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报告用化学纯丙酮自热带利什曼原虫培养基中分离和浓集可溶性抗原的方法。作者对分离出的抗原用等改进的双向扩散琼脂试验法进行了测定,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将热带利什曼原虫培养于双向培养基中。该培养基的固体部分为NNN-琼脂培养基,其组成为:琼脂14克,食盐6克溶于含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用血清学诊断阿米巴病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血球凝集试验、免疫沉淀试验及免疫荧光试验。后者不但所用的抗原制备方法简单,而且敏感性也高。本文作者用该法观察了161例血清,其中42例经初步诊断为  相似文献   
13.
华支睾吸虫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对华支睾吸虫成虫进行了观察。在低倍镜下,见体表有许多不规则的横行嵴。高倍镜下,体表布满结节状突起。口吸盘比腹吸盘大,与腹面略是110°角度。排泄孔位于虫体的末端。 口、腹吸盘的唇上及其周围体表及排泄孔的周围均有感觉乳头分布,以口、腹吸盘的周围及腹吸盘的唇上最为密集,位于虫体其他部位者则呈无规律的零星分布。体表的感觉乳头分为5个类型:1.有纤毛的花朵型,位于口吸盘周围;2.有纤毛的螺旋型,位于排泄孔周围;3.无纤毛的圆丘型,位于口、腹吸盘的唇上及口吸盘周围;4。无纤毛的螺旋型和5.无纤毛的钮扣型均分布于口吸盘周围。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孙氏白蛉及鲍氏白蛉幼虫的形态,并对鳞喙白蛉幼虫的点状微小鬃毛进行了描述。以上三种白蛉幼虫,可根据腹部第8节色素区的特征、腹部第7、8两节各相应腹背后缘鬃毛的比例以及点状微小鬃毛的形态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属于多烯抗菌素的levorin及制霉菌素,分别对肠阿米巴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将自急性阿米巴痢疾患者分离出的溶组织内阿米巴株,接种于大白鼠的盲肠中,每鼠  相似文献   
16.
将死的诺氏疟原虫作为抗原,混以福氏佐剂一同接种于恒河猴。结果,该猴经两次接种即产生了对同种疟原虫的免疫力,而单独用抗原或伴以核苷酸与氢氧化铝的结合物及BCG等其他住剂,则未获成功。兹将抗原伴以福氏佐剂的试验摘要于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用扫描电镜观察中华白蛉四龄幼虫超微结构的结果。一、触角:明显可见的为梗节和鞭节。便节呈桃形,略扁,顶端有3根直立的指状突起。鞭节呈椭圆形、顶端正中有一顶刺,刺下方为一纵沟,直达基部,沟内尚有一隆条。二、颅缝:在低倍镜下,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马来西亚的研究表明,抗氯喹恶性疟在该地不断增加。马来西亚某橡胶园在抗疟中广泛地应用了氯喹。作者自1973年2月至1974年9月在该地进行了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的研究。以该园的工人及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每隔4周取血1次进行镜检。除在抗药性试验期间外,凡血检阳性者均给以氯喹治疗(25  相似文献   
19.
在动物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从皮肤利什曼病的自然疫源地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草原的大砂鼠体内分离出了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将大砂鼠耳缘的吸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中,把经过1~5次转种的118株大型热带利什曼原虫,经皮内注射于金色田鼠的两耳,每鼠接种20,000~1,000,000个鞭毛体,每株接种2~3只田鼠。对两种动物皮肤利什曼病的体征作了详细记录并进行了分析、比较和计算。作者认为两种动物的皮肤利什曼病,在体征表现的程度上并无一致关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对鳞喙白蛉及孙氏白蛉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鳞喙白蛉的雌蛉产卵数平均为79.1个,蛉卵孵化率平均为72.9%。在温度为24°~28℃时,从卵发育至成蛉所需时间平均为29.9天。蛹的羽化率平均为90.4%,雌、雄蛉的性比例为1.16∶1。孙氏白蛉雌蛉产卵数平均为32.8个。在温度为22°~28℃时,从卵发育至成蛉所需的时间平均为37.9天。羽化的成蛉,雌与雄之比为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