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
面对自然灾害、战争冲突、交通事故、亲人死亡、婚姻变故等重大创伤,很多人的悲伤无法自控。倘若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就不再是一个情绪问题,而需要专人帮助。  相似文献   
12.
公交系统恐怖袭击应激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公交系统遭受恐怖袭击对受害者、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在公交车爆炸事件后第20天和第44天对72人(其中受害者27人,家属26人,市民19人)进行了灾害自评量表(SRQ-20)、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测评量表(PCL-17)、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付方式量表(CSS)等调查。结果 受害者与家属的ASD(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分别为50%、12.5%;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25%;女性PTSD的发生率(46%)与SAS、SDS的评分显著高于男性(16.7%);而市民中无一人符合DSM-IV的ASD或PTSD诊断标准;女性的PTSD总分及SAS、SDS的评分显著高于男性(P〈0.05,P〈0.05,P〈0.01);烧伤的面积和深度与PTSD过度唤起评分正相关(r=0.589,P=0.016);受害者的应付方式与PTSD总分负相关(r=-0.523,P〈0.05);受害者的SAS、SDS、SRQ评分与PTSD总分显著相关(r=0.853,0.787,0.745,P〈0.01);年龄、受教育程度与PTSD总分无显著相关。结论在公交系统受恐怖袭击的爆炸事件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造成显著的影响,女性受影响的比率、程度比男性更为显著;与PTSD高相关的因素为预防和减轻PTSD提示了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岗位胜任力考核评价指标,为制订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岗位准入提供借鉴。方法 研究小组初拟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准入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17名综合医院的精神科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 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4%,2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31、0.947,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287、0.255、0.206(均P<0.05),最后形成了6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35项三级指标的考核评价指标。结论 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岗位胜任力考核评价构建方法具科学性、可操作性,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高,各级指标专家咨询意见趋于一致,可用于综合医院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新护士岗位准入、培训效果、修订考核及培训计划的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矿难后2个月急性重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ISD)的脑结构特点,研究神经环路在PTSD中的作用.方法 12例急性重性PTSD患者和15例对照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PTSD症状、个性、记忆以及焦虑抑郁症状的评估,最后行三维成像(3D)检查.影像数据通过统计参数图(SPM2)软件来处理.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矿难后2个月,脑形态学显示PTSD患者左侧额中回(Talairacn坐标:-30,27,34)灰质密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PTSD急性期已存在脑结构改变,主要改变的脑区在前额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住院颅脑损伤患者伴发精神障碍进行评估及讨论相关治疗。方法 全部研究病例来自佛山市中医医院颅脑外科收住院的187例颅脑外伤患者,将颅脑损伤进行分类,并按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IV对精神障碍进行评估及诊断。结果 随颅脑损伤程度的加重,重性抑郁、躁狂发作、精神病性症状、淡漠、冲动行为的发生率逐渐增高,而焦虑、失眠则多见于颅脑损伤相对较轻的患者。结论 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及时治疗伴发的精神障碍有助于改善颅脑损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治疗强迫症(OCD)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所有关于rTMS治疗OCD患者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CMA 2.0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6篇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共有强迫症患者54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rTMS组相比,rTMS组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合并的Hedge's g值为0.65,(95%CI=0.34~0.96,Z=4.12,P0.001),总体有效率54.6%,合并的OR值为3.28(95%CI=1.79~6.00,Z=3.85,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rTMS组较安慰剂rTMS组显示在高频(Hedge's g=0.54,95%CI=0.23~0.84,Z=3.39,P=0.001)、低频(Hedge's g=0.80,95%CI=0.25~1.35,Z=2.86,P=0.004)、刺激部位为背外侧前额叶(DLPFC)(Hedge's g=0.60,95%CI=0.31~0.89,Z=3.99,P0.001)均更能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rTMS组与安慰剂rTMS组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数据提示高频、低频刺激部位为DLPFC区rTMS治疗强迫症有效。  相似文献   
17.
帕利哌酮缓释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根据1994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达780万,患病率6.55‰.大约2/3的患者长期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损害明显,功能残疾率高[1].  相似文献   
18.
柴胡调和汤对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柴胡调和汤、溴隐亭对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RL)的疗效.方法 纳入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HPRL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3例,随机分为柴胡调和汤和溴隐亭治疗两组,疗程12周;于入组时、治疗后4、8和12周测定催乳素(PRL)水平评定药物疗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两组药物对抗精神病药疗效的影响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时柴胡调和汤组和溴隐亭组相比入组时PRL下降水平分别为(60.47±11.32)ng/mL、(61.01±11.35)ng/mL,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两组催乳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两组PANSS总分治疗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SS量表显示溴隐亭组及柴胡调和汤组均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但柴胡调和汤组反应较轻.结论 柴胡调和汤能显著改善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HPRL,疗效与溴隐亭相当,但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重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的脑功能及执行记忆功能时的脑反应.方法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经历矿难的10例急性重性PTSD患者(PTSD组)和7例非PTSD对照(非PTSD组)执行症状激发任务,并首次采用1项创伤有关的短期记忆提取任务进行记忆功能的测定.结果 症状激发试验中,PTSD组负性图片相比中性图片,左侧后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和右侧丘脑等脑区激活增强,右侧扣带回和双侧额中回激活下降;PTSD组相比非PTSD组,右侧前扣带回、左侧额下回、双侧额中回及双侧颞中回等脑区激活下降,左侧海马旁回激活增高.短期记忆提取任务中,PTSD组负性图片相比中性图片,右侧后扣带回和双侧海马存在明显激活;PTSD组相比非PTSD组,右侧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左侧枕中回等脑区激活下降.记忆提取任务相比症状激发任务,PTSD组右侧海马旁回激活下降.结论 急性重性PTSD患者在急性期已存在部分脑区激活的下降以及记忆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20.
前额叶-杏仁体神经环路在恐惧消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惧消退是指随着环境的变化,通过学习抑制以前的习得性恐惧的调节能力.这一过程包括重复暴露于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CS引发恐惧反应的能力会逐渐降低.与一般观点不同的是,消退并不等同于遗忘,而是代表新的学习,即CS不再容易地预知US的出现。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恐惧消退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包括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对杏仁体恐惧反应的抑制性控制,海马协助mPFC调节杏仁体的功能,并提出目前最新的一种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