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4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192篇
耳鼻咽喉   34篇
儿科学   48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25篇
临床医学   258篇
内科学   172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175篇
综合类   586篇
预防医学   351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103篇
  134篇
中国医学   121篇
肿瘤学   8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6篇
  1973年   14篇
  1960年   7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5年全国第6届张子和学术研讨会上,全国张子和研究会筹委会秘书长杨建宇教授指出:“湿”在张子和攻邪学派中有举足轻重之重要地位,是张子和攻邪学派与刘河间寒凉学派之  相似文献   
42.
金元四大家攻邪学派代表张子和,在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首次提出了“湿剂”,并单列“湿门专方”,多次强调“湿”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不可或缺。全国张子和研究会筹委  相似文献   
43.
本文报告了某锰矿锰粉车间锰中毒的调查结果:车间空气中锰尘浓度1~6mg/m~3(平均3.6 mg/m~3)占90%以上;锰粉加工工人锰接触量,如水、食物为26.08mg/d,空气为36.31mg/m~3,内剂量为4.41mg/d;锰中毒患病率为1.14%,观察对象的检出率为9.1%。说明该车间防治锰中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索如何利用遗传风险评分,制订个体化的肺癌筛查方案。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100615例具有全基因组基因分型信息的样本,根据前期课题组发表的19个遗传变异构建肺癌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19。以55岁且吸烟剂量30包/年人群的5年绝对发病风险为参考届值,在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中分别计算不同遗传风险人群5年肺癌绝对发病风险随年龄和吸烟剂量的变化趋势,并绘制5年绝对发病风险分布图,从而判断不同遗传风险人群达到参考界值时的理论年龄或吸烟剂量。根据上述结果给出不同遗传风险人群参加肺癌筛查起始年龄的具体建议。结果CKB队列中55岁吸烟者,当吸烟量为30包/年时,5年内发生肺癌的绝对风险为0.67%。在吸烟者中,随着遗传风险增加,其5年绝对发病风险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高遗传风险人群应降低筛查起始年龄,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筛查;若保持筛查起始年龄55岁不变,则应在高遗传风险人群中降低吸烟剂量标准;不管累积吸烟剂量为多少,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都应纳入肺癌筛查。在非吸烟者中,高遗传风险人群同样具备筛查价值,建议遗传风险最高的1%人群从62岁起进行肺癌筛查,而对于遗传风险最低的5%人群,当年龄达到74岁时才可达到参考届值。结论对于不同遗传风险的个体,可采用个体化的肺癌筛查方案,对于高遗传风险的吸烟者可减小肺癌筛查起始年龄或吸烟剂量,而我国高遗传风险的非吸烟者同样具备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45.
全球范围内,革兰阴性杆菌是威胁患者安全的主要耐药菌,但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导致的治疗失败同样是临床难题。随着耐药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药物不敏感以及最低抑菌浓度不断高漂移,体外检测敏感而临床治疗失败的病例不断增多,临床上迫切需要有效的、新型抗菌药物用于救治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达托霉素是一种新型环脂肽类抗生素,具有全新抗菌靶点和快速杀菌活性,可穿透生物膜,因其不导致菌体溶解,从而避免细菌内容物炎症介质释放引发的严重炎症反应,在治疗菌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合理应用达托霉素有效救治患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性疾病循证与转化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达托霉素临床应用专家意见,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47.
48.
49.
