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2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3篇 |
内科学 | 3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72篇 |
预防医学 | 27篇 |
药学 | 26篇 |
中国医学 | 90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脑炎和/或脑膜炎可由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生物性病原体感染而引起,以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睡、昏迷、颈项强直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好发于15岁以下的儿童,重型病例常引起死亡,幸存者留有明显的后遗症。桂平市为脑炎和/或脑膜炎高发地区,每年均有较多的病例发生,为了了解脑炎和/或脑膜炎疫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脑炎和/或脑膜炎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期间的脑炎和/或脑膜炎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3.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用药规律,为ACI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中医药治疗ACI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药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筛选出的药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药物功效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收集与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药方376首,涉及211味中药,药物总频次3 729次。药物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分别是川芎、地龙、当归、黄芪、丹参、红花、半夏、桃仁、天麻、赤芍。药物性味归经方面,四气以温性、平性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药物功效统计中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祛风止痛、燥湿化痰、活血行气、活血通络等功效中药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有“当归-川芎”“川芎-地龙”“黄芪-川芎”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40次的24味高频中药聚类成5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ACI的核心组方为: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赤芍、黄芪、丹参、甘草。结论:中医药治疗ACI多从“瘀、痰、虚、滞”病机着手,注重急则治... 相似文献
44.
苏文雨;梁晓;陆红;房静远 《中华消化杂志》2024,(3)
部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急性呼吸道症状缓解后, 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会持续存在。为进一步探讨分析COVID-19后反复腹泻、便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 回顾性总结并随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23年1月1日至3月30日收治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1个月后反复腹泻、便血的3例患者。研究发现该3例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 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升高, 分别为40.36、266.90、10.30 ng/L。经常规抗感染和肠外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该3例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均加用糖皮质激素控制肠道炎症, 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有肠道症状的重症COVID-19患者, 应尽早完善内镜、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等评估病情, 排除禁忌证后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肠道炎症有助于早期控制病情,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为VD的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思路。方法: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建库至2022年5月1日治疗VD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对筛选出的中药复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性味归经统计、功效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检索与筛选,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药复方67首,涉及197味中药,药物总频次548次。药物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分别是川芎、石菖蒲、丹参、黄芪、三七、人参、当归、天麻、淫羊藿、远志。药物性味归经方面,药性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平性、寒性等;药味以甘味为主,其次为苦味、辛味等;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心经、脾经、肺经、肾经等。药物功效以润肠通便、滋阴养血、强筋壮骨、祛风止痛、安神益智、活血祛瘀等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中高频药物组合有“川芎→黄芪”“黄芪→石菖蒲”“丹参→石菖蒲”“丹参→川芎”“远志→石菖蒲”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8次的18味高频中药聚类成6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VD的核心组方为黄芪、川芎、丹参、三七、石菖蒲、远志、熟地... 相似文献
46.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应用广泛,但较少有研究关注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生产中的稳定性。本研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细胞原液、半成品稳定性研究及制剂复苏稳定性研究,为生产过程提供依据,为制剂复苏使用方法提供参考。采用3批次细胞制剂,取生产过程中细胞原液、半成品分别静置在低温(2~8℃)及室温(20~26℃)条件下储存,细胞原液储存时间间隔为0、2、4、6 h,半成品储存时间间隔为0、1、2、3 h,考察项目包括外观检查、活细胞浓度、细胞活率、细胞表面标记、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及无菌检查。此外,取细胞制剂复苏后分别进行稀释和培养稳定性探索,复苏稀释液分别为0.9%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1%人血白蛋白、0.9%氯化钠注射液+2%人血白蛋白,稀释倍数包括10倍及40倍,稀释后静置时间间隔为0、1、2、3、4 h。复苏培养液分别为DMEM培养基、DMEM+2%血小板裂解物、0.9%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1%人血白蛋白,培养时间为24 h。考察项目为活细胞浓度及细胞活率。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原液在低温(2~8℃)及室温(20~26℃)条件下静置6 h内均维持稳定,细胞半成品在同...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思路。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12月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的门诊中药处方数据,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5对筛选出的中药处方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物功效统计,并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中药处方520首,涉及192味中药,药物总频次8 690次。药物使用频次前10位分别为白术、合欢花、川芎、栀子、法半夏、茯神、淡豆豉、百合、竹茹、白芍。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肺经、心经、脾经、肝经为主。药物功效以清心除烦、解郁安神、燥湿化痰、健脾益气等功效使用频次较高。药物关联中高频药物组合有“栀子→淡豆豉”“法半夏→白术”“法半夏→竹茹”“栀子→白术”等。药物聚类可将使用频次≥100的28味高频中药聚类成6类。复杂网络分析筛选出治疗失眠的核心组方为:栀子、淡豆豉、白术、法半夏、合欢花、竹茹、川芎、百合、茯神。结论 张允岭教授治疗失眠注重补虚泻实,标本兼治,常用清心除烦、解郁安神、滋阴养血、健脾养心、活血化瘀、清热化痰、和胃化湿之品,可为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一... 相似文献
49.
目的:基于药症相应,探讨历代本草治窍思路,以指导临床辨治用药。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中本草类的全部文献数据,涉及本草著作76部,涵盖汉至明清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存世的本草著作,收集整理其治窍的本草信息,依照《中药学》(第十一版)及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对筛选纳入的本草进行性味归经统计分析,以治窍病机要素进行分类统计,提取各类本草的辨治论述内容。结果:在76部历代本草专著中,筛选出93味治窍本草。在治窍本草性味归经上,药性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寒性、平性等;药味以辛味为主,其次为苦味、甘味等;归经以肺经为主,其次为胃经、心经、肝经、脾经、肾经等。在以治窍病机要素本草分类中,可划分为风邪袭扰、浊阻气滞、水湿停滞、血瘀络阻、火热毒损、正虚寒凝六类病机要素。结论:治窍辨治用药以祛风散邪药、化浊行滞药、利水渗湿药、活血通络药、清热泻火药、补虚散寒药为主,且互相联合运用;祛邪通利、补虚泻实为治窍辨治主要特点,符合窍失空灵、邪阻正虚的生理功能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索并设计一种新颖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结构,获得相应CAR-T细胞并验证其对肿瘤细胞的体内外杀伤效果。方法:构建并制备5种包含人源化CD19 scFv和CD79b scFv、CD8 hinge&TM-4-1BB-CD3ζ和/或CD3ε链胞内区的双靶点CAR-T细胞,荧光素酶法和ELISA法检测CAR-T细胞对3M-CD19-CD79b-Luc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和细胞因子的分泌,选取最优结构CAR-T细胞治疗Daudi-Luc细胞构建的白血病小鼠模型并评估其疗效,同时使用其他靶点代入优选结构,相同方法验证该结构的稳定性及有效性。结果:CAR-19-79b-T细胞培养7 d后,CAR-19表达率为21.6%-36.3%,CAR-79b表达率为21.7%-37.8%。CAR-19-79b-T细胞在10∶1效靶比时,对3M-CD19-CD79b-Luc细胞的杀伤率均显著高于T细胞对照组,其中CARⅢ、CARⅣ号结构细胞杀伤能力最强,均显著高于T细胞组(P<0.01);CARⅣ与CAR V结构IFN-γ和TNF-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