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外科学 | 63篇 |
综合类 | 43篇 |
预防医学 | 33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6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隔日限食(EODF)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3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EODF组、脊髓损伤组和脊髓损伤+EODF组,每组9只,采用医用动脉瘤夹制备T10脊髓钳夹损伤大鼠模型。于术前1 d及术后1 d、术后第2、4、6、8、10、12周对各组进行BBB评分,术后第12周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另取18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组同前,每组45只,各组又分为6 h、12 h、1 d、3 d、7 d五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9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脊髓损伤组和脊髓损伤+EODF组BBB评分在术后1 d降至最低(P0.05),随时间逐渐增加,术后第8、10、12周,脊髓损伤+EODF组优于脊髓损伤组(P0.05)。术后第12周,脊髓损伤+EODF组较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病变程度轻。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术后12 h开始血清TNF-α水平升高(P0.05),呈先升后降趋势,7 d恢复;术后各时间点血清IL-10水平均升高(P0.05)。术后1 d,脊髓损伤+EODF组血清TNF-α表达水平低于脊髓损伤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脊髓损伤+EODF组与脊髓损伤组间血清IL-1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EODF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损害程度,对脊髓损伤急性期炎性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82.
学术背景:凝胶材料在体温条件下能以凝胶形式稳定存在,是其作为医学植入物的必备条件,故需要将温敏型凝胶的低临界溶解温度调节到超过人体体温的水平。目的:制备低临界溶解温度超过37℃的温敏凝胶材料聚.(N-异丙基丙稀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P(NIPAAm-co-NHMPA),并初步评价其作为医学植入物的安全性。设计:随机、非盲法、分组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7-01/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武汉大学化学系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NIPAAm和NHMPA单体购自Aldrich公司、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m)购自Fluka公司、促进剂过硫酸铵(APS)和四甲基乙二胺(TEMED)购自Sigma公司。方法:①温敏凝胶的制备:以APS和TEMED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MBAAm为交联剂制备P(NIPAAm-co-NHMPA),反应体系中添加一定质量分数的NHMP,溶涨率法测定低临界溶解温度。②安全性评价:进行过敏实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植入实验等一系列体内生物相容性动物实验以评估植入物的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过敏实验记录激发部位红斑水肿;急性全身中毒实验观察记录注射后4,24,48和72h动物的一般状态;遗传毒性实验于注射6h后在显微镜下计数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植入实验将制得的切片进行光镜下观察。结果:①合成的凝胶材料符合预期的温敏特性要求,低临界溶解温度为38℃。②在过敏实验皮内注射浸提液及生理盐水组皮肤无红斑水肿;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显示腹腔注射浸提液及生理盐水组无毒性表现;遗传毒性实验中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鼠骨髓多染红细胞的微核出现率无差异;体内植入实验表明材料周围炎性反应轻微而局限。结 相似文献
83.
