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的观察胎儿电子中央监护系统对预测胎儿宫内窘迫的作用。方法对2006年4月~2007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37周的2592例孕妇(监护组)进行产前、产时胎儿电子监护,其中作NST900例,CST或OCT918例,并与2003年4月~2004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37周未行胎儿电子监护的2376例孕妇(对照组)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监护组与对照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16.9%、10.2%,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分别为1.4%、2.7%,剖宫产率分别为26.8%、25.5%,NST无反应型、CST或OCT阳性的孕妇其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率明显高于NST反应型、CST或OCT阴性的孕妇。结论胎儿电子中央监护对诊断胎儿窘迫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下降,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寻找一种诱导小鼠胚芽干细胞向肝细胞定向分化的最佳诱导剂。方法分离提取孕11 d小鼠胚胎的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一部分胚芽干细胞接种到6孔培养板中。向不同孔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维甲酸(RA)、肝细胞提取液进行诱导分化。另一部分胚芽干细胞与胎肝组织共培养。将培养12 d的细胞采用靛青绿摄入试验和白蛋白(ALB)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来鉴定原始生殖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与胎肝组织共培养和添加了β-NGF、肝细胞提取液的胚芽干细胞能够诱导成肝样细胞,这些肝样细胞能够摄取ICG并表达ALB,上述3组细胞ALB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bFGF、EGF、RA并无诱导分化作用。结论β-NGF、胎肝组织产生的细胞因子及肝细胞提取液中的细胞因子可诱导小鼠胚芽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与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家族结合的磷酸化蛋白50(EBP50)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内Akt1磷酸化水平、细胞分泌明胶酶的活性以及细胞骨架表达和分布的影响,阐明其影响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成管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EBP50的真核重组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分别稳定转染HUVEC细胞系,经Western blot法验证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应用划痕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Matrigel法检测细胞的成管能力;应用Western blot检测EBP50对Akt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应用明胶酶谱法检测HUVEC细胞分泌的明胶酶活性;应用免疫荧光观察细胞骨架的分布。结果转染的外源性EBP50 cDNA片段已整合到基因组中;与对照组细胞比较,EBP50能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成管能力,并且EBP50明显下调Akt1的磷酸化水平(t=2.98,P<0.01);同时使HUVEC分泌的MMP2活性下降,并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内细胞骨架的分布。结论EBP50可以抑制HUVE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成管,其机制可能与调整Akt1的磷酸化水平、调节细胞分泌明胶酶的活性及影响微丝细胞骨架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35.
36.
背景: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其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目的:寻求快捷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免疫荧光分析细胞骨架,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微丝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骨架系统.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CD71、CD90均呈阳性表达,而CD13、CD34、CD45、CD133呈阴性.提示,经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第3代活性最佳,可用于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37.
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5月~2010年10月出生的4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抚触诱导性干预组(A组)、体位干预组(B组)、非营养性吸吮组(C组)与对照组(D组)各100例进行足跟采血,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表进行疼痛评分。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C组)、抚触诱导性干预组(A组)与对照组(D组)分别进行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位干预组(B组)与对照组(D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轻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的疼痛。 相似文献
38.
背景:培养出生长状态良好、数量足够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其作为种子细胞在组织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前提。目的:寻求快捷有效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条件,观察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免疫荧光分析细胞骨架,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记。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微丝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骨架系统。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CD71、CD90均呈阳性表达,而CD13、CD34、CD45、CD133呈阴性。提示,经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细胞在形态学和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方面具有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经鉴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第3代活性最佳,可用于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6例颅脑损伤成人患者,于伤后1-3d、5-7d、12-14d,分别行TCD检查1次,同时行CT检查,并记录GCS。结果:本组发生脑血管痉挛(CVS)26例,占37.5%。轻、中、重度CVS者,在伤后不同时间段,CVS均明显不同(P<0.05)。伤后1-3d,开始出现血管痉挛,5-7d达峰值,12-14d明显减轻。TCD变化与GCS、GOS、CT等相关。伤后血管痉挛程度越重,预后越差,痉挛时间越长,预后越差。结论:TCD是安全、无创的动态监测手段,有利于早期发现CV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对于判断伤情,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