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4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目的:对作者设计的新型椎间盘切割刀及用此刀实施的两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术式的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进行评价。方法:1993~1997年,作者对108例颈椎病患者施行椎间盘切割刀手术治疗,采用经前路主要阶段椎间盘切除植骨及次要阶段椎间盘切吸术或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椎间盘切吸术。同时用椎间盘切割刀对6俱新鲜尸体颈椎施行不同术式的切吸术,研究手术前后颈椎的生物力学改变及手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到3年不等。随访结果:手术总有效率98.23%,优良率88.23%。尸体实验表明:颈椎间盘实施前后路的手术量(髓核总量的50~60%)切除后,颈椎前、中柱系统稳定性不受影响,其生物力学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述新术式具有安全性高、手术相对简单、术后外固定时间短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椎间盘切吸技术在颈椎病治疗中应用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主要病变节段切除植骨加次要节段椎间盘切吸的方法 ,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 41例 ;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或半椎板成形术的基础上 ,行后路颈椎间盘穿刺切吸 ,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 2 2例。同传统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 3个月~ 3年 ,按 40分法评分 ,优 2 9例 ,良 2 6例 ,可 6例 ,无效 2例 ,优良率 87 3%。与传统手术组相比 ,优良率明显提高。结论 :应用椎间盘切吸技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症 ,具有减压彻底、对颈椎稳定结构破坏小的特点 ,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3.
患者男,41岁。因寒颤、高热1个月,加重伴右下肢肿痛1周,于2003年4月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受凉后出现发冷、发热,最高体温39.5℃,在某医院用左氧氟沙星4d后热退,2d后再次发热,伴明显寒颤及胸闷、憋气,无咳嗽、胸痛等。患者间断就医,对症予以退热药及中药治疗,体温可短时下降,  相似文献   
8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超微结构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永发  马信龙  冯世庆  李晖  王沛  白景文 《天津医药》2006,34(6):364-366,T0001,T0002
目的:从超微结构病理角度研究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机制和病理过程。方法:选取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手术标本,依术中所见分为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破碎组)和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组(退变组)。椎间盘标本行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对比研究两组形态学差异。结果:光镜检查见破碎组组织破坏,炎细胞浸润,血管化;退变组纤维环增厚,软骨基质增生。电镜检查破碎组见髓核基质溶解,胶原纤维断裂崩解,细胞破碎、坏死;退变组见相对完整纤维环、髓核结构,胶原纤维致密、增生,细胞合成活跃。结论: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组织坏死、基质溶解为主的病理过程。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是以增生反应为主反应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5.
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院于1991 ̄1996年对50例拟依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于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进行分析,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6.
冯世庆  王沛 《天津医药》2003,31(6):407-408,F003
脊髓损伤的治疗是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所关注的话题 ,过去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受损神经元和轴突不能再生。Tello首次实验证明受损脊髓具有再生能力[1]。近年来应用各种药物、神经营养因子、组织细胞移植以及最近的转基因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关于组织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报道很多 ,现综述如下。1周围神经移植脊髓损伤后损伤远端轴突Waller变性 ,近端胞体萎缩坏死或凋亡 ,损伤局部炎性反应形成脊髓空洞胶质瘢痕等不利于脊髓再生的微环境 ,导致脊髓再生困难[2]。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 ,周围神经损伤后却有旺盛的再生…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颈椎间盘的病理变化.方法:选用10只成年小尾寒羊,模拟临床对羊的颈椎间盘髓核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术后即刻、2周及4周分别处死羊2只、4只及4只,取颈椎间盘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消融椎间盘的病理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标本显示髓核内出现椭圆形空洞,空洞边缘未见热损伤,空洞长轴直径1.5~2.3 mm,短轴直径0.4~0.7 mm,邻近消融区域的纤维环和终板无热损伤,2周标本显示其髓核内空洞缩小,长轴直径0.6~1.1 mm,短轴直径0.1~0.3 mm,空洞周围纤维细胞开始增生,4周标本显示空洞被纤维组织填充.结论:颈椎间盘等离子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髓核组织内无炭化效应,终板、韧带无热损伤反应;消融形成的空洞被髓核和纤维组织修复,手术方式安全.  相似文献   
88.
CD8+ T细胞耗竭是免疫疗法低应答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优先利用有氧糖酵解等代谢重编程方式来使其获得优势生存,其所造成的缺氧、营养物质的消耗以及代谢有毒废物产生等特定的微环境应激会抑制 CD8+ T细胞代谢并影响其分化。研究表明,耗竭CD8+ T细胞可发生代谢功能不全,伴随着信号级联和表观遗传背景的改变, 从而抑制效应性免疫,并导致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反应不良。了解功能受损的耗竭性 CD8+ T细胞其代谢改变,以及在肿瘤微环境中CD8+ 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代谢交互作用,并以此将代谢干预与免疫治疗相结合,或许是恢复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本文对CD8+ 耗竭性T细胞其代谢特征以及在肿瘤微环境中异常代谢紊乱对CD8+ T细胞耗竭功能影响和靶向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9.
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前瞻性研究65岁以上髋部手术患者108例,按术后镇痛模式将患者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多模式镇痛组59例,男25例,女34例;年龄65~86岁,平均(72.91±5.42)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24例.传统镇痛组49例,男22例,女27例;年龄65~84岁,平均(72.14±4.93)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9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20例.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制定的意识错乱评估方法对患者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多模式镇痛组术中实施切口周围浸润阻滞,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并常规静脉滴注非甾体类镇痛药3d.传统镇痛组在术后疼痛时给予同一常规剂量阿片类药物强化镇痛.对于发生术后谵妄的患者,两组均给予强化镇痛干预.结果 多模式镇痛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静息及活动时分别为:第1天时(2.10±1.43)分、(4.74±1.45)分,第3天时(1.01±0.92)分、(3.31±1.36)分;传统镇痛组VAS分别为:第1天时(4.67±1.33)分、(7.44±1.59)分,3天时(2.24±1.39)分、(5.06±1.46)分.无论是静息还是活动状态,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内,传统镇痛组15例(30.6%,15/49)、多模式镇痛组7例(11.9%,7/59)发生谵妄.对发生谵妄的22例患者,肌内一次注射10 mg吗啡后,均有至少一项以上不良反应缓解.结论 应用多模式镇痛手段可减少术后谵妄发生,对已发生术后谵妄患者,强化镇痛可进一步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90.
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具有较单纯寰椎或枢椎骨折更高的神经损伤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目前, 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且缺乏相关规范。非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骨不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而手术治疗易导致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 目前我国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指南。为给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方面最新和最有效的信息,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借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AANS)/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NS)在2013年发布的《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指南》, 并基于有关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治疗的中英文文献, 制订《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针对影像学诊断、稳定性判断、治疗原则、治疗方式选择和相关并发症等问题提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10条推荐建议, 为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