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性,60岁,江苏东台人,农民,因"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0余年,肝占位4d"于2010年7月17日入院。患者于20余年前即发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长期未注意监测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及肝功能等的变化。近1年来轻度间断乏力,无畏寒、发热,无明显恶心、呕吐、厌油,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防止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方法.方法 在多中心选择亚急性或慢加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者(A组)100例随机分为3组,在度过肝衰竭后分别给予干扰素α、拉米夫定和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6个月,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者(B组)10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和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6个月.全部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血生物化学、血清学、病毒学和肝组织学应答情况.根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部A组患者生存,B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死亡3例(6.1%),接受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的患者死亡4例(7.8%,P>0.05);B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未降至正常,拉米夫定治疗使超过90%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A组接受干扰素α或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的患者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2.9%(9/17)和31.3%(5/16),均高于拉米夫定治疗者(1/17,5.9%);在A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随访结束时肝组织Knodell HAI计分(7.2±0.8)低于干扰素α治疗者(8.2±1.3),P<0.05;联合苦参碱治疗可使HAI计分进一步降低(6.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夫定或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对B组患者能抑制肝内炎症病变,但对已形成的肝纤维化无明显的逆转作用. 结论 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患者长期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对阻断肝硬化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适时联合苦参碱可提高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和抑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23.
患者,男性,54岁,因乏力、纳差、尿黄进行性加重50d,伴四肢乏力进行性加重1周人院.患者入院前大量饮酒后出现乏力、纳差、尿黄,症状逐渐加重,于当地医院查肝功能明显异常:TBil/DBil163/72 μmol/L,ALT/AST 563/1673 U/L,HBsAg(+),PT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 .B超提示肝区光点明显增粗、胆壁水肿,诊断: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型.给予护肝、利尿等综合治疗,TBil最高升至455 μmol/L后逐渐下降,病情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24.
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是当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治疗方案,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食欲减退、皮疹、诱发抑郁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其主要不良反应。然而,IFN/RBV治疗诱发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M)的报道极为罕见。我科近年收治1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处理结果报告如下,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5.
肝组织庚型肝病毒抗原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血清庚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GVRNA)阳性或阴性肝病肝组织中的HGV抗原(HGVAg)的表达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抗HGV非结构5区(NS5)单克隆抗体(McAb),以免疫组织化学BA法检测肝细胞中HGVNS5抗原。结果HGVAg阳性染色为棕黄色,呈红小颗粒状位于肝细胞胞浆,肝组织中阳性肝细胞呈散在分布;在血清HGVRNA阳性和阴性肝组织中HGVAg的检出率分别为63.64%(  相似文献   
26.
摘要目的观察HBV感染者的HBcAg肽特异性CD8^+T细胞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和探讨非溶细胞机制清除病毒的效应分子。方法以HepG2.2.15细胞为靶细胞。用HLA—A匹配的HBcAg肽特异性CD8^+T细胞克隆(效应细胞)与靶细胞(效靶比例1:50)共同培养,于24h、48h和72h收集培养上清,通过检测其中HBV产物的变化,观察CD8^+T克隆对HBV的抑制作用。用抗体中和法观察CD8^+T细胞分泌的IFN-γ被封闭后HBV抑制的变化。结果HBV特异性CD8^+T克隆与靶细胞共育后,培养上清可检出高水平IFN-γ。共育后对HBsAg、HBeAg和HBV—DNA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4.55%、50.36%和74.55%,均在72h。IFN-γ被抗体封闭后,对HBVDNA的抑制率显著下降,24h和48h分别为6.22%和17.48%。细胞毒活性最高见于24h,15.66%。结论①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对靶细胞中HBV的清除既有溶细胞机制,也有非溶细胞机制参与;②IFN-γ是非溶细胞机制清除病毒的主要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27.
目的回顾性分析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S)近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55例CS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3个月内生存60例(38.7%),死亡95例(61.3%);生存患者PTA(31.26±6.08%)、球蛋白(32.28±9.13g/l)明显高于死亡患者(26.11±9.76%和29.32±7.14g/l,P〈0.01和P〈0.05);生存患者TBIL(335.74±123.27μmol/L)、WBC(6.5±3.0×109/L)和中性粒细胞比值(64.42±14.59%)明显低于死亡患者(382.78±141.15μmol/L、8.8±5.4×109/L、71.63±11.37%,P〈0.05、P〈0.05、P〈0.01);中性粒细胞比值、球蛋白和PTA与生存密切相关。结论研究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情近期预后的因素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8.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背景下的肾损伤在临床上可分为AKI、慢性肾病和慢加急性肾病。Ⅰ型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AKI,Ⅱ型HRS属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有学者还提出所谓具有肾脏结构性病变的Ⅲ型HRS。本文介绍了近年关于肝硬化AKI的诊断、分类、进展规律、预后及防治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9.
误诊为肝外梗阻型黄疸的戊型淤胆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资料【例 1】 男 ,68岁。因乏力、尿黄、巩膜黄染及全身皮肤搔痒 1周 ,拟为梗阻性黄疸收住某县医院外科。 1周前感乏力 ,继而出现尿黄、巩膜黄染并逐渐加深 ,全身皮肤搔痒 ,肝区轻微疼痛 ,大便颜色浅 ,无发热及呕吐 ,食欲一般。既往无肝炎病史及嗜酒史。查体 :营养一般 ,巩膜、全身皮肤重度黄染 ,无肝掌及蜘蛛痣。腹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 ,未触及肿大胆囊 ,墨菲征阴性 ;肝肋下3cm ,剑突下 4cm ,质软 ,轻度叩击痛 ,脾肋下未触及。肝功能 :总胆红素 (TBIL) 2 18μmol L ,直接胆红素(DBIL) 182 μmol L ,丙氨酸转氨…  相似文献   
30.
探讨重型肝炎的死亡原因及主要并发症 ,进一步提高存活率。对 154例重型肝炎的死亡原因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重型肝炎的病死率仍以慢性乙型为主。直接死亡原因以肝肾综合症最高 ( 36.4 % ) ,其次为严重感染 ( 2 8.6% )、上消化道大出血 ( 2 2 .1% )、肝功能衰竭伴肝性脑病和脑水肿。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应从源头抓起 ,做好乙型肝炎的预防 ,减少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早期阻止免疫病理损伤和肠源性内毒素的继发性损伤 ,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是减少重型肝炎病死率的关键。重型肝炎死因及主要并发症探讨@隋云华!210002$南京解放军第八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