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27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55篇 |
预防医学 | 20篇 |
药学 | 21篇 |
中国医学 | 73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B超与多普勒脐动脉血流速度诊断脐带绕颈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B超与多普勒脐动脉流速度测定对324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监测,结果 二种检查方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X^2=4.97,P〈0.05);B超与S/D比值≥37诊断脐带绕颈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us99.2%,86.6%us95.5%,73.4%us97.0%,96.3%us98.8%,结论 多普勒脐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在脊髓损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6只,随机抽签法分为损伤后1,3,7,14,28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1只。②实验方法:改良的NYU装置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不做手术。损伤后1,3,7,14,28d麻醉取材。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③实验评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细胞计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纳入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在蛋白和mRNA水平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呈时间相关性,正常对照组可见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mRNA和蛋白的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1d表达开始增加,7d时表达明显增加,与3d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可见脊髓灰质出血水肿坏死,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对照组神经元中有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阳性表达,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表达逐渐增高,损伤7d时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明显增加(P<0.05),至28d时表达仍较高。结论:损伤后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表达增加,内源性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的增加可能有利于受损脊髓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相似文献
13.
黄玉英彭耀尧梁晓东林周徒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7,(1):98-100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差异,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将158例肾脏疾病患者按透析方法的不同分为血液透析组(78例)和腹膜透析组(80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疗费用、血浆白蛋白水平、家庭支持等。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简表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健康变化、活力、社会功能评分比较采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组患者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评分均明显高于血液透析组(P<0.05或P<0.01)。年龄(OR=3.767,95%CI 1.92~8.77,P<0.05)、文化程度(OR=3.200,95%CI1.68~7.85,P<0.05)、透析年限(OR=3.182,95%CI 0.99~6.72,P<0.05)、医疗费用(OR=2.779,95%CI0.85~5.82,P<0.05)、家庭支持(OR=2.533,95%CI 0.82~5.99,P<0.05)及血浆白蛋白(OR=2.439,95%CI1.98~4.34,P<0.05)均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临床中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76例,按照随机化分组设计将两组患者分阿托伐他汀组(A组)与普伐他汀组(B组)。2组均接受西洛他唑(培达)治疗,每日加入0.9%生理盐水2 mL进行皮下注射,A组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1,B组口服普伐他汀40 mg.d-1,每日1次,2周为1疗程,对比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以及下肢血管病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血清CRP、IL-6及TNF-α无显著差异,A组效果优于B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此外A组的间歇性跛行和麻木疼痛有了明显减轻。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下肢血管病变效果较好,机制可能是因为改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来评估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8个常用中英文数据库,应用RevMan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干预组vs对照组:NIHSS的评分较低,BI评分、临床有效率较高.但在中医证候积分上,疗程小于14 d无显著差异,大于14 d疗效较好[MD疗程<14 d=-3.12,95%CI[-7.30,1.05],P=0.14;MD疗程>14 d=-5.77,95%CI(-6.53,-5.01),P<0.00001].结论 化痰通腑法相对常规西医可降低NHI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提高BI评分和临床有效率,但考虑相关临床研究及样本量较少,仍需开展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特点。方法选取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873例,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检测,分析其认知损害特点。结果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各认知域受损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延迟记忆(57.85%)、计算力及注意力(47.54%)、语言及执行能力(25.43%)、空间结构能力(23.83%)、定向力(20.05%)、即刻记忆(6.64%)。认知损害以1~3个认知域组合受累居多,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9.44%、38.72%、18.44%,主要受损组合为:延迟记忆与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及执行功能;延迟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与语言及执行能力/空间结构能力。结论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损害表现为以延迟记忆、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及执行能力、空间结构能力等为主的多认知域轻度受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注射液在重症肺炎的治疗中,协同常规治疗,对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79例重症肺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注射液,20万IU静脉推注,2次/d,疗程5d,观察死亡率、平均住院日、体温、动脉血气分析、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等。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X线胸片病灶吸收情况,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在两组无差别。结论乌司他丁具有良好的协同抗感染、抗炎性反应作用,较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在重症肺炎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从JNK蛋白表达探讨清脑滴丸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发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1.5 h再灌注24 h模型组(I1.5hR24组)和清脑滴丸治疗组。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缺血侧皮层的JNK及磷酸化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I1.5hR24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增大,p-JNK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凋亡明显;清脑滴丸治疗组pJNK蛋白相对含量减少,细胞凋亡抑制,脑梗死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脑滴丸可能通过抑制JNK磷酸化蛋白过表达,降低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