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4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胸腰段(T11~L2)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之一,占脊柱脊髓损伤总数的50%~70%\[1\],该节段脊椎由于解剖结构的特殊性而使其容易发生损伤。胸腰段为脊柱应力集中部位,而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改变成为胸腰段脊柱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此外,胸腰段为脊髓腰膨大部位,椎管相对容积较小,骨折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并导致截瘫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针对目前在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治中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的病理特点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其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3月~2010年3月,共9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行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6例,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8例。通过观察伤椎椎体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评分及术后X线片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椎体高度恢复率为89%~100%,平均为94%;Cobb角恢复到0°~6°,平均2.3°;VAS评分恢复至0~3分,平均1.3分;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其中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可能成为一种更具优势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以壳聚糖一胶原偶联的生物膜为载体,联合移植雪旺细胞(SCs)与神经干细胞(NSCs)在坐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评价该方法的疗效.方法 分离纯化SCs和NSCs,传代4代后共培养于壳聚糖一胶原生物膜上.32只Wistar成鼠(体重350~400 g)建立坐骨神经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SCs移植组;NSCs移植组;NSCs联合SCs移植组.14周后观察Cy3荧光素染色、MBP免疫酶染色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的结果.结果 BDA示踪显示术后联合移植组和SCs组有较多的神经纤维穿过缺损部位,大鼠右后肢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较其他组明显,修复神经段神经传导速度比值也大于其他组(P<0.05).SCs组和联合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s和SCs与壳聚糖一胶原生物膜相容性良好,壳聚糖一胶原生物膜介导的SCs联合NSCs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可使部分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64.
目的 通过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和大鼠自体激活雪旺细胞(AASCs)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疗效,探讨AASCs对hUCMSCs体内存活、分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hUCMSCs和大鼠AASCs.通过IMPACTOR MODEL-Ⅱ型打击仪将80只Wistar成年雌性大鼠均制作成T10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四组(n=20):DMEM移植对照组、hUCMSCs移植组、AASCs移植组、hUCMSCs与AASCs联合移植组.比较符组动物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NF-200和GFAP染色观察细胞存活、分化情况,生物素葡聚糖胺示踪观察皮质脊髓束再生情况.结果 4周后各组间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周后联合移植组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联合移植组的hUCMSCs存活数量,NF-200、GFAP阳性荧光面积均明显高于hUCMSCs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A顺行爪踪可见联合移植组于损伤区染色较多,部分纤维延续至损伤远端.结论 AASCs可支持移植的hUCMSCs在损伤部位存活并向神经方向分化,hUCMSCs与AASCs联合移植较二者单独移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和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65.
脊髓损伤(spinall cord iniury,SCI)是高致残性疾病,目前其治疗研究以干细胞移植为热点.脐血中含有多种干细胞,均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的研究,如间质干细胞[1-4](mesenchymml stem cells)、脐血造血干/祖细胞(corel bloodhematopoietic stem/progemitor cells,CBHSC/HPCs)、内皮祖细胞[3,5](endothelia progenitDr cells,EPCs)、胚胎样干细胞[6](embryonic-like stem cells)及成分更为复杂的单个核细胞[7,8](mononuclear cells)等,为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脐血造血干细胞库的建立,提供了稳定、及时的干细胞来源,并已成功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疾病、先天代谢性疾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其在治疗SCI研究中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6.
腰椎融合术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管狭窄、退变性椎体滑脱、脊柱侧凸、退变性椎间盘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内固定器器械发展,腰椎融合术有了很多方法.开放手术有椎体间融合,包括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脊柱后外侧融合术(posteriorlateral fusion,PLF);微创方法有应用内窥镜、特殊显露器械或经皮入路完成腰椎前、后路融合固定术.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7.
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外腰椎外科领域学术交流,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骨科、《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联合举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腰椎外科学术会议”于2011年6月4-5日在天津召开,来自国内外的800余位脊柱外科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68.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疗效.[方法]利用NYU Impactor model-Ⅱ打击器制作大鼠T10 SCI模型,分组为:80只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DMEM实验对照组(A组)、1×1004 HUCM5C、移植组(B组)、1×105HUCMSC、移植组(C组)和1×106 HUCMSC,移植组(ll组),每组20只.对各组实验动物SCI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行为学评分(BBB评分),并以HF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CST)染色观察SCI处轴突再生情况.[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HUCMSCs移植能促进SCI后轴突再生,改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D组优于其他组,各组问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NF-200免疫荧光染色累积光密度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UCMSC、在体内可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促进SCI后轴突再生和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是医学界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施万细胞(Schwann cells,SCs)是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功能十分活跃,对受损神经形态和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1].目前,SCs在SCI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及肯定.本文就SCs移植在治疗SCI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前,药物依然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最为可靠的方法[1].我们使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制备的跨膜肽(TAT)-聚乙二醇(PEG)-阳离子脂质体,以分析其性质、观察其跨越大鼠血脊髓、血脑屏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