻甲处理特点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 68例中,23例双侧气化中鼻甲,5例反常曲线中鼻甲(2例单侧,3例双侧),25例中鼻甲息肉样变(15例双侧,10例单侧),6例双侧中鼻甲息肉形成,9例双侧中鼻甲骨质增生.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阻塞中鼻道.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粘连出现的时间为:术后2~4周19例(28%),术后5~8周11例(16%),术后9~12周8例(8/68,12%),半年至1年4例(5.9%).粘连部位:与鼻腔外侧壁粘连者30例,与下鼻甲上缘粘连9例,与鼻中隔粘连3例.治愈49例(72%),好转18例(26%),无效1例(1.8%).结论 内镜鼻窦手术中,有必要对中鼻甲不同病变程度、范围和类型进行个体化处理,尤其是中鼻甲成形术对保存其功能及提高内镜鼻窦手术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神经内镜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27  
目的 探讨与神经内镜应用有关的常见并发症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0月至2002年10月应用内镜手术并具备半年以上随访的病例,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病种共500例,疾病种类包括颅内表皮样囊肿、垂体瘤、脑积水、颅内囊肿、脑囊虫。手术方法包括单纯内镜手术、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内镜下经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结果 单纯内镜手术并发症为术中出血8/240例(3.3%);感染5/240例(2.1%);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手术中颅神经损伤2/110(1.8%)。三脑室底造瘘的病人中,一过性高热10.2%,一过性精神症状9.1%,头痛6.1%,脑膜炎l%。内镜下垂体瘤手术中,6.7%的病人有一过性脑脊液漏;0.8%有脑膜炎。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且多数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筛查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听力保留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317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评估肿瘤大小(Koos分级)、是否侵袭内听道底部和是否发生囊性变,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听力分级评估手术前后听力,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后听力损失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共35例患者实现术后听力保留(AAO-HNS分级A级和B级),整体听力保留率约为11.04%(35/317),均为术前听力正常患者。听力损失组年龄> 45岁(χ2=45.648,P=0.000)、Koos分级3~4级(χ2=41.692,P=0.000)、肿瘤侵袭内听道底部(χ2=30.252,P=0.000)、肿瘤囊性变(χ2=23.888,P=0.000)和术前听力异常(χ2=78.317,P=0.000)比例均高于听力保留组。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 45岁(OR=...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累及蝶鞍、斜坡、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蝶窦骨化纤维瘤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总结2003年6月~2007年7月鼻内镜下切除累及蝶鞍、斜坡、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蝶窦骨化纤维瘤8例。结果6例肿瘤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全切除病例无一例复发,大部分切除病例残留肿瘤无明显增大。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未发生颅内感染。3例颅底缺损脑膜暴露者行人工脑膜加固,2例视神经暴露者用鼻腔黏膜覆盖,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者用大腿外侧肌肉筋膜修补,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鼻内镜治疗蝶窦骨化纤维瘤是一种损伤小、病变切除较为彻底的有效方法。但是要有良好的鼻内镜系统以及必要手术器械,术者要有颅底显微解剖知识和处理颅内外沟通性病变经验,同时具有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症状性脉络丛囊肿的适应证和方法。 方法 对 7例有临床症状和影像学上有占位效应的侧脑室脉络丛囊肿 ,通过颅骨钻孔 ,在神经内镜下摘除囊肿。 结果  6例囊肿全切 ,1例囊壁部分切除。 6例术后临床症状消失 ,1例改善。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 :4例脑室恢复正常 ,3例改善。 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切除症状性脉络丛囊肿为微创 ,安全 ,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人路切除颅底中央区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底恶性肿瘤32例。采用内镜下经鼻人路27例,颅一鼻联合人路5例;其中术后行一期颅底重建16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缓解23例,无明显好转9例。主要并发症为:脑脊液鼻漏和颅内感染各1例,均治愈;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随访6,74个月,平均27.8个月;至随访期结束,无肿瘤复发10例,带瘤生存12例,死亡10例,5年生存率46.2%。病人术后3个月KPS评分比人院时显著提高(P〈0.05)。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结合可靠的颅底重建,能有效切除颅底中央区恶性肿瘤,并提高病人近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蝶窦肿瘤病变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和鼻内镜外科手术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蝶窦肿瘤病变并侵袭性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术后随访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①侵袭性神经系统损害主要为脑神经受损,9例视神经、7例动眼神经、4例滑车神经、4例外展神经及1例三叉神经损害;其次为3例垂体功能减退,2例偏瘫失语.②鼻内镜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术后当日或次日,4例头痛及眼部症状减轻;术后3~7 d,9例头痛和眼部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2周8例视力不同程度好转,9例头痛、1例复视、2例上睑下垂、1例眼球同定、2例面部疼痛、2例眶周麻木消失.随访期间无脑脊液漏、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蝶窦肿瘤病变侵袭性神经系统损害特点以脑神经受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垂体功能受损.鼻内镜手术治疗可有效遏制蝶窦肿瘤病变的侵袭性神经系统损害.  相似文献   
49.
经鼻内镜修补复发性脑脊液鼻漏及颅底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鼻漏修补失败的原因及鼻内镜手术修补的方法。方法:经鼻内镜修补18例脑脊液鼻漏手术修补后复发患者。结果:经鼻内镜1次修补成功13例,2次修补成功3例,2例患者2次手术失败后失访。结论:鼻内镜修补复发性脑脊液鼻漏有效。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有:漏口位置、修补材料及放置技术、颅骨缺损的面积及漏口定位是否准确等。  相似文献   
50.
颅底沟通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颅底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入路以及术后重建的方法。方法 将颅底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按照肿瘤主体累及的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部分辅以内镜切除肿瘤,应用钛板修复颅底骨缺损,近手术区域筋膜、骨膜瓣翻转和背阔肌游离肌皮瓣移植血管吻合修复术后颅底和颅颌面的脑膜缺损和软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43例,肿瘤全切除32例,近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40例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损伤6例。术后门诊随访30例,随访时间5—20个月,平均9个月,复发3例,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颅底沟通肿瘤的外科治疗较复杂,选用个性化的手术入路,精细的显微操作,配合使用内镜,加之可靠的颅底修复与重建,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