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83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在胃肠道手术中应用双极电凝剪是近年来普通外科手术中继使用单极电刀之后的又一项新技术。它采用了传统外科剪的设计,操作简单,符合手术操作习惯,而且具有同时剪切与凝血的崭新功能设计,可加快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自1997年开始,我们用Johnson&Johnson公司生产的博士达(PowerStar)双极电凝剪(BipolarScissors)进行胃癌根治术。一.临床资料1.病例资料 本研究选取1997年1月至1998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胃窦癌病人共20例。主刀均为同一手术者。术式均为胃大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使用脑死亡来源供肝肝移植的临床经验,初步分析脑死亡来源供肝应用于临床的安全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器官移植科共实施9例脑死亡来源供肝肝移植。供体年龄16~43岁,死于颅脑外伤7例,死于脑血管意外2例,器官切取前平均动脉压(105±5.2)mmHg(1mmHg=1.333kPa)(6例需使用升压药物),肝功能检测丙氨酸转氨酶(175±40)U/L,天冬氨酸转氨酶(180±46)U/L,总胆红素(40±8.6)mmol/L。受者年龄(48.6±10.1)岁,男性8例,女性1例;术前诊断为肝硬化5例,肝癌4例,术前MELD评分(27.6±6.7)分。结果供肝冷缺血时间为(7.4±2.8)h,所有患者手术顺利。1例于术后7天死于肾功能衰竭。8例受者康复出院并随访6~24个月,1例于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其他并发症发生包括急性排斥反应2例,胆道狭窄并感染1例,胆道缺血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按照我们选择脑死亡供肝的原则,肝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及中期预后良好,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评价肝移植术后激素7 d撤离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76例供受者血型相同的首次肝移植患者动态随机法分为两组:术后7 d激素撤离组(7 d组,40例)和术后3个月激素撤离组(3个月组,36例),两组均采用以他克莫司(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7 d组激素用法:术中静脉滴注1000 mg甲泼尼龙,术后按500、240、200、160、80、40和20 mg依次递减,7 d后停用;3个月组激素用法:按7 d组方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7 d后,改用甲泼尼龙口服,每隔3 d依次按48、40、32、24、16、8和4 mg递减18 d,然后4 mg口服至术后3个月.随访6个月并评价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共有69例完成全部随访,7例患者因死亡和严重细菌感染等原因于相应时间终止实验.两组患者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 d组术后糖尿病的发生率(17.5%比38.9%,X2=4.335,P=0.047)明显低于3个月组.结论 供受者血型相同的肝移植采用以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时,术后7 d激素撤离是安全有效的,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可以明显降低术后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34.
肝移植的现状及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WTCD(WorldwideTransplantCenterDirectory)1999年公布的资料,截止到1998年底全球已有220个肝移植中心开展了72311例肝脏移植,在大器多植中,仅次于肾移植。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达90%,5年存活率超过70%,最长存活者已达28年,作为一种成熟的外科技术,肝移植的基本术式已定型。近年来,围绕着增加供肝来源,拓宽肝移植的适应证以及提高肝移植的疗效,临床肝移植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1 无心跳尸体供肝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供肝短缺现已成为制约临床肝移植开展有主要矛盾之一,为纾缓这一矛盾,有人提出利用无心跳尸体(NHBD)器官的可行性,并进行…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两剂激素联合两剂达利珠单抗及他克莫司(FK506)的免疫抑制方案在肝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共实施成人肝移植74例,排除3例血型不合、4例围手术期死亡外,余67例纳人本研究,其中男性54例,女性13例,年龄28~66岁,平均(46.9±8.7)岁.将67例成人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免疫抑制方案(激素3个月撤离)组(n=35)和两剂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组(n=32),比较两组术后代谢并发症、感染(含细菌、真菌及巨细胞病毒感染)及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早期高血糖发生率,高血糖患者使用胰岛素的平均剂量,随访期内糖尿病、高血压及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高血压发生率及随访期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高脂血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两剂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是安全有效的,其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可显著减少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6.
供肝短缺形势下的我国肝移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年来我国肝移植发展非常迅速,然而,供肝短缺成为制约临床肝移植发展的瓶颈。因此,拓展供肝来源成为目前肝移植临床的重点。活体肝移植在尸体供肝受限的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扩展供肝来源,且活体供肝具有活力强、冷缺血时间短等优势;劈裂式肝移植可增加15%~28%的供肝数量,有望成为解决供肝短缺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脑死亡供者在西方国家是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在我国亦有广大的应用前景,但脑死亡供者器官移植刚刚起步,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此外,边缘供肝,包括脂肪变性肝脏、HBsAg阳性肝脏、超过60岁的高龄供者捐献的肝脏、冷缺血时间超过14h的盱脏等均可用以缓解日益突出的供肝短缺矛盾。  相似文献   
37.
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中针对HLA抗体的检测和处理经验.方法 肾移植受者15例,术前行HLA分型、交叉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15例于肾移植后1~14 d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00 mg/d,使用5 d)治疗,或将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当PRA明显升高,且血清中出现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时,即行血浆置换(PP),共行1~5次,每次PP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100~150 mg/kg,最后1次PP后给予WIG 200~500mg/kg.结果 术后出现抗供者特异性HLA Ⅰ类抗体者9例,抗HLAⅡ类抗体者4例,同时出现抗Ⅰ、Ⅱ类抗体者2例.14例的AMR逆转,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差,于术后第10天切除移植肾.并行二行肾移植.2例AMR后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透析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随访12~52个月,1例因慢性移植肾肾病恢复血液透析治疗,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 将ATG、PP和IVIG联合应用能有效逆转AMR.  相似文献   
38.
新的研究发现一种半成熟树突状细胞亚群,其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中等表达CD40、CD80和CD86等分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表现出诱导免疫耐受的潜能,其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一道被认为是致耐受细胞。这使过去将树突状细胞分为未成熟和成熟两种类型的概念受到挑战。但是,它们在移植免疫中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文章对致耐受树突状细胞的体内迁移过程、在移植免疫中分子机制和体外获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合分析和热点追踪,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致耐受树突状细胞在移植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拓宽视野。  相似文献   
39.
背景:在胚胎期,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对于肝组织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目的:将上皮型钙粘蛋白基因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观察其对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变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2/2008-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BALB/c系孕13 d小鼠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BALB/c系小鼠胚胎干细胞由中山大学眼科中心黄冰教授建系和保存。含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吕志跃博士惠赠。 方法:取BALB/c小鼠新鲜肝脏组织,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合成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片段,将其和pEGFP-N1双酶切后连接构建pEGFP-上皮型钙粘蛋白,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分化。 主要观察指标: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上皮型钙粘蛋白在分化系统中的动态表达,同时观察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变化。 结果:基因转染的胚胎干细胞分化后1~17 d稳定表达上皮型钙粘蛋白,而普通胚胎干细胞分化后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则逐渐降低。稳定表达上皮型钙粘蛋白的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在19 d时仍能保持致密的细胞连接和多层生长状态,普通胚胎干细胞则由拟胚体结构逐渐分化为松散的细胞群落。 结论:稳定表达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胚胎干细胞分化后,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保持多层细胞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40.
移植免疫耐受是器官移植研究与临床工作者数十年一直追求的梦想,为此人们作出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尝试,其中包括全身放射或使用淋巴细胞清除抗体清除受体体内淋巴细胞,全身放射结合骨髓移植建立供受体的嵌合状态,输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以及应用各类共刺激分子阻断或激动抗体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