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9篇
  2篇
中国医学   53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实验观察乙乙乳膏对实验性损伤性血肿局部软组织炎性介质IL-1β的影响及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通过打击局部建立家兔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乙乙乳膏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各组分别应用乙乙乳膏或对照药或65%酒精局部给药,于治疗后第1、3、5天同一时相局部软组织取材,部分组织匀浆,用ELISA法测定匀浆液中IL-1β含量,在电镜和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乙乙乳膏组,扶他林凝胶膏组损伤局部软组织瘀血明显消退,肌纤维的修复;盐水组损伤局部软组织IL-1β的含量伤后各时相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乙乙乳膏组有效抑制模兔损伤局部组织IL-1 β的含量(P<0.01),而与扶他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乙乳膏剂可以有效的促进损伤局部瘀血的消散和肌纤维的修复.其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机理与抑制损伤局部软组织炎性因子IL-1 β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32.
骨不连指骨折的修复过程停止,不经治疗不能发生骨性连接者.我院于2004至2006年采用锁定钢板(LCP)内固定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20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对中国HIV早期和慢性感染者不同亚群T细胞BTLA表达水平及与疾病进展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BTLA表达在HI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1例HIV早期感染者、29例HIV慢性感染者及23例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45RA+、CD4+CD45RA-、CD8+CD45RA+、CD8+CD45RA-及总CD4+、CD8+T细胞BTLA表达水平,同时分析CD4+HLA-DR+、CD4+CD38+、CD8+HLA-DR+、CD8+CD38+T细胞表达水平,分析不同亚群T细胞BTLA表达水平与疾病进展及免疫活化的相关性。结果:HIV早期感染组各亚群T细胞BTLA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其中CD4+CD45RA-、CD8+CD45RA-、总CD4+T细胞BTLA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早期感染组各亚群T细胞BTLA表达水平高于慢性感染者,除CD8+CD45RA-T细胞外,其它亚群T细胞BTLA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HIV感染者CD8+CD45RA+T细胞BTLA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P<0.01),其余T细胞亚群BTLA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HIV感染者T细胞亚群BTLA表达水平与T细胞活化水平负相关:除CD8+CD45RA-T细胞外,各亚群T细胞BTLA表达百分率与T细胞活化(CD4+HLA-DR+T细胞表达)水平明显负相关(P<0.01);各亚群T细胞BTLA表达水平与CD4+CD38+、CD8+CD38+T细胞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HIV感染者总CD8+T细胞BTLA表达水平与CD4+T细胞数量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中国HIV感染者T细胞BTLA表达与疾病进展及免疫活化状况显著相关,早期感染阶段BTLA表达升高,慢性感染期表达下降,为明确HIV的致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34.
结肠成形术预防低位直肠癌术后前切除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童创  王建国  王家米  何磊  曾永庆 《安徽医药》2009,13(12):1534-1536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采用结肠成形术(transverse coloplasty pouch anastomosis)对预防前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007年8月至2008年7月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结肠成形术20例,制作结肠贮袋长约5 cm,另一组采用传统的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术(end to end anastomosis)20例,通过术后3,6,9,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及排便功能。结果术后并发症中,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无临时性造口病例,无吻合口漏发生,无吻合口狭窄发生。直吻组出现1例吻合口出血,2例局部复发,成形组1例局部复发。术后6个月时排便功能成形术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两组各项指标比较,仅大便失禁评分成形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gt;0.05);术后12个月以上两组上述指标基本类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低位直肠癌在行根治性手术的前提下采用结肠成形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一年左右的直肠功能,预防术后前切除术后综合征并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5.
混合痔是肛肠科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时肛内肿物脱出,便时出血,肛门疼痛。环状混合痔是一种较为复杂和严重的痔病,常伴有较重而不规则的静脉曲张性外痔及赘皮增生,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易并发肛缘皮赘增生水肿和肛门疼痛,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如何减轻环状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一直是肛肠界的一大难题。我们从2008年3月—2010年6月用苦参消肿汤合微波治疗湿热下注型环状混合痔术后水肿40  相似文献   
36.
何磊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8):1175-1178
四跨膜蛋白是一组具有四个高度疏水的跨膜结构域的低分子量细胞膜表面蛋白,可广泛参与细胞生长、粘附、迁移等多种生命活动。四跨膜蛋白超家族(TM4SF)可与包括四跨膜蛋白、整合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HLA家族、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等在内的多种细胞表面分子相连接,形成以TM4SF为核心的四跨膜蛋白网络。四跨膜蛋白网络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细胞信号通道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粘附、分化、迁移及侵袭。目前研究表明四跨膜蛋白CD151、CD82、Tspan8及Tspan1与肝癌密切相关,可参与调控肝癌细胞的粘附、增殖、分化、迁移及侵袭等过程来影响肝癌的发生发展。KAI1/CD82为肝癌的抑制基因,上调其表达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CD151在肝癌组织中大量表达,提示CD151或联合CD151/c-Met是可能预测肝癌的进展新指标,并且CD151可能用于肝癌的靶向治疗;而Tspan8(CO-029)及Tspan1(NET-1)则可用于预测肝癌的进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37.
38.
“我就是想来听听政策会不会有什么变化。”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民营医院管理年会上,广东江门市仁爱医院院长陈庭亮对记者说,本来他的医院要追加一些投资的,但现在有点犹豫。其实,何止是陈庭亮院长,就连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也有着许多疑惑。他在这次会议的发言中说,“似乎在医院产权改革中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康胃愈溃汤II号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胃泌素(GA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康胃愈溃汤II号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仅予西药治疗,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变化、溃疡面愈合情况及血清GAS、EGF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清GAS水平下降,EGF水平升高,以治疗组改变更明显(P<0.01)。结论:康胃愈溃汤II号联合西药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GAS,促进EGF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40.
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7月共手术治疗胸椎结核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岁~61岁,平均年龄36.5岁。结核病灶位于中、上段胸椎,累及1个~3个椎体,无跳跃病灶,后凸畸形10°~34°,平均18°。4例患者合并有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2例。手术方法采用术前系统抗结核药物治疗2周~4周,根据结核病灶破坏严重合并后凸畸形,术后严重影响脊柱稳定性的病例均选择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经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抗结核治疗6个月~12个月。结果:术后随访2a~4a,切口一期愈合,未形成窦道,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胸椎结核全部治愈。术后后凸畸形成角平均为7°,平均纠正11°,随访期间畸形纠正无丢失。结论:单钉棒内固定系统在固定不稳定性或后凸畸形胸椎结核的治疗中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作用良好,有助于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和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