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目的 为临床经岩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观察42例标本内耳门的形态,测量其长度、宽度及其与岩骼毗邻间距离。结果 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双侧各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讨论 内耳门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稳定的解剖关系,内耳孔后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以确定岩骨后部磨除的范围。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对后交通动脉池(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进行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察PComA池及相关蛛网膜的膜显微特点。 结果 PComA池出现率60%(12侧)。组成PComA池前壁为后交通膜,若此膜缺失,则与与颈内动脉池(ICA池)相通;后壁为liliequist膜间脑叶和中脑叶;内侧壁为颈内动脉内侧膜以及liliequist膜中脑叶和间脑叶发出的纤维或束带;外侧壁前段为ICA外侧膜或颞叶内侧面,后段为liliequist膜中脑叶发出的许多附着于动眼神经和PComA上的蛛网膜小梁;上外壁为脚膜;底壁为颅底蛛网膜和liliequist膜间脑叶,各个膜的特点各不一样。 结论 明确了PComA池及相关的膜的组成和特点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成人烟雾病患者侧枝循环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2016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接 受DSA检查的成人烟雾病病人资料。根据临床影像学检查分为两组(缺血组和出血组),双盲分析影像学结果,对疾病严重程 度采用改良Suzuki评分(mSS)进行分级。回顾性分析患者脑血管造影图像,把侧支循环血管系统的分组分为浅部脑膜组和深 部脑实质组,浅部脑膜组再分为硬脑膜血管吻合系统和软脑膜血管吻合系统;深部脑实质组分为室管膜下血管吻合系统和丘 脑、纹状体内血管吻合系统。每例病人,根据侧枝循环的有无进行赋值(1表示有侧枝循环,0表示无侧枝循环)。测量和记录后 交通动脉(Pcom)及颈内动脉(ICA)的内径。记录脉络膜前动脉的异常改变:(0表示没显影;1表示显影但无扩张;2表示扩张并 参与代偿供血)。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检验水准均为α=0.05。结果出血组与缺血组间病 人mSS评分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异(χ2=5.812,v=5,P=0.325);Pcom/ICA(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比值)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t=2.119,v=108,P=0.036)出血组Pcom/ICA值较大。Pcom/ICA在不同mSS评分的各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924,P<0.05)mSS评分在等于3、4、5分时比值较大;两组之间脉络膜前动脉扩张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P= 0.001);侧支循环血管系统:硬脑膜血管吻合组:两组之间硬脑膜血管吻合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27,P=0.567)。软 脑膜血管吻合组:两组之间软脑膜血管吻合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18),出血组出现率明显高于缺血 组。室管膜下血管吻合组:两组之间室管膜下血管吻合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11,P=0.917)。纹状体内血管吻合 组:两组之间纹状体内血管吻合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1,P=0.006),出血组出现率高于缺血组。结论侧支循环血管 系统是烟雾病患者脑血流重要组成部分,其因病人不同而表现不同的模式;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内径的比值增大,脉络膜前动 脉的异常扩张,发自沟动脉的软脑膜血管吻合和丘脑、纹状体内的血管吻合可能是烟雾病病人出现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4.
小脑性缄默     
<正> 小脑性缄默(cerebellum mutism)是以不语为主要特点的语言器质性或功能性缺陷、口咽运动障碍的精神改变为主的一组短暂性临床症状,其后多有一过性构音不良.  相似文献   
95.
颈静脉孔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2个颅底标本观察颈静脉孔的形态、在 1 0个完整头颅标本上观察颈静脉孔内穿梭结构间关系 ,并测量其的长度、宽度及其到颞骨岩骨嵴、前庭小管外口、内耳门下后缘、后半规管弓峰的距离。结果 :颈静脉孔位于岩枕交界处 ,形态不规则 ,可有 1~ 3个孔 ,其中 1孔占 75 % ,2孔 2 1 9% ;Ⅸ~Ⅹ间均有纤维分隔 ;岩下窦穿颈静脉孔时 90 %位于Ⅸ~Ⅹ神经间 ,1 0 %位于Ⅹ~Ⅺ神经间 ,其 95 %汇入颈静脉球、4 5 %分支同时汇入颈静脉 ,测量结果均值依次为 1 5 4 5、9 0 8、1 3 79、9 5 1、4 77、5 2 1mm ,其中颈静脉孔长度、宽度及其到前庭小管外口、后半规管下缘弓峰的距离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颈静脉孔是颅底一个明显的标志性结构 ,与毗邻的各个重要结构有着一定的解剖关系 ,颈静脉孔内结构变异较大 ,右侧颈静脉孔较对侧大 ,高颈静脉球以右侧多见。  相似文献   
96.
