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8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5篇 |
临床医学 | 26篇 |
内科学 | 162篇 |
综合类 | 59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4篇 |
出版年
2014年 | 2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调节性T细胞变化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循环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数量和功能变化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分离3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18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4+T细胞中Treg的百分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Treg对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循环血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S组Treg百分比明显下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减弱,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CS组循环血中致炎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升高,而抑炎细胞因子转移生长因子(TGF)-β1和白细胞介素(IL)-10降低,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Treg数量与TGF-β1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FN-γy和高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Treg数量减少和抑制功能障碍,可能是其特异性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2.
63.
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本实验利用高蛋氨酸饮食诱导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同时给予叶酸干预,以期寻找预防和治疗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新途径。1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12周龄SD大鼠30只,体重250~320 g。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给普通饲料;高蛋氨酸组10只,给2%蛋氨酸饮食[1];高蛋氨酸加叶酸组(叶酸组)10只,给2%蛋氨酸加叶酸25 mg/kg饮食。3组均自由进食。动物喂养4周后,用2F球囊导管自颈外动脉的近心端插入颈总动脉,建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模型。术后3组继续喂养2周后,禁食12 h,用3%戊巴比妥钠30 mg/kg… 相似文献
64.
血管内上皮细胞损伤与常见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反映活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是循环内皮细胞,肝素等因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血管内皮损伤引发血栓形成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65.
非冠状动脉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占小于1%~6%。有研究发现年轻的中风病人中卵园孔未闭(PFO)比例很高,右心系统的血栓可通过PFO导致反常的脑栓塞。同理,右心系统的血栓也可进入冠状动脉从而导致冠脉闭塞或AMI。本文对没有冠状动脉病变的AMI病人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PFO比例是否高于一般人群。 研究对象选自大宗的心导管检查的病人,筛选出19例冠状动脉正常的AMI病人,其中一例因超声心动图图象质量问题而剔除,18例年龄、性别匹配者作对照组。结果,两组之间统计资料无显著差异,仅见AMI组高血压病人有增高趋势,未见房间隔瘤样形成的病例;两组各检出5例PFO,占各自样本数的28%((p值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6.
心脏神经病变是指心脏的神经及其中枢的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1〕。一些心脏神经病变不伴有心脏结构的异常,称为原发性心脏神经病变,它往往是全身性自主神经疾病的心脏表现,某些病毒、遗传紊乱或先天异常、基因突变可能为其主要的原因;继发性心脏神经病变是指伴有明显的心脏代 相似文献
67.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介入治疗前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NSTE-ACS的中高危患者95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试验组(n=48)和对照组(72=47),均于入选后72h内接受早期PCI治疗。比较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PCI前后病变血管血流TIMI分级、术后12h血清肌钙蛋白(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30d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最终分别入选了47例和44例患者。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应用替罗非班后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的比率高于对照组(61.7%VS47.7N,P〈O.05),术后TIMI3级血流获得率试验组较对照组高(95.7%VS88.6%),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术后试验组cTNT和CK-MB升高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10.6%VS20.5%,P〈0.05)。两组出血事件和血小板减少以及30d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提高PCI术前病变血管前向血流,并减少PCI术后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68.
应用经胸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评价支架术前后冠脉血流储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观察支架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评价其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方法22例冠心病患者(男18例,女4例),平均年龄(53.2±6.7)岁。对狭窄的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各置入一枚支架。分别于木前、术后72h内采用经胸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记录狭窄远端静息舒张期血流峰速(r-Vd)、注射潘生丁及等长握力实验时最大舒张期血流峰速(d-Vd)及CFR。结果22例患者行支架术均获成功,狭窄率由术前(83.5±8.9)%,降至术后(5.2±9)%(P<0.05)。20支冠脉获得理想多普勒频谱(检出率90.9%);支架术后r-Vd较术前r-Vd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静脉注射潘生丁后最大d-Vd及CFR均较术前明显增加[(0.92±0.22)m/svs(0.52±0.18)m/s,2.94±1.16vs1.88±0.40,P均<0.01]。30%患者术后CFR仍<2.0,此组与CFR≥2.0患者组比较,支架术后r-Vd明显增高[(0.45±0.19)m/svs(0.27±0.12)m/s,P<0.05]。少数患者(约18%,4/22)术前出现心绞痛,头昏等不适,静注氨茶碱或(和)含化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结论支架术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采用经胸多普勒冠脉血流显像技术结合潘生丁、握力试验是一可行的无创性评价冠心病患者冠脉血流储备及介入治疗疗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9.
程序胸壁刺激试验对DDD起搏器各功能间期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0例DDD起搏器置入者,其中8例C.P.IDelta937型,2例BiotronikGemnos型,置入时间平均为17.9±9.9个月,均在寿命期内且运转正常。使用程序胸壁刺激试验对起搏器各功能间期进行了检测。采用程序单刺激(RS2)法,测得心房不应期平均为243±14.9ms,与出厂额定值245±10ms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使用连续递增(S1S1)法刺激,测定DDD起搏器跟踪快速心房频率的反应,在上限频率(URL)范围内,均按1:1触发心室起搏。刺激频率超过URL后,则以文氏型传导方式或以2:1传导阻滞方式触发心室起搏,从而可免于发生快速心室起搏反应。检查发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行胸壁连续快速刺激,可以使体内DDD起搏器的房、室起搏均受到抑制。此外源性刺激频率范围形成DDD起搏器的全抑制区(CIA),经测定Delta937和Gemnos型的CIA分别为90~1263±317次/分和90~510±14次/分。继续增加刺激频率超过CIA,DDD起搏器则自动转换为DOO方式,以下限频率起搏。说明DDD起搏器对外电干扰有自动保护能力,但在CIA频率范围内的外电干扰仍可使起搏器抑制而具一定危险性。 相似文献
70.
为探讨起搏、复律两用食管电极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应用此导管给32例患者行食管心房调搏术,5例行食管心室调搏术,30例行食管电复律术,并与59例行普通食管电极导管心房起搏者进行对照,发现两用导管有如下特点:①可用较普通导管低的阈值行食管调搏术;②可在无麻醉状态下,以明显低于体表电复律术的电能转复房颤,并发症显著减少;③能以极低的电能终止诱发的SVT;④若转复中病人心跳骤停,可立即起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