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8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23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44篇 |
口腔科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215篇 |
内科学 | 76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36篇 |
特种医学 | 212篇 |
外科学 | 79篇 |
综合类 | 298篇 |
预防医学 | 156篇 |
眼科学 | 8篇 |
药学 | 92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110篇 |
肿瘤学 | 3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35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69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67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8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48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62年 | 4篇 |
1960年 | 5篇 |
1959年 | 10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正常股骨中下段骨髓MRI定量及1H-MRS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正常股骨中下段骨髓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强度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点,为临床评价骨髓病变提供正常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将70名2.30岁正常受检者按年龄分为6组:A组(2—5岁)9例,B组(6-10岁)10例,C组(11—15岁)10例,D组(16—20岁)13例,E组(21。25岁)13例,F组(26—30岁)15例。对股骨中下段分别采用矢状位SE T1WI和单体素激发回波序列(SVS-STEAM)进行MRI扫描和^1H-MRS采集。在T1WI上测量股骨干中段、下段和远侧干骺端骨髓及其相同水平相同层面邻近肌肉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各部位骨髓信号强度相对于肌肉的比值;同时分析3个相应股骨部位骨髓的^1H-MRS谱线。结果各年龄组中每一组内股骨干中段和下段骨髓信号强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两个部位在B组与其他各任意年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C-F组内任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岁以前骨髓信号强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其后随年龄增长信号强度变化不显著。股骨远侧干骺端骨髓信号强度在c组与A—F组中的任一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B两组间和D—F3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岁以前骨髓信号强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股骨干中下段骨髓的^1H-MRS谱线在A组均为Lip1型,在B和C两组为Lip1型或Lip2型,在D—F组均为up2型。远侧干骺端骨髓的^1H-MRS谱线在所有年龄组为Lipl型,其中F组有up2型并存。结论不同年龄和不同股骨中下段骨髓的MRI信号强度和^1H-MRS的谱线不同,符合骨髓解剖生理学特点和骨髓转化规律,可作为股骨骨髓疾病分析的正常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2.
53.
回波平面成像显示臂丛神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改进臂丛神经成像技术.方法对18例志愿者行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和常规MR扫描,图像重组后与人体相应部位的解剖图谱对照.结果回波平面成像结合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薄层MIP、多曲面重组(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臂丛神经根、节、干、股、束等结构;18例的臂丛神经节后部分均良好地显示,17例的节前神经也清晰显示.结论回波平面成像是准确显示臂丛神经及其相关结构十分有效的技术,对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技术也使清晰显示其他外周神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兔VX-2骨肿瘤模型早期骨膜改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将VX-2肿瘤细胞悬液注入20只新西兰大白兔的右侧胫骨骨髓腔内制成骨肿瘤模型,种植后每隔5天对所有兔进行X线及MRI检查直至骨膜新生骨形成,每次影像检查之后处死4只实验兔取其胫骨制成病理标本,进行影像学与病理学观察及对照。结果肿瘤种植后第5~15天,MRI显示20只实验侧胫骨骨膜水肿;第20天,MRI发现8只实验侧胫骨骨膜增厚;第25~30天,MRI显示4只骨膜新生骨及其外缘增厚的骨膜。结论兔VX-2骨肿瘤中骨膜水肿及骨膜增厚是发生在骨膜新生骨形成之前的早期骨膜反应,MRI可显示这两种骨膜异常。 相似文献
55.
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微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共88个(恶性77个,良性11个)头颈部肿瘤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机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PH)、达峰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病灶相对强化峰值(RPH)和灌注量(PF)。其中35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切片,行CD34、V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主要有3种类型,77个恶性肿瘤中53个(68.9%)表现为速升速降型;9个淋巴瘤中6个TDC表现为低平型曲线,与68个其他肿瘤中仅有9个为低平型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状腺癌呈高灌注,其PF(中位数为82.2ml·min^-1·100g^-1)与淋巴瘤PF(中位数为24.5ml·min^-1·100g^-1)、头颈鳞癌PF(中位数为23.8ml·min^-1·100g^-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1个良性肿瘤的MVD均数为(44.7±3.4)条/高倍视野,24个恶性肿瘤的MVD为(49.6±14.8)条/高倍视野,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恶性肿瘤呈强阳性者15个,弱阳性9个;在良性肿瘤呈强阳性1个,弱阳性10个,VEGF的表达强阳性率在良、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VD(中位数40.0)与PH(中位数26.9)、RPH(中位数14.5)和PF(中位数46.8)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45.49和0.41),VEGF(中位数4.0)表达与MTT(中位数16.7)呈负相关(r=-0.41)。结论CT灌注成像TDC形态对头颈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MVD、VEGF与CT灌注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56.
