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 /再灌注与血管内皮急性炎症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发病形式的关系。方法 :受试者分为 AMI组 4 3例 (发病 6 h内 ) ,其中 2 2例梗死前有不稳定心绞痛史 ,2 1例为猝发梗死 ;稳定劳力型心绞痛 (SEA)组 39例。AMI组分别于入院时、再灌注后即刻、入院后 4 ,8,12 ,2 4 h及 2 ,3,5 d和 1,2周时抽外周静脉血测血浆可溶性 E-选择先 (s E- SL T)。SEA组于入院时空腹及仰卧位抽外周静脉血测血浆 s E- SL T。结果 :入院时 AMI组血浆 s E- SL T水平高于 SEA组 (39.2± 2 .9vs 2 7.8± 2 .1μg/ L ,P<0 .0 1)。另外 ,入院时梗死前前驱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的 AMI患者血浆 s E- SL T水平还高于猝发梗死者 (45 .6± 5 .7vs32 .8± 1.9μg/ L,P<0 .0 5 )。AMI患者梗死前前驱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者及猝发梗死者的血浆 s E- SL T水平随时间推移均缓慢下降 (相应从4 5 .6± 5 .7到 32 .7± 2 .5 μg/ L,P<0 .0 1和从 32 .8± 1.9到 2 1.5± 1.6 μg/ L,P<0 .0 1) ,而且前者的血浆 s E- SL T水平各时段均高于后者 (P<0 .0 5 ,P<0 .0 1)。结论 :AMI患者血浆 s E- SL T水平升高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增强。梗死前前驱症状为不稳定心绞痛的 AMI患者血浆 s E- SL T水平升高 ,可能与反复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32.
肾功能不全对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功能不全对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肾功能将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心肾综合征组70例和单纯心力衰竭组131例,观察其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心肾综合征组与单纯心力衰竭组相比,年龄、血肌酐、水肿发生率,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及住院天数显著增高(P〈0.05或0.01),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0.01);而2组间性别、心力衰竭时间、心功能、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心肾综合征组生存率明显低于单纯心力衰竭组(P〈0.001),在成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中也有类似关联。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射血分数、血肌酐水平和血红蛋白浓度与心力衰竭死亡独立相关。结论肾功能不全明显增加心力衰竭病死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他汀类调脂药物应用与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中风发生的关系。方法:遴选门诊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208例,根据是否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而分成两组,随访15个月,观察中风发生率。结果:在降压、降糖、抗血小板治疗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未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近期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的比率达21%,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者患病率为9.5%,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患病率差异显著。Log 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他汀类调脂药应用与否与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中风发生明显相关。结论: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应将他汀类调脂药物作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营养状况对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E)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1例MODSE患者按营养状况分为轻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两组,检测免疫球蛋白A和G(IgA,IgG)、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直接测量身高、体重、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围(Ac)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上臂肌围(AMc)。结果:重度营养不良组各项指标较前组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不同营养状况影响MODSE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5.
冠心病与炎症的关系以及C反应蛋白新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冠心病 (CHD)传统致病因子的控制不能明显降低 CHD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使 CHD的感染致病学说受到重视。本文就多种与 CHD相关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以及 C反应蛋白作为判断感染与 CHD关系的敏感指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6.
界嵴的心内形态、电生理特性及其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 界嵴的形成及心内形态  界嵴 (cristaterminalis ,CT)位于右房侧壁 ,是自上腔静脉口前方至下腔静脉口前方的肌性隆起 ,与下腔静脉口前方的欧氏嵴 (eustachianvalve ,EV)相延续。  当胚胎发育至第 6~ 8周时 ,静脉窦右角连同上、下腔静脉与原始心房融合 ,形成CT ,并将右房分成由原始静脉窦成分为主的光滑部和由原始心房部为主的小梁肌部。而处于原始起搏区域的起搏细胞也随着静脉窦移动而集中分布于右房上部及CT上部[1] 。  CT的心内形态并非均匀一致。Kalman等[2 ] 应用导管心内超…  相似文献   
37.
1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64岁,因发作性头晕、眼花10年,加重伴头痛、出汗3年于2002年7月1日入院.患者199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晕,无头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犬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后电生理改变。方法 对 10只犬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前后心房不应期 ,不应期离散 ,以及心房间传导时间进行测量并比较。结果 心房间传导通道的阻断未使心房不应期和不应期离散度明显改变 ,但使心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 ,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 (P <0 .0 5 )。结论 心房间传导通道阻断使心房激动模式改变 ,体表心电图P波间期延长可作为成功消融阻断的一个辅助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39.
1605例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5,自引:16,他引:5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对 1 60 5例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 (MOFE)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的分析 ,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MOFE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结果  99%MOFE的患者发病前患有 1种以上的基础疾病。MOFE的发病诱因以感染最为多见 ,其中肺部感染最多 ,占 73 .1 % ,首发衰竭的器官以肺居于首位 ,在衰竭器官的类型中 ,血液和肾功能衰竭是MOFE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 2 .73和 3 .0 0 )。结论 在大多数情况下 ,肺可能是MOFE的启动器官 ;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 ,可能能降低MOFE的发生率 ;在MOFE的治疗中 ,防止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可能能降低MOFE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0.
心房间传导通道与房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心房独特的形态和复杂的解剖结构 ,关于心房内冲动传导模式的争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至今有些观点需要研究与验证。   1910年 L ewis等 [1 ] 确定窦房结为心脏起搏点后 ,观察到冲动在心房内传导呈“宽道传播 (broad pathways)”,而未发现心房肌间传导有“窄道 (narrow tracts)”现象 ,因此提出心房冲动传导的基本模式 :普通心房肌传导。同期 Thorel[2 ]、Wenckebach[3 ] 、Bachmann[4] 等人的研究提示在窦房结与房室结间 ,窦房结与心房间 ,右心房与左心房间存在着优势传导束。 196 3年 Jam es[5 ] 总结并发展前人的理论 ,提出心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