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丁超  何振山  崔俊玉 《医学综述》2002,8(4):208-210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常见的心律失常 ,每年因房颤住院的患者超过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 2倍。近十几年来 ,射频消融、置入式心律转复起搏器 (ICD)与生理性起搏等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使许多过速性和过缓性心律失常得到了根治和有效的防治。惟其如此 ,房颤的根治作为一个难题就更加突出的显现出来 ,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房颤的分类方法较多 ,一般根据发病时间进行分类 :急性房颤 (发病 2 4~ 48h以内 ) ,初发房颤 (发病 2~ 7d) ,阵发性房颤 (至少有 1次自发终止 ) ,持续性房颤 (需要干预方能重建窦性心律 ) ,永…  相似文献   
22.
作者应用二维超声多普勒技术,以经胸壁与经食管两种检测方法,对心肌梗塞、心肌缺血及正常人3组共100例进行左心室形态构型与机能的研究。检测16项参数,进行组间对比,对左室每搏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且应用敏感参数进行判别分析。结果发现: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塞主要的左室形态改变是中部环径增大,使左室由锥体形向球体形转化;主要的功能改变是射血分数降低及泵血时左室工作方式的改变:由正常时的中部环向收缩及长径轴向收缩为主变为底部环向收缩为主。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乳头肌水平环径对于左室每搏量及容积均为重要参数;在两个临界水平建立的判别函数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对91例 Kent 型预激综合征进行以食管调搏早搏刺激程控扫描的方法测定其旁道有效不应期。91例中典型预激60例,隐性(潜在性)预激31例,两者旁道有效不应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心动过速史者与无心动过速史者相比,旁道有效不应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无论是旁道的还是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均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4.
探讨胺碘酮对心肌梗死 (MI)后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 (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36只兔随机分为4组 ,其中两组建立急性MI动物模型 ,分别为胺碘酮组和MI组 ,其余两组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 1个月后 ,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左室非梗死区三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室三层细胞的钠电流存在异质性 ,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 (Endo)和心外膜层 (Epi)的 2倍多 ;M细胞的INa失活最快 ;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MI组三层细胞的INa电流密度下降 ,以M细胞变化最显著 ,INa稳态失活曲线均左移 ,以Epi变化最显著 ;胺碘酮组三层细胞INa电流密度下降显著 ,稳态失活曲线左移最明显并趋向一致 ,灭活后恢复曲线均恢复减慢。结论 :左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 ;MI对INa的跨壁异质性有明显影响 ;而胺碘酮减弱MI后INa的跨壁异质性。  相似文献   
25.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室3层心肌的电生理异质性,在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酶解法分离兔AMI 1周后左室梗死边缘区单个心外膜(Epi)、心内膜(Endo)和中层(M)心室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研究AMI后梗死边缘区心室Ito跨壁异质性的变化。1材料与方法1·1实验动物与分组:新西兰纯种大耳白兔30只,雌雄不拘,体重1·5~2·0 k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ON组);建立AMI模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开胸不结扎血管的假手术组(Sham组)。1·2方法:…  相似文献   
26.
我院自1983年4月~1984年6月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窦房结功能71例,兹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临床分组(一)窦性心动过缓(窦缓)组45例,男37例、女8例,年龄18~59岁(33.25±10.43),临床上除轻度窦缓外,无其他心脏病的客观征象。(二)病窦组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9~67岁(51.44±8.76),9例中1例为持续窦缓(最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钠通道在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酶解法分离兔心外膜心室肌细胞,并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灌流正常细胞外液后以及模拟缺血液后10、20及30 min的快钠电流(INa)的大小及动力学变化.结果心外膜细胞缺血后INa的I-V曲线上移,模拟缺血前及缺血后10、20及30 min的峰电流密度在外层细胞(n=20个细胞)依次为(12.60±2.26)、(7.46±3.45)、(5.57±2.32)、(4.87±2.70)pA/pF,缺血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缺血后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半电压在缺血前及缺血后10、20、30 min于外层细胞(n=18个细胞)依次为(-97.38±5.42)、(-115.83±6.16)、(-122.00±5.82)、(-128.83±3.13)mV,缺血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缺血后INa灭活后的恢复减慢,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时钠通道活性的变化可影响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可能为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8.
心动过缓的病人接受埋藏式R波按需型起搏器治疗后,如起搏频率高于自身心率时,则体表心电图一般均为起搏心律。如欲观察病人是否存在自身心律(即非起搏心动),则可通过胸壁刺激试验来检测,此实验可抑制起搏器的起搏功能,而自身心律及/或心率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09年8月冠状动脉造影示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125例,按年龄分组,对照观察老年组[年龄≥60岁,平均(74.6±10.7)岁]56例及中青年组[年龄<60岁,平均(52.3±12.6)岁]69例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结果老年组女性患者比例、高血压病患病率、脑血管病及其他疾病患病率高于中青年组,闭塞时间长于中青年组,合并2支以上血管闭塞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CTO患者行PCI安全可行,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totalocclusion,CTO)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09年8月冠状动脉造影示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125例,按年龄分组,对照观察老年组[年龄≥60岁,平均(74.6±10.7)岁]56例及中青年组[年龄〈60岁,平均(52.3±12.6)岁]69例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闭塞血管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结果老年组女性患者比例、高血压病患病率、脑血管病及其他疾病患病率高于中青年组,闭塞时间长于中青年组,合并2支以上血管闭塞率较中青年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闭塞病变血管支数及部位、平均造影剂用量、应用导丝数量及球囊数量、支架植入数、闭塞病变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CTO患者行PCI安全可行,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