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8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下大鼠移植肝组织糖原及酶组织化学活性变化规律,预测供肝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用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的方法,对大鼠移植肝组织进行动态观察.按热缺血时间随机分为0、15、30、45、60min 5组,观察肝移植后的恢复性变化.结果随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组织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O)和三磷酸腺苷酶(Mg2+-AT Pase)活性逐渐降低,糖原减少.热缺血30min以前各组酶活性变化轻微,而45、60min组均出现明显的酶活性降低和高碘酸-无色品红(PAS)反应减低.15、30min组,在复流后24h糖原颗粒逐渐增多,呈明显的恢复,酶活性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45、60min组,复流后24h PAS反应和酶活性仍无明显恢复趋势.结论移植肝热缺血在30?min以内,肝组织损伤仍处在可复性阶段,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移植肝糖原含量、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以及术后其恢复性的潜能可作为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
肝脏移植的免疫耐受具有其独特性。在耐受的诱导形成中,中枢机制的重要性次于外周机制,供肝源性白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起着重要作用。耐受的形成可能有微嵌合态和受体淋巴细胞活化相关的耐受两种机制参与,并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因此,综合各种措施的方案或许能获得普遍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岛移植治疗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总结文献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胰岛移植治疗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个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接受胰岛移植的3例患者术后胰岛功能良好,空腹C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提升,出院前1例实现停用外源性胰岛素,其余2例胰岛素用量减少2/3以上,且均血糖平稳。结论 对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患者实施胰岛移植可以有效地补救性治疗糖尿病,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漏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 (orthotopiclivertransplantation ,OLT)术后胆漏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2例患者OLT术后胆漏的诊断和治疗。 12例中男 9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45±10 )岁。 3例行经典式OLT ,9例行背驮式OLT。胆管重建方式均为胆总管端端吻合术 ,其中 9例放置“T”形管引流。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胆管造影。胆漏平均诊断时间为 (8± 6 )d。 7例经非手术治疗 ,包括保持腹腔引流通畅、重置引流管、鼻胆管引流、B型超声引导穿刺抽吸引流及抗炎治疗 ;5例经手术治疗 ,包括胆总管 空肠吻合术、“T”形管重置术或吻合口修补术。结果  10例治愈 ,2例死于严重全身感染。结论 OLT术后胆漏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胆管造影。高龄患者或合并有胆道缺血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监测肝移植后排斥反应、血栓形成、冲击疗效和判断预后的敏感和特异性指标.方法随机观察肝移植患者41例,其中出现排斥反应16例(急性排斥12例、慢性排斥4例).定期检测凝血因子Ⅶ、(FⅦ)、Ⅷ(FⅧ)、Ⅸ(FⅨ)和Ⅺ(FⅪ),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①肝移植后有排斥者FⅦ(73.3%±7.9%)和FⅧ(75.7%±9.1%)均明显降低,sTM[(6.27±0.22)ng/ml]、vWF(114.6%±6.8%)和D-二聚体[(5.51±0.65)mg/L]则明显升高.②肝移植后有血栓形成者FⅦ(69.4%±8.8%)、FⅨ(70.3%±6.3%)、FⅪ(60.0%±9.7%)均明显降低,在术后第13天达最低水平.③肝移植后有血栓形成并有排斥反应者,血FⅦ(45.3%±2.5%)、FⅪ(50.7%±5.6%)活性比有血栓无排斥者更低,而sTM[(7.42±0.48)ng/ml]、vWF(122.7%±5.7%)和D-二聚体[(6.35±1.18)mg/L]则升高更明显.④急性排斥患者sTM[(7.88±0.29)ng/ml]高于慢性排斥者[(6.35±0.34)ng/ml].⑤在冲击治疗无效组患者,sTM[(8.30±0.19)ng/ml]和D-二聚体[(8.32±0.99)mg/L]均明显高于有效组[(3.82±0.22)ng/ml、(4.30±0.28)mg/L].死亡组患者sTM[(7.98±0.18)ng/ml]和D-二聚体[(7.98±1.19)mg/L]亦高于生存组[(6.51±0.41)ng/ml、(5.49±0.39)mg/L].⑥生存组FⅪ(82.3%±7.7%)则明显高于死亡组(60.2%±4.4%).结论①血sTM、vWF和D-二聚体可作为判断肝移植后有无排斥反应的指标,FⅦ作为协助判断是否有排斥的参考指标.②sTM对判断急性排斥或慢性排斥有价值.③ sTM和D-二聚体有助于判断冲击治疗疗效和预后.④血FⅧ、FⅨ和FⅪ活性测定有助于判断肝移植后有无腹腔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的合理用药方案。