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0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比较癫痫发作间期18F-FDG PET显像、EEG、MRI在手术前癫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2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行发作间期18F-FDGPET脑显像、EEG、MRI检查,术中行皮层脑电图(ECoG)检查,术后送组织病理检查,比较其结果.结果24例术前发作间期18F-FDG PET脑显像23例检出癫痫灶,而EEG、MRI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3.3%、16.7%,PET与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83.3%,EEG与ECoG阳性检出符合率为41.7%,PET和EEG均阳性与ECoG阳性符合率为100%.结论发作间期18F-FDGPET脑显像是诊断和定位癫痫灶灵敏而有效的方法,对制定癫痫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其对癫痫灶定位的价值优于EEG和MRI.  相似文献   
52.
经迷路后入路岩骨磨除范围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定经迷路后入路中岩骨磨除范围的一种方便、实用、安全的方法。方法 观察20侧后半规管的位置,并测量其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和外耳道后上棘的两两间距离,制出这些结构间的位置关系简图,并经过数学计算找到岩骨表面可以磨除的最前点。结果 内耳门后下缘、后半老人家管中点和外耳道后上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后半老人家向与乙状窦前缘、内耳门后下缘、岩骨表面的距离和乙状窦前缘到内耳门后下缘、乙状窦前缘到外耳道后上棘、骨耳孔后下缘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分别为8.67mm、15.64mm、3.47mm、22.07mm、12.42mm、25.37mm。结论 内耳门下后缘水平内耳门下后缘后12.5mm或乙状窦前缘前10mm处和外耳道后上棘的连线可用来确定岩骨后部的磨除范围。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X射线照射对大鼠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大白鼠分对照组及 2 ,4 ,6 ,8GyX射线照射组 ,照射后 1,2 ,4 ,6 ,12 ,2 4h分别取材进行光镜、电镜及DNA电泳观察 ,并用双标法计数凋亡的神经元数、胶质细胞数。结果 照射后鼠脑细胞系 2种细胞均产生凋亡的改变 ,胶质细胞凋亡率较神经元升高显著 (P <0 0 0 0 1) ,随着剂量的增高细胞凋亡率逐渐增多。结论 X射线能诱导鼠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 ,凋亡率有剂量依赖性和时间规律性 ,其中胶质细胞最敏感。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显微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方法,并从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疼痛四个方面来评价术前术后的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其中运动功能评价采用Aminoff&Logue评分标准。结果15例术后症状改善,无1例症状加重。其中运动功能改善12例,感觉功能改善9例,疼痛症状减轻6例,括约肌功能改善6例。无手术并发症,无复发。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创伤小、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早诊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指向的关系,以提高开颅夹闭术的预见性和指导血管内栓塞术中微导管塑形。方法回顾性分析264例前交通动脉瘤及随机选取的同期296例其他脑血管疾病的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A1段形态上可分为弧形(Ⅰa型:上弧形,Ⅰb型:下弧形),S形(Ⅱa型:反横S形,Ⅱb型:横S形),近线形(Ⅲ型)及不显影。动脉瘤依瘤体指向分为:前下型、前上型、后上型、后下型及复杂型。结果①双侧A1段形态:前交通动脉瘤组,Ⅰa型158侧,Ⅰb型11侧,Ⅱa型35侧,Ⅱb型87侧,Ⅲ型171侧,缺如66侧。其他脑血管病组,Ⅰa型195侧,Ⅰb型20侧,Ⅱa型47侧,Ⅱb型74侧,Ⅲ型217侧,缺如39侧。前交通动脉瘤组A1段不显影较其他脑血管病组多(掊2=11.482,P=0.001)。②前交通动脉瘤指向:前上型121例,前下型105例,复杂型16例,后下型12例,后上型10例。③优势显影侧A1段形态与动脉瘤指向的关系:A1段形态与动脉瘤指向之间关系密切(掊2=221.859,P<0.01;C=0.619,P<0.01)。当A1段为Ⅰa型或Ⅱa型,动脉瘤指向一般向下;A1段为Ⅰb型或Ⅱb型,动脉瘤指向一般朝上;当A1段为Ⅲ型时,动脉瘤指向可向上、向下及复杂形态。结论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形成有关。A1段形态以近线形、上弧形和横S形多见。前交通动脉瘤指向以前上型与前下型多见。认识A1段形态与前交通动脉瘤指向的关系对动脉瘤手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化病理变化过程,临床处理较为棘手,但有关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发展很快。为提高对其病理过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效果,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7.
分析了3年来收治的7例漏、误诊颅内动脉瘤的原因,认为影像学检查不典型、病变位于动脉瘤发生率较少的部位以及共有其它颅内疾病特殊症状是造成先天性动脉瘤漏误诊的原因;满足颅底脑组织挫裂伤的诊断,未进行动态影像学检查,特别是增强CT检查等是创伤性动脉瘤漏误诊的主要原因。文章对防止动脉瘤的漏误诊及误诊为其它颅内疾病而致术中大出血的动脉瘤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化病理变化过程,临床处理较为棘手,但有关发病机制和药治疗的研究发展很快。为提高对其病理过程的认识和临床治疗效果,对近年来该领域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9.
放疗后靶区附近迟发性囊肿形成是颅内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少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因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而缺乏长期随访,使得临床上此类并发症相对少见。国外有少数颅内AVM患者经X刀放射治疗后迟发性囊肿形成的报道[1-2]。我们从收治的120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中,选取3例典型颅内AVM并发迟发性囊肿(其中X刀治疗后2例)进行回顾,并结合相关文献予以分析,以期对该并发症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8年4月,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3例颅内AVM并发迟发性囊肿患者,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为21~51岁,平均36.7岁。2例X刀放疗后形成;1例未经放疗自发形成;囊肿形成时间距初次治疗为44~77个月,平均61个月;囊肿局部占位引起神经功能缺损1例,伴头痛2例,无症状1例;置入ommaya囊引流1例。影像学随访及囊肿-脑室造瘘各1例。3例的具体情况如下。病例1男,38岁。2008年5月因“头痛伴右侧肢体麻木”收入我院。患者于2003年3月以“右侧上肢发作性抽搐伴间断头痛、头昏”入院。头部MRI检查示,大脑左侧顶叶邻近中央后回...  相似文献   
60.
患者男,67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1d,丁2011年5月收入南办厌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药;无动脉瘤家族史。神经系统榆查:除腑膜刺激征阳性外,其余未处阳性体征。头部CT提示蛛膜下腔出血,急诊行DSA.强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图1a),颈外动脉造影木见颅内供血分支;左侧椎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