背景:有研究证实,大蒜素对LM-8细胞增殖及凋亡有影响.目的:观察大蒜素干预C3H小鼠骨肉瘤细胞株LM-8细胞Bcl-2、Bax凋亡蛋白的表达,以及LM-8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与Bcl-2及Bax变化的关系.设计:随机分组,非盲法,细胞水平体外实验.单位:实验于2006-09/2007-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实验所用C3H小鼠LM-8骨肉瘤细胞株购自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大蒜素为武汉汇海公司产品,是从大蒜球茎中分离出的硫化物.Cell Counting Kit-8试剂购于上海同仁化学研究所,Bcl-2和Bax抗体及SP试剂盒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方法:以含体积分数为0.1新生牛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培养LM-8细胞,制作细胞爬片.SP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细胞爬片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倒置显微镜下观察5.0,10.0和15.0 mg/L质量浓度大蒜素作用前后LM-8细胞形态变化;将LM-8细胞调整至7.5×107L-1接种于96孔板,用1.0,5.0,10.0和15.0 mg/L质量浓度的大蒜素处理细胞,设立不加任何处理因素的对照组及不含细胞和药物的培养基空白组,孵育24,48,72 h后取出培养板,加入CCK-8测定吸光度值,计算LM-8细胞生长抑制率:以5.0,10.0和15.0 mg/L质量浓度大蒜素干预LM-8细胞24,48,72 h,消化离心收集细胞,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LM-8细胞中Bcl-2和Bax蛋白表达;LM-8细胞形态及增殖、凋亡情况.结果:①Bcl-2和Bax蛋白表达:大蒜素可以降低Bcl-2表达,增强Bax表达,经15.0mg/L大蒜素作用72h,Bcl-2和Bax蛋白表达阳性率及Bcl-2/Bax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LM-8细胞的形态:经不同质量浓度大蒜素干预后均出现明显凋亡表现.③LM-8细胞的增殖:大蒜素能明显抑制LM-8细胞的增殖,当大蒜素浓度从1.0 mg/L增加到15.0 mg/L,LM-8细胞72 h时生长抑制率由(23.87±3.26)%增至(58.32±5.38)%,在72 h其药物半数抑制率浓度是11.09 mg/L.④LM-8细胞的凋亡:5.0,10.0和15.0 mg/L质量浓度的大蒜素作用72 h后可诱导LM-8细胞凋亡,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①大蒜素可抑制LM-8细胞增殖,该效应与大蒜素的浓度和时间有关.②大蒜素可诱导LM-8细胞凋亡,作用呈浓度依赖性.③大蒜素抑制LM-8细胞增殖和诱导LM-8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的表达和上调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4.
85.
86.
87.
股骨头坏死病理微环境与组织工程应用前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头坏死是临床常见病,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理想的方法。由于骨组织是可再生组织,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组织工程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本文就股骨头坏死局部病理微环境变化及其对组织工程应用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比较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不同外科治疗方式的随访结果。结果 囊肿全切除组疗效明显优于囊肿次全切除组和单纯囊肿内引流组,后者易并发继发性胆管结石、胆管炎及残留囊状扩张胆管癌变。结论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手术方式首选根治性囊肿切除,合并局限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者应联合实施肝部分切除,应尽量避免采用囊肿大部切除或单纯囊肿内引流。 相似文献
89.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手段,切除范围不足是术后肿瘤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内外趋于实施扩大的根治性切除,能够提高远期生存率,但大范围肝叶切除的主要风险是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本文报道一种既保证足够的肝内外胆管切除范围、又最大限度地减少肝组织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式.该术式的切除范围包括肝Ⅳb段、右肝蒂前部分肝Ⅴ段的肝组织,左右肝管、分叉部、肝外胆管及尾状叶(肝Ⅰ段),同时行肝门区血管骨髂化及至少包括第2站淋巴结的清扫.因所切除组织整体上形似哑铃状,我们称之为“哑铃”式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手术指征:(1) Bisn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Ⅲb型肝门部胆管癌;(2)无门静脉分叉部或左右支受侵;(3)第3站淋巴结无转移;(4)无肝内或远处组织器官转移.本研究23例患者完成该术式,术前多数患者TBil> 300 μmol/L,均未行PTCD或胆管内支架引流.平均手术时间为35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50 ml.患者1、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7%(22/23)和7/15.其结果表明:该术式适宜于我国目前条件下BismuthⅡ型肝门部胆管癌及部分肿瘤局限于一级肝管内的Ⅲa型或Ⅲb型的患者. 相似文献
90.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9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1987年7月至2007年5月间实施的991例次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验,并对其中710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991例,排出结石者909例(91.7%,909/991).EST后发生并发症59例(6.0%,59/991),其中急性胰腺炎29例(2.9%),术后出血18例(1.8%),急性胆管炎11例(1.1%),十二指肠穿孔1例(0.1%);991例中无死亡病例.随访710例中发生返流性胆管炎51例(7.2%,51/710),结石复发42例(5.9%,42/710).结论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性高、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微创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