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ACS介入术后无复流患者48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对照组(n=22),替罗非班组给予替罗非班持续静脉输入(48~36)h,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尿激酶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改善情况、1周内主要终点事件(死亡、顽固性缺血、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3.8%与18.2%,P〈0.01),1周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15.4%与63.6%,P〈0.05),临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治疗ACS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比较单纯心理干预与心理联合药物干预这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永久性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效果。方法选择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共183例,分成两组:对照组91例和研究组92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对患者进行评定,数据由精神科专业医师结合心理测试综合软件系统进行判断。首次评定时间为术后第1周,先分别计算出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及抑郁的发生率。对照组患者视病情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社会和家庭心理支持等);研究组在采取心理干预的同时,加用帕罗西汀常规剂量20 mg/d,1次/d。两组患者持续随访3个月后行第二次评定,并计算出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临床有效率、临床治愈率(减分率≥25%为临床有效,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以及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发病率、临床有效率、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组比对照组临床效果更佳,治愈率更高(P<0.01)。结论心脏起搏器术后患者躯体化障碍以焦虑和抑郁为主,单纯心理干预有一定疗效,但心理干预联合相关药物治疗疗效更好,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3.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再灌注治疗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再灌注治疗的预后。方法 :1997年 9月至 2 0 0 2年 6月CCU收治的年龄≥ 70岁的高龄AMI病人共 8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 46例 ,其中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3 2例 (甲组 ) ,静脉溶栓治疗 14例 (乙组 ) ,保守治疗 41例 (丙组 )。结果 :甲组介入治疗成功率 93 8% ,住院期间死亡 2例 (6 3 % ) ,乙组溶栓成功率 5 7 1% ,死亡 1例 (7 1% ) ,丙组死亡 4例 (9 8% ) ,3组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 (14 3± 3 8)个月 ,随访率 87 2 %。结果 1年LVEF分别为 60 1± 3 1、5 6 4± 2 2、5 1 3± 1 3 ,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 5 %、2 1 4%、3 6 6% ,P值均 <0 0 5。 1年心脏性病死率分别为 6 3 %、7 1%、12 2 % ,甲乙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但与丙组间比较P值均 <0 0 5。结论 :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高龄AMI病人预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疗效最优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52例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22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间隔部起搏(主动电极组),30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被动电极组)。记录术中及随访期间两组各项起搏参数。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定位成功率100%,主动电极组的植入时间和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56.13±1.18)min比(15.42±1.24)min,(18.77±6.14)min比(10.12±8.14)min,P〈0.0530主动电极组的QRS波时限短于被动电极组[(0.14±0.02)ms比(0.16±0.04)ms,P〈0.05]。术后随访期间两组起搏参数稳定,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泵衰竭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42例AMI并泵衰竭患者在常规应用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凝、激素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29例患者机械通气后0.5~3 h病情明显好转,呼吸频率减慢,心率明显下降,肺部啰音明显减少至消失,低氧血症迅速纠正,29例病例能成功脱机,13例在通气治疗期间死亡,死亡率31%;心源性休克组12例,死亡率41.7%.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早期应用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6.
高血脂症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脂失调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的重要因素 ,作者对 710例血脂异常患者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干部体检血脂异常者 710 (男 62 6,女 84)例 ,年龄 :男 3 1~ 86(5 7± 11)岁 ,女 3 2~ 76(5 6± 11)岁。1.2 方法 异常血脂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的意见分为 :临界升高、升高、显著升高、危显升高和降低。血脂测定 :空腹 12 h取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做血脂分析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和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用氧化酶法 ,低密度脂蛋白胆…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低功率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房室结双通道9例,房室旁道15例,采用低功率消融。结果 24例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 低功率射频消融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高,安全性好,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8.
H型高血压、LDL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LDL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5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没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冠心病组和正常血压冠心病组,再按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v)水平的不同,将高血压冠心病组分为H型高血压冠心病组(Hcy≥10μmol/L)和单纯性高血压冠心病组(Hcy<10 μmol/L),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三组,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高血压冠心病组、正常血压冠心病组、H型高血压冠心病组和单纯性高血压冠心病组患者的Hcy、低密度脂蛋白(LDL)、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等指标,观察H型高血压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结果 H型高血压组血清Hcy、LDL水平、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正常血压冠心病组和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狭窄程度越明显,病变支数越多,其血清Hcy、LDL水平越高.结论 H型高血压血清Hcy、LDL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密切相关,监测血清Hcy、LDL水平变化对于冠心病及H型高血压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指导心脏起搏电极植入的可行性.[方法]40例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48~63岁(平均57.2岁),病程2天~12年,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症27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9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合并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4例,重症病毒性心肌炎3例,糖尿病5例.在Philip iE33超声引导下指导心脏起搏电极植入.[结果]4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电极,其中心室起搏电极40根,心房电极11根,心室起搏各项参数满意.Ⅱ、Ⅲ、avF导联QRS波呈rS型.心室电极操作时间6.5~14 min.5例心房J型翼状电极因超声难以显示右心耳未能成功定位,植入失败而改在X线透视下成功植入右心房电极.6例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在多切面观察下将电极定位于低位房间隔处.手术过程中未出现大出血、恶性心律失常、气胸、心包=嗔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指导心室起搏电极植入是可行性及安全的,不适合心房被动电极植入.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分析我区30~58岁的中层干部在5年间其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方法]在1997年和2002年干部健康检查中,体检前均详细设计信访表内容,即时或邮寄交表,以供探讨日常运动、外餐、吸烟和饮酒等生活习惯与血脂、血压、血糖、体质量指数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分别设1997年血脂正常(84例)和血脂异常(372例)两组;2002年血脂正常(135例)和异常(395例)两组,探讨两个5年间危险因子的变化.[结果]①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8.2±7.2)岁和(47.4±7.6)岁(t=1.32,P=0.2).②1997年与2002年两次体检高TC、高LDL-C和混合型高血脂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0.6%、82.8%、47.3%和72.4%、68%、38.7%,后者明显低于前者(P<0.025).③2002年与1997年体检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39.2%和30.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④超重者2002年正常和异常两组亦比1997年两组增多(23%、8.3%、及39.3%、14.8%,P<0.01);2002年血脂异常组的超重者血糖升高的发生率略高于1997年血脂异常组分别为14.8%和12.9%,(P>0.5).⑤2002年外餐人数及外餐次数均少于1997年组,吸烟人数2002年血脂异常者明显减少(P<0.01).[结论]2002年TC和LDL-C减少的原因可能与干部广泛接受电视和新闻媒体对健康教育,使干部自身保健意识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外餐和吸烟减少有关.但高血压和肥胖者仍持续升高,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