2013年10月16日,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2005年度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前任副院长兼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主任叶笃正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叶笃正先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七十余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学事业,研究成果丰硕。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以及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不愧为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代宗师,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和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屈指可数的杰出科学家。他为我国一些重要学科和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获奖无数,特别是2005年获得了由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于2006年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叶笃正先生不仅为大气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科学期刊出版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个杰出的很有作为的领导者。在其七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在国内外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而中国科学院出版图书情报委员会主任一职是他在1982年至1988年担任的。在这一任期里,叶先生始终把这一任职视为其重要职务之一。在这一期间,中国科学院期刊正面临着发展机遇与严重挑战并存时期,一些重要学术期刊何去何从,是放弃领导还是加强领导,如何稳定期刊编辑出版队伍,提高人员素质,如何发展院学术期刊事业等问题摆在他的面前。经过深思熟虑,在这一关键时刻,叶先生果断地采取了几项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当时,挂靠在中国科学院的各种学会有四十多个,以学会名义办的学术期刊约有五十多种。那时无论在院外还是院内,领导层还是普通群众,对此类期刊如何管理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不少人主张中国科学院不必去管理这些期刊。考虑到科技期刊是科学技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媒介,反映着一个国家或机构的科技实力,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既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记录和传播载体,又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在推动科学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挂靠在中国科学院的各类学会期刊与院相关科学研究息息相关,院有必要而且有义务管理好这些期刊,为此,叶笃正先生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力排众议,决定对这些期刊不仅不放弃领导,而且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把其纳入院的发展计划,由院和相关研究所给予更有力的支持。由于这些期刊自身的努力,同时又得到院和相关研究所的领导支持,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中坚力量和佼佼者。 为切实提高编辑出版人员素质,充分激发它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稳定和吸引优秀编辑出版人才,叶先生敏锐地意识到,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编辑出版专业职称系列。但当时我国编辑出版界,包括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单位和人员,普遍认为编辑社会地位低,建立编辑职称系列不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不如套用工程师职称系列。事实上,当时在我国一些对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出版管理部门就已实行了工程师职称系列。在这种不利的社会环境下,叶先生拿出了像科研攻关那样的执着精神,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创建编辑职称系列,并得到了当时的管理部门国务院科技干部局的支持和批准。随后中国科学院在全国率先采用所创建的编辑职称系列开展评聘工作,收到了极佳效果。中国科学院开创的这些工作已成为全国无可争辩的典范,后来编辑职称系列也得到了国家出版管理部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执行。可以说,编辑职称系列的建立无疑为我国编辑出版人员争得了荣誉和应有的地位。为了迅速推行编辑职称系列,叶先生还亲自参加了中国科学院首批编审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并批准聘任名单,这为今后的任职资格评审打下了坚实基础。叶先生在百忙中还十分关心期刊编辑人员的职称评聘情况,当了解到一些研究所因缺少相应聘任指标一时无力解决优秀编辑人员的职务晋升问题时,他必出面疏通解决。叶先生的支持和关怀,极大地调动了中国科学院编辑人员的办刊积极性,鼓舞他们不断提升期刊质量的斗志。 1985年9月24日,叶笃正先生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该会便于1986年中国科学院第三次期刊工作会议期间宣布正式成立。“我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院期刊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对该会成立的充分肯定。在叶先生和院各届领导的支持下,研究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成立至今的27年期间,研究会在团结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在创建和开展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进行科技期刊编辑学术与编辑出版经验交流,促进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推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现代化和期刊出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深化科技期刊改革,反映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等方面,做了大量功不可没的工作。该会所办的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被列为“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名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还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奖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显然,研究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叶先生潜心打造的基础和支持分不开的。 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经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共同奋斗,院科技期刊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期刊数量已从改革开放初期不足40种发展到目前的320多种。学术类期刊基本覆盖了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主要领域,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特别是自知识创新工程开展以来,涌现出一批学术水平高、学科代表性强、具有国际一流期刊发展前景的学术期刊。这些骄人成就是和叶笃正先生在职期间所作出的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决策,以及对期刊事业的高度重视、无比关怀和支持分不开的。可以说,叶笃正先生是已获得初步繁荣的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出版事业的奠基者和领路人。 叶笃正先生对群众十分诚恳热情,虚怀若谷,每个见过他的人都深受感动。他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厚待人,是做人治学的楷模,诲人不倦的典范,一个真正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大科学家。他“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的逝世是科学界的一大损失,也是科学期刊出版界的一大损失,我们深切怀念、沉痛悼念叶笃正先生,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 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1.26年,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