胰腺原发性类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原发性类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胰腺类癌的CT表现。结果本组病例肿块最大径2.0—11.0cm,平均6.4cm。CT平扫肿瘤实质较胰腺稍低,密度均匀者2例,不均匀者3例,肿块钙化者1例。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者3例,轻度强化者2例,肿瘤实质密度均低于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其中1例中央坏死明显,无强化,整个肿块呈囊状;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明显,与胰腺相似或稍低;1例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高于胰腺。肝转移1例,同时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及血管侵犯。未见胆管及胰管扩张。结论胰腺类癌CT表现主要有较少引起胆道及胰管扩张,对周围血管较少累及,钙化较常见;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与胰腺相似,延迟期强化程度高于胰腺。 相似文献
57.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春香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6):414-417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慢性髋关节疼痛及髋关节屈曲和内收受限的疾病,是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常见的病因。根据不同的解剖异常可分为Cam凸轮碰撞和Pincer钳形碰撞两型。髋关节X线正位片可观察到股骨头颈之间的凹陷度不足,表现为股骨头突起部向外侧伸延、头与颈间的凹陷减少或消失。CT及MRI能发现不明显的股骨头颈交界处及髋臼的解剖异常。而显示关节盂缘病变和邻近软骨病变及软骨下囊性变和滑膜疝,MRI较X线平片及CT更准确。主要就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分型及影像学表现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8.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48例,其中男33例,女15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同时行CT检查者32例,行MR检查者10例,3种检查方法都进行者8例。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和MRI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48例病灶均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的透亮区,直径为0.4~1.7cm,平均9.7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10例行MR检查者均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骨髓水肿或关节腔积液。48例X线平片仅37例显示瘤巢,32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77%(37/48)和100%(32/32)。10例MR检查者均可作出正确诊断,其中8例能直接判断出瘤巢,另2例需对照平片或CT才能肯定。结论 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检查方法,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MRI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内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可能造成误诊,结合平片或CT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9.
电子束CT诊断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与超声心动图及手术对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与超声心动图及手术对照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80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为先心病的婴幼儿行EBCT心脏单层增强扫描及电影序列扫描 ,将结果与超声心动图 (TTE)及手术结果作对照。其中 39例经手术确诊。结果全组共 16种先心病 ,发绀类 5 3例 ,非发绀类 2 7例。 39例手术证实的先心病共 10 1处畸形 ,其中EBCT诊断准确率 96 % (97/ 10 1) ,TTE诊断准确率 87% (88/ 10 1)。 80例患儿EBCT共发现畸形 2 0 6处 ,TTE发现 15 9处。EBCT与TTE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6 .2 31,P <0 .0 1)。结论EBCT可以清晰客观地显示先心病病理解剖形态 ,特别对复杂畸形的节段分析有重要价值。与TTE相比 ,EBCT在反映主动脉病变、肺动脉发育情况及肺静脉异位引流等方面较TTE直观和优越。 相似文献
60.
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94,自引:1,他引:9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超声内镜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螺旋CT平扫,10例行双期增强扫描,8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肿瘤位于胃部8例,食管、十二指肠和直肠各1例。本组良性者,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恶性者,有如下特征:(1)肿块直径≥7cm;(2)肿瘤边缘有分叶;(3)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4)肿瘤的溃疡大而深;(5)瘤旁常伴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6)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7)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54.5%(6/11),超声内镜定位准确度为87.5%(7/8)。病理学检查肿瘤为良性者3例,恶性者7例,增生活跃者1例。cT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72.7%(8/11),超声内镜判定良恶性准确度为62.5%(5/8)。结论CT和超声内镜结合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