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9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离子电渗透法和反应性充血法评价高血压患者皮肤血管舒张功能的比较  相似文献   
102.
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急性期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在急性期MI发病后连续3~5 d心电监护中,38例有新出现的房颤(房颤组),4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17例,房颤发生于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21例,房颤发生于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两组间比较,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亚组间比较,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P<0.01),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1).结论:MI急性期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梗死后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关,本研究用激光多普勒-离子电渗透技术测定了健康人内皮细胞功能并对其方法学进行评价。 方法 12例28~45岁健康志愿者接受测试,将1%硝普钠(生理盐水为稀释液)用离子电渗透法导入前臂皮肤,皮肤血管则产生非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将1%乙酰胆碱(5%磷酸二氢钠为稀释液)用离子电渗透法导入前臂皮肤,皮肤血管则产生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结果 乙酰胆碱和硝普钠电渗透后,皮肤血流量在2~5分钟内可增加5~10倍,硝普钠电渗透后的皮肤血流量略高于乙酰胆碱电渗透后的血流量。当放电量小于6mC时,电流介导的非特异性血管扩张对内皮细胞功能检查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激光多普勒-离子电渗透法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无创性评价皮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内皮细胞功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用离子电渗透法比较了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者内皮细胞功能和血管舒张功能。方法 3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3例正常血压者志愿参加试验。将1%硝普钠用离子电渗透法导入左前臂掌侧皮肤,皮肤血管则产生非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将1%乙酰胆碱用离子电渗透法导入左前臂掌侧皮肤,皮肤血管则产生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血管流导(VC)计算依照公式VC=皮肤血流/(舒张压+脉压差/3)。结果 高血压患者硝普钠和乙酰胆碱离子电渗透法测定皮肤血管流导分别为1.17±0.36PU/mmHg和0.75±0.29PU/mmHg,正常血压组两项值分别为1.38±0.27PU/mmHg和1.07±0.23PU/mmHg,高血压患者皮肤微血管对硝普钠和乙酰胆碱的反应性较正常血压组均显著下降(P<0.05)。高血压组乙酰胆碱流导峰值和硝普钠流导峰值分别较正常血压组下降30.4±28.2%和15.4±26.6%,前者下降幅度大于后者(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存在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血管平滑肌舒张功能障碍,并以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为主。离子电渗透法是一种无创性评价皮肤血管舒张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5.
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分析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1998~2007年广州市院前急救资料进行分析。做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院前急救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创伤、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心脏骤停、中毒;从2001年起,猝死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中所占比例超过50%,成为致死的首要原因;出车时间的高峰集中在9:00~0:00时以及12、1、4、5月份。结论:本研究可以为提高急救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以动态心电图检查至少有1次心肌缺血发作的42例伴有糖尿病及40例不伴有糖尿病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其心肌缺血发作的昼夜节律差异。非糖尿病组心肌缺血发作呈单峰分布,高峰位于6:00~12:00;而糖尿病组心肌缺血发作呈现两个高峰,第一个位于6:00—12:00,第二个高峰位于18:00~24:00。夜间心肌缺血发作的比率,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白细胞分类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检测相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因胸痛而就诊的病例 6 2 5例 ,观测心电图变化及血液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肌钙蛋白T等的变化 ,最后统计并比较各指标尤其是白细胞分类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生后 1 2h内相对淋巴细胞减少的敏感性最高 (6 1 3% )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并白细胞分类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和诊断有效性 ,与心电图有诊断意义的ST段抬高相近 ,而敏感性明显高于后者 (4 6 8%vs 38 7% ,P <0 0 5 )。结论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与白细胞分类两个指标相结合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链激酶(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总量50mR及rt-PA总量100mg四种静脉溶栓方法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1E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静脉溶栓治疗的STEMI者随机分为4组:UK组(A组)35例、SK组(B组)32例、rt—PA总量50mg组(C组)32例和rt—PA总量100mg组(D组)33例,观察各组溶检后血管再通率、出血发生率、30天内再次梗死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D组血管再通率最高,达81.8%。30天内病死率最低。结论应用rt-PA总量100mg静脉溶栓是治疗STEMI较理想的给药方法,对病情危重者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9.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连续给药4周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制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AMI对照组、小剂量rhBNP治疗组、大剂量rhBNP治疗组,各设15只.另设15只作假手术组.rbBNP治疗组经颈静脉输液管输注rhBNP,剂量为15μg/kg,每日1次,持续4周,假手术组及AMI对照组仅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输注.4周后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MI对照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室收缩压(LVSP)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均明显降低(P均<0.01);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升高(P<0.01).与AMI对照组比较,rhBNP治疗组SBP、DBP、LVSP及±dp/dt均明显升高(P均<0.01);LVEDP均明显降低(P<0.01). [结论]外源性的重组人脑利钠肽连续应用能改善AMI大鼠血流动血参数,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开辟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静脉溶栓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急诊科配备急诊ICU人员和设备,开辟AMI急诊绿色通道,对可疑AMI患者一律立即转入急诊绿色通道,对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迅速施行急诊静脉溶栓。结果:从接诊到溶栓开始的时间间隔平均25min,发病到溶栓治疗开始时间:2h内8例,3h内10例,4h内6例,5h内2例,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84.6%。全部病人溶栓过程未发生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对急诊绿色通道AMI病人施行急诊静脉溶栓,可避免门诊转送及进行各种检查耽误时间而使溶栓延迟,获得了宝贵的溶栓最佳时机,提高了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和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