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男性54例,女性25例,年龄(32±s10)a,19~43a,,所有病人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1a。测定不同应答组治疗后3,6,12mo血清IL-12和IL-4水平。结果:HBeAg的血清转换率是32%(25/79),HBVDNA阴转率是67%(53/79)。对拉米夫定完全应答者25例,部分应答者28例,无应答者26例。完全应答组拉米夫定治疗后IL-12升高,IL-4降低,且治疗后各时间点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L-12升高,IL-4降低,但两者仅治疗后mo3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后IL-12,IL-4水平同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状况与治疗后血清IL-12和IL-4水平变化有关,动态检测IL-12和IL-4水平可以作为拉米夫定用药及疗效判定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14.
IL-12和IL-4水平对观察和预测拉米夫定疗效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和IL-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次/d,100mg/次,疗程1年。测定不同应答组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IL-12和IL-4水平。结果完全应答组拉米夫定治疗后IL-12升高,IL-4降低,且治疗后各时间点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L-12升高,IL-4降低,但两者仅治疗后第3个月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后IL-12、IL-4含量同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应答组治疗后第3个月IL-12、IL-4含量和部分应答组治疗后第3个月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和应答状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状况与治疗后血清IL-12和IL-4水平变化有关,治疗后其水平持续变化且变化大者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完全应答,因此动态检测IL-12和IL-4水平可以作为拉米夫定用药及疗效判定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温州市甲型副伤寒的流行规律、临床特征和耐药性特点,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来自1998年1月-2009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甲型副伤寒住院病人。结果共收集157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50岁人群中,约占80%。2001-2003年为发病高峰,尤其是2003年,病例数为85例。冬春季节是甲型副伤寒的好发月份。甲型副伤寒高热多见,超过39℃的病例占80.3%。没有发现1例玫瑰疹。合并基础疾病的占33.8%。平均住院时间为17.68 d。白细胞计数介于(2-8)×10^9/L占88.5%,嗜酸粒细胞消失占51.7%。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不明显,小于60 mm/1 h末占88.57%。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为90.2%,但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对较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倍正常值占84.3%。肥大反应阳性率7.7%。除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耐药性稍高外,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均在90%以上。结论温州市的甲型副伤寒具有自身的流行规律、临床特征和药敏试验特点,本研究对甲型副伤寒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俞富军  董培红  范栩妃  楼迪栋 《浙江医学》2010,32(7):1043-1045,1105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内毒素刺激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和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川芎嗪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于内毒素中刺激大鼠HSC的基础上加川芎嗪分组培养;并采用MTT法检测川芎嗪对HSC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HSC 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上清液Ⅰ、Ⅲ型胶原水平.结果 川芎嗪对内毒素刺激的HSC增殖有抑制作用,能下调活化HSC α-SMA的表达,对HSC Ⅰ、Ⅲ型胶原的分泌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川芎嗪能抑制内毒素刺激的HSC活化增殖和分泌胶原,为探索川芎嗪抗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RNA干扰技术     
在基因治疗领域里,继反义RNA、核酶和三链DNA技术之后,现在又掀起了RNA干扰技术,这项技术在2002年度里荣登美国著名"科学"杂志评选出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榜首,现将有关RNA干扰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TβR Ⅰ)基因的靶向小干扰RNA(siRNA)表达质粒对肝星状细胞(HSC)合成胶原的影响.方法 根据大鼠Tβ R Ⅰ的基因序列,设计并构建3个大鼠TβR Ⅰ基因的靶向siRNA表达质粒,以脂质体作转染试剂,将siRNA表达质粒分别转染至HSC-T6细胞中,RT-PCR和Western印迹技术分析TβRⅠ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放射免疫法测HA、PCⅢ含量.采用LSD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酶切证实siRNA的目的 基因片段已成功克隆入载体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转染siRNA表达质粒后,3组HSC-T6细胞TβR Ⅰ mRNA表达水平均抑制,其中以psiRNA2组抑制作用最强(psiRNA1组:t=7.354,P<0.01;psiRNA2组:t=9.214,P<0.01;psiRNA3组:t=5.967,P<0.01).3组TβRⅠ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以psiRNA2组降低最明显(psiRNA1组:t=6.324,P<0.01;psiRNA2组:t=8.741,P<0.01;psiRNA3组:t=4.128,P<0.01).3组HSC-T6细胞增殖活性均下降,合成胶原均减少,以psiRNA2组最明显;而转染无关siRNA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构建的TβR Ⅰ siRNA表达质粒可抑制HSC-T6细胞合成胶原,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血清GP73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110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血清GP73检测,同时病患组均进行HBeAg及肝功能等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肝纤维化各组较正常组均明显增高(P<0.01),随着纤维化的进展,肝纤维化分期组间也存在明显差别(P<0.01)。45例入院确诊为肝硬化的患者经扶正化瘀等治疗后,第7、30天复查GP73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且治疗后第30天与第7天相比也有明显差别(P<0.01)。2.所有肝硬化患者经child-pugh分级并与其GP73值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922,P<0.01)。3.所有患者根据HBeAg阴、阳性进行分组,HBeAg(+)组GP73明显高于HBeAg(-)组(P<0.01)。结论:血清GP73的测定有助于肝纤维化病的诊断和肝损害情况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浆中miR-221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60例正常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80例就诊我院的CRC患者(病例组),对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血浆miR-221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PCR)检测。结果:(1)血浆miR-221含量在CRC组织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升高(P<0.001),并随着duke分期的发展呈现递增的趋势(P<0.01)。(2)患者入院后均符合手术治疗条件,并于术后第7天复查miR-221含量,发现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3.对入院时CRC患者根据血浆miR-221相对值进行分组,miR-221高值组术后2年内发生癌复发的发生率高于低值组(P<0.001)。结论:血浆miR-221的测定有助于CRC的诊断,并对病情的估计和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