方法收集本中心共实施的10例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手术病例,其中5例为上腹部肿瘤伴腹腔多发转移病灶患者接受了肝脏、胰腺及上消化道全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单纯肝切除术后行器官簇移植。10例患者均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肝脏、胰腺及十二指肠功能恢复良好。5例肿瘤患者最长存活326d,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肿瘤复发。5例肝硬化合并糖尿病患者除1例于术后4周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外,其余4例均存活,最长生存时间已超过21个月。随访期内及至患者死亡,10例患者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采用巴利昔单抗+他克莫司+激素+霉酚酸酯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可以有效预防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预测肝癌肝移植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中国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对肝癌肝移植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93年4月至2003年1月我科59例采用肝移植治疗的肝癌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中国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原则进行分期,比较各期间肝癌肝移植疗效。结果Ⅰb、Ⅱa、Ⅱb、Ⅲa和Ⅲb期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66·67%、50·00%、35·71%和16·67%,各期间术后累计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Ⅰb~Ⅱb和Ⅲa~Ⅲb期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25·00%,2年生存率分别为45·71%和25·00%,两组间术后累计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国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适用于肝癌肝移植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8.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严重肝病时发生的一种进行性、功能性肾功能不全。多见于肝硬化晚期、重症病毒性肝炎、暴发性肝衰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Cr和BUN升高,但肾脏病理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若不能尽快纠正,肾内小血管内微血栓广泛形成后将演变成器质性病变。Gines等报道,对没有氮质血症的肝硬化病人1年和5年的随访显示,HRS的发生率分别为18%和39%;HRS的预后极差,诊断一旦明确,其平均生存期为1.7周,90%的病人在10周内死亡。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肾综合征的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以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措施对改善HRS病人肾功能及提高术后生存率的作用。方法对术前16例及术后15例HRS病人采用以terlipressin为基础的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Cr及24h尿量的变化以及术后ICU时间、感染率、急性肾衰发生率、死亡率等各项指标。结果单纯使用terlipressin治疗的病人,治疗前后的血Cr及24h尿量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RT的使用能明显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与同期行肝移植的非HRS病人相比,经综合治疗的HRS病人的ICU治疗时间较长、感染率较高(P〈0.05),但ARF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肝移植围手术期的HRS病人采用terlipressin结合CRRT及2剂赛尼哌诱导疗法的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病人的肾功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中针对HLA抗体的检测和处理经验.方法 肾移植受者15例,术前行HLA分型、交叉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的检测,术后采用他克莫司(或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15例于肾移植后1~14 d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100 mg/d,使用5 d)治疗,或将环孢素A转换为他克莫司,当PRA明显升高,且血清中出现供者特异性HLA抗体时,即行血浆置换(PP),共行1~5次,每次PP后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100~150 mg/kg,最后1次PP后给予WIG 200~500mg/kg.结果 术后出现抗供者特异性HLA Ⅰ类抗体者9例,抗HLAⅡ类抗体者4例,同时出现抗Ⅰ、Ⅱ类抗体者2例.14例的AMR逆转,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显示移植肾血流灌注差,于术后第10天切除移植肾.并行二行肾移植.2例AMR后并发急性肾小管坏死,透析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感染.随访12~52个月,1例因慢性移植肾肾病恢复血液透析治疗,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余患者移植肾功能稳定.结论 将ATG、PP和IVIG联合应用能有效逆转AM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