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检验科仪器消毒、废弃物处理与医源性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监控对象之一 ,是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细菌、病毒检测的重要科室。 1996年《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污染物品无论是回收再使用的物品 ,或是废弃的物品 ,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1] 。检验科各种培养物、化验检查残余物、废液  相似文献   
63.
目的:检查对比分析成人骨性反(牙合)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前后的主要咀嚼肌肌电,揭示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20名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利用肌电图仪测试治疗前后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在功能活动中肌电变化.结果: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矫治对咬肌、颞肌前束、二腹肌前腹的功能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咬肌的功能影响最明显.结论:正畸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反(牙合),咀嚼肌的异常肌张力多数得到纠正,但咀嚼肌的功能未能得到满意的恢复,咀嚼肌的功能恢复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还需要较长的功能锻炼恢复期.  相似文献   
64.
冷军 《环球中医药》2011,4(4):301-303
目的 探讨"关元、中极随年壮灸法"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方法 对27例逼尿肌反射亢进的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年壮灸法"灸关元(Ren4)、中极(Ren3),比较治疗前1周、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记录7天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尿常规检查.结果 治疗12周后患者24小时平均排尿次...  相似文献   
65.
综合康复干预疗法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肿瘤学、心理学和社会医学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干预组采用专家指导下的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包括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家庭角色恢复等多方面.对照组则处于自发康复状态,干预前后采用SF-36改进的生存质量评定量表评价生活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调查时对调查员和患者施行"双盲". 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和问卷调查,全部进入结果 分析;干预组术后不舒适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在生活自理、心理状态、掌握疾病知识、积极参与与治疗、社交活动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可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不适及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6.
采用固定矫治器对西安地区20例乳牙期反合患者进行治疗,借助扫描X线头影测量系统,对术后上颌骨、乳切牙及恒切牙胚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研究。结果提示:上颌骨平均水平向前移动了2.40mm,平均垂直向下移动了0.82mm(P<0.05),乳切牙平均向前移动了1.13mm(P<0.01),G点平均前移1.66mm,而G点以FH平面作参照平均向下移动1.61mm(P<0.05)。硬组织的改变使相应的软组织显著发生变化,使反合患者的面型得到较大的改善。在上颌骨、乳切牙明显向前移动的同时,继承恒牙胚的位置也相应向前和向下方移动。此表明,乳牙反合的固定矫治对预防恒牙期再度出现反合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7.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反(牙合)后口周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反(牙合)后的口周力变化,了解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 方法: 以20例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反(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了治疗前后姿势位的上下切牙区、尖牙区、磨牙区的唇(颊)舌侧口周肌压力. 结果: 治疗后,在所测的各牙位唇(颊)舌侧口周肌压力中,治疗前最大的下颌唇侧的口周肌压力下降最为显著,口周力分布以下颌磨牙区颊侧压力最大. 治疗后上下颌各区域唇颊侧压力均小于治疗前(P<0.05);除上下颌磨牙区域舌侧压力大于治疗前(P<0.01)外,治疗后其他各区域舌侧压力均小于治疗前(P<0.05). 结论: 口周力会因牙颌形态的变化而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上下颌骨的相对位置是决定口周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