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60篇 |
内科学 | 35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92篇 |
预防医学 | 42篇 |
药学 | 4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2篇 |
肿瘤学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1.
2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使用不同抗凝药物的出血风险差异及对脑微出血(CMBs)数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急诊科收治的78例PCI患者。根据术中(使用)抗凝药分为肝素组和比伐卢定组,术后72 h行SWI检查,收集术后2周内患者出血部位、出血量,比较两组CMBs、出血事件等指标差异;比较PCI患者二次手术前后CMBs差异;肝素组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出血组CMBs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PCI患者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CMBs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 (1)肝素组CMBs数量、出血率高于比伐卢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二次术后CMBs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肝素组中出血组肝素量、CMBs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肝素量、CMBs为影响PCI患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抗凝药物效果越强、作用靶点越多对CMBs影响越大,CMBs数量对于预测PCI术后出血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3.
持续肾脏替代治疗的ICU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ICU抢救危重病人的治疗效果与存活率的关系。方法 治疗94例急、慢性肾衰及多脏器衰竭(MOF)的病人,其中应用持续性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28例和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66例。结果 ①将患者年龄分为4组,即<30岁、30~50岁、50~70岁、>70岁年龄组,随年龄增高存活率逐渐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1个脏器衰竭有27例,存活率67%;2个脏器衰竭,有33例,存活率10%;3个脏器衰竭有34例,存活率9%;三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③对CAVH组28例及CVVH组66例的存活率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无显著性差异。④患者经过平均连续7d的血滤,治疗前后血BUN及血Cr均有明显的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存活组与死亡组溶质的清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RRT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受年龄的限制,患者耐受性较好,能有效地清除小分子物质,病人的存活率与年龄和病人的器官衰竭数目有关,年龄越大,脏器衰竭数目越多,其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基于可穿戴式步行引导仪的可视化步行训练对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3例帕金森病冻结步态患者为试验组,同时选取20例性别、年龄等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利用可穿戴式步行引导仪的可视化步行训练,20min/次,2次/日,训练1周。利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收集试验组训练前后和对照组时空参数、非优势侧及优势侧运动学参数、非优势侧及优势侧地面反作用力参数(包括前-后侧峰值、内-外侧峰值及纵向第一峰值)。结果:(1)训练后,试验组患者步速及双侧步长均明显增加,步频、双支撑期明显减小,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患者优势侧步长、步频及双支撑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训练后,试验组患者双侧髋关节着地角度、踝背屈及跖屈最大角度及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均明显增加,膝关节着地角度减小,踝关节第一峰值出现的阶段延迟,与训练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患者双侧(膝关节着地角度、踝背屈最大角度、踝关节第一峰值出现阶段、下肢关节活动范围)和优势侧(髋关节着地角度...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 (CRP)含量高低与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并分析病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10 7例脑血管病病人 ,有 6 4例CRP增高 ,阳性率为 5 9 8% ;CRP增高的阳性率与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性 ( P <0 0 0 5 )。 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血液中的CRP含量增高提示病情严重而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6.
硫酸镁与纳络酮联合应用治疗肺性脑病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硫酸镁、纳络酮联合应用对慢性肺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肺性脑病的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硫酸镁、纳络酮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PaO2、PaCO2治疗后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硫酸镁、纳络酮联合应用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通气,显著缩短肺性脑病患者的意识障碍时间。 相似文献
27.
NT-proBNP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尿肽(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53例血中NT-proBNP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24例,均已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血中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心功能对照组(P〈0.01)。患病组心功能≥Ⅱ级组血NT-proBNP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Ⅰ~Ⅳ级患者组各组间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心功能级数递增,NT-proBNP水平增高。NT-proBNP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结论AMI后心脏钠尿肽系统激活,其改变与心功能损伤程度有关,因此NT-proBNP的测定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8.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ICU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Ovide MEDLINE、EMBASE、Cochrane Database、中国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学位论文汇编.收集国内外关于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对成年ICU患者死亡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11篇相关文献入选.8篇属于高质量文献,其他3篇文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方法学质量缺陷.根据治疗策略不同将所有入选文献分为超高血流动力学目标治疗组和基于医生经验的个体化治疗组.结果显示,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不能降低两组患者的死亡率(RR 0,96,95%CI:0.76,1.21;RR 1.02,95% CI:0.96,1.09).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通过漏斗图观察,存在潜在文献发表偏倚的可能性不大.结论 临床应用肺动脉导管并不能改善成年ICU患者的预后,因此肺动脉导管不应该在ICU患者中常规应用.我们期待更多设计良好的RCT进一步评价肺动脉导管在ICU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9.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近年来重症医学的飞速发展,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但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处于生命终末期的患者,先进的生命支持技术只能维持其生命体征,延长存活时间,但却无法保证其生活质量.一些患者并不希望依靠机器和药物延续其生命,他们期望有尊严地死去.由此可以看出,ICU中持续、积极的治疗并不是完全有利于患者,使用大量医疗资源换来的却是一些患者在痛苦中等待死亡,一些生命终末期患者维持着毫无生活质量的生命.2004年Angus等[1]对美国6个州进行的一项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5.53万死亡患者中约有22.4%死于ICU,ICU仍然是医院病死率最高的地方,对于重症不可逆患者的医疗是危重症医学需要深度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介绍ICU生命终末期医疗的国内外现状及伦理学、法律、生命终末期医疗问题,以期引起从业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血清中性粒细胞胶原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sNGAL)、尿中性粒细胞胶原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尿肾损伤因子-1(uKIM-1)、尿白细胞介素-18(uIL-18)对感染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诊断作用。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重症医学科时间≥24 h的成年全身性感染患者。测定ICU全身性感染患者入组即刻的sNGAL、uNGAL、uIL-18、uKIM-1,根据入组后48 h的肌酐和尿量,以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分期1期为标准,分为急性肾损伤组和非急性肾损伤组。比较上述生物标志物的组间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生物标志物在感染相关性肾损伤的诊断作用。结果共入选86例全身性感染患者,其中急性肾损伤45例(52.3%)。急性肾损伤组sNGAL[320.3μg/L(195.8~536.0μg/L)对192.2μg/L(138.6~317.1μg/L),P=0.002]、uNGAL[374.8μg/L(81.0~875.2μg/L)对55.6μg/L(32.8~155.0μg/L),P=0.0001]显著高于非急性肾损伤组,而两组间uIL-18、uKIM-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GAL和uNGAL诊断急性肾损伤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58~0.79)和0.75(0.64~0.84)。结论 uNGAL、sNGAL在感染相关性急性肾损伤升高,并显著高于非急性肾损伤患者,uNGAL水平随肾损伤程度加重而升高。NGAL可能成为感染相关性急性肾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