目的应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血管内动脉瘤旷置或孤立术治疗3例前循环巨大蛇形动脉瘤,评估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例颈内动脉巨大蛇形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上干巨大蛇形动脉瘤。复合手术室内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准确选择供血动脉、受体血管,体表定位骨窗后开颅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造影证实血管通畅后,行血管内动脉瘤旷置或孤立术。术后3个月行磁共振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或MRA随访。结果术中造影提示血管吻合均通畅,2例颈内动脉蛇形动脉瘤行ICA球囊闭塞旷置动脉瘤,其中1例术中夹闭动脉瘤流出道行孤立术,术中造影提示动脉瘤少量显影并造影剂明显滞留。1例大脑中动脉上干蛇形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腔内闭塞术孤立动脉瘤,术中造影提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术后MRI检查提示3例动脉瘤均血栓形成,1例出现分水岭梗塞,治疗后遗留轻度面瘫。出院时GOS评分5分2例,4分1例。术后6个月复查DSA或MRA,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3例患者GOS评分均5分。结论复合手术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血管内动脉瘤旷置或孤立术治疗前循环巨大蛇形动脉瘤可提高治疗精确性,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复合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脑实质内血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3D-DSA重建提示动脉瘤由大、小两部分构成,均为小母囊上发出较大的子囊。本组5例前交通动脉瘤均行弹簧圈栓塞术,2例术后出现严重脑组织肿胀,1例急诊行去骨瓣减压及动脉瘤夹闭术后逐渐恢复,1例死亡;大脑中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假性动脉瘤成分。5例出院患者预后良好,均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稳定。结论葫芦状动脉瘤是一种以假性动脉瘤成分为主的特殊形态的动脉瘤复合体,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学特点,治疗上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及动脉瘤形态学特点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尽早修复动脉瘤。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和治疗策略对颅内蛇形动脉瘤患者的短中期结局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6例颅内蛇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要求纳入不同治疗组,经过定期随访头颅CT、MRI和DSA等,观察蛇形动脉瘤的形态转归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术后GOS和mRS评分变化,以判断患者的预后是否良好。 结果该6例颅内蛇形动脉瘤均实现完全或近完全闭塞,GOS评分为4~5分,mRS评分为0~1分,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考虑解剖位置和相关因素的不同治疗策略,可以改善蛇形动脉瘤的临床转归及预后。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患者29例行显微手术治疗,总结其临床特点: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合并脑内血肿大小、形态,术前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及三个月随访的格拉斯预后评分。结果 Hunt-Hess分级Ⅲ级10例、Ⅳ级17例、Ⅴ级2例。17例患者术前经常规血管造影,12例行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证实。29例术中诊断与术前诊断一致,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7例,大脑中动脉瘤16例,29例患者共31枚动脉瘤均成功夹闭,3个月后随访时GOS评分Ⅴ级14例,Ⅳ级7例,Ⅲ级4例,Ⅱ级2例,Ⅰ级2例。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患者病情危重,早期夹闭动脉瘤,清除血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对比软通道及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时间。方法2008年10月1日至2011年10月1日,在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首次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进行了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患者或接受软通道微创手术或实施硬通道微创手术,其他治疗相同,每组各40例。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继发颅内血肿例数,治疗后1、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与死亡率。结果软通道组术后继发颅内血肿(1例)较硬通道组(8例)少(掊2=4.507,P<0.05)。软通道组的手术时间(58.88 min±11.21min)较硬通道组(45.60 min±7.31 min)长(t=6.276,P<0.05)。治疗后1、6个月GOS,治疗后1、6个月BI,治疗后1、6个月死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均疗效确切。软通道微创手术较硬通道更加安全,但手术更加费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