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11篇 |
神经病学 | 7篇 |
外科学 | 63篇 |
综合类 | 43篇 |
预防医学 | 33篇 |
眼科学 | 17篇 |
药学 | 1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6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9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总结1987年7月至2007年5月间实施的991例次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验,并对其中710例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991例,排出结石者909例(91.7%,909/991).EST后发生并发症59例(6.0%,59/991),其中急性胰腺炎29例(2.9%),术后出血18例(1.8%),急性胆管炎11例(1.1%),十二指肠穿孔1例(0.1%);991例中无死亡病例.随访710例中发生返流性胆管炎51例(7.2%,51/710),结石复发42例(5.9%,42/710).结论 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性高、疗效满意,是一种理想的微创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72.
73.
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998年5月~2008年7月,应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成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59例。首先行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后行EST,网篮或气囊导管取石,必要时放置鼻胆管引流,血、尿淀粉酶正常,无发热、腹痛后l~5天内在全麻下行LC。结果成功完成内镜胆管取石及LC共438例,成功率95.4%;19例内镜取石未成功而行开腹手术;2例因无法耐受改为保守治疗。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73例,轻型胰腺炎32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252例术后随访3~6个月,无逆行胆管炎、EST后乳头狭窄等并发症,无胆管结石残留。结论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创伤小。 相似文献
74.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肝移植术后早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41例肝移植受者中,死亡14例(34.15%)。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24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3例,腹腔出血6例,急性排斥反应6例,胆道并发症3例,门静脉血栓1例,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例,全身播散性真菌感染1例。术后2例生存超过5年,4例生存超过4年,7例生存超过3年,11例生存超过2年。结论在背驮式肝移植中行腔-腔静脉侧侧吻合(SSCCA)、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降低钙神经蛋白抑制剂用量、实施环孢素C2监测对降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可能有一定意义,对于出现难以逆转的肾损害同时无法耐受血液透析的受者,肾移植可能是惟一的选择。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和Stathmin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此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2009年期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确诊为三阴性乳腺癌并符合纳入条件患者共83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AR和Stathmin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Spearman检验分析AR和Stathmin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AR和Stathmin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7.3%(31/83)和98.8%(82/83)。AR的表达与年龄呈正相关(rs=0.302,P=0.006),与肿瘤病理分级也呈正相关(rs=0.225,P=0.041),而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态无关(P〉0.05)。Stathmin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病理分级均无关(P〉0.05)。结论 AR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及肿瘤分级有关,而Stathmin与生物学行为无关,其作为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判断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6.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至2005年12月完成的325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泥3例,胆总管结石10例,胆管铸型综合征6例。MRCP或ERCP诊断准确率为100%,B超诊断准确率为78.9%。11例通过内镜介入取出结石、胆泥或铸型物,手术取石4例,再次肝移植手术4例。结论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充盈缺损性胆系并发症可能与缺血-灌注损伤、胆道缺血、排斥反应和CMV感染等因素有关。胆道成像技术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内镜治疗是首选方法,手术应在介入治疗无效后考虑。 相似文献
77.
目的 对比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与胆肠吻合术(Roux-en-Y吻合术)治疗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3年收治的188例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96例患者行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胆管切开取石术组),92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胆肠吻合术组).患者均经过3年以上的随访,观察近期疗效(手术并发症)和远期预后(胆管炎、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癌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管切开取石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胆肠吻合术组(P< 0.05,P<0.01);出血量、输血病例数、是否联合肝切除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两组间肝脏生化指标(ALT、AST、GGT、ALP、ALB、TBIL、DBIL)无明显差异,术后胆肠吻合组ALP水平高于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组(P<0.05).1年后胆管切开取石术组肝功能异常者明显少于胆肠吻合术组(14.6% vs 31.5%,P<0.01).胆管切开取石术组患者胆管积气、反流性胆管炎发作、胆管狭窄发生的比例显著低于胆肠吻合术组(1.0% vs17.4%,4.0% vs 24.0%,3.1% vs 14.1%,P均<0.01).两组间再手术率、结石复发率、癌变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治疗中度肝外胆管扩张合并Oddi括约肌功能正常的肝胆管结石病,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在胆管积气、反流性胆管炎、胆管狭窄发生率等方面优于Roux-en-Y吻合术. 相似文献
78.
目的:对曲安奈德与雷珠单抗用于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观察比较。
方法:将2016-02/2017-05我院收治的84例弥漫性DM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1:1的配对原则将患者分为Ⅰ、Ⅱ两组,两组均采用激光光凝手术治疗,Ⅰ组光凝术前予以曲安奈德辅助治疗,Ⅱ组术前予以雷珠单抗辅助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
结果:Ⅱ组患者治疗后3mo临床总有效率为93%,高于Ⅰ组总有效率77%(χ2=4.981,P=0.025);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各时间段BCVA、CMT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 Ⅱ组治疗后1、3mo BCVA指标改善优于Ⅰ组(P<0.05); Ⅱ组治疗后1、3、6mo CMT改善更优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Ⅰ组与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3,P=0.621)。两组均未发生视网膜脱落、眼内炎、白内障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与曲安奈德相比较,雷珠单抗用于弥漫性DME的疗效更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陈家璐 于小鹏 唐玥 陈晨 邱应和 吴泓 宋天强 何宇 毛先海 翟文龙 程张军 李敬东 梁宵 孙传东 马凯 林瑞新 汤地 耿智敏 汤朝晖 全志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3,32(8):1156-1166
背景与目的 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侵袭性高,患者往往确诊时已失去了最佳手术时机,接受手术者5年生存率也极低。早期判断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生存获益至关重要。本研究依据术前影像学联合血清学指标对ICC根治性切除患者生存获益实行预测,以期对临床判断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提供指导与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2月于中国13家三甲医院行根治性切除的821例ICC患者的影像学与血清学检测资料。影像学指标包括:发现肝脏肿块、肝内胆管扩张、门静脉侵犯、淋巴结侵犯、腹水及结石;血清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筛选目标变量,用目标变量构建CoxPH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验证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 影像学发现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与血清学指标CEA>5 μg/L、CA19-9>37 U/mL、CA125>40 U/mL是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用该六个变量构建CoxPH模型,根据该模型所区分的高风险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低风险组患者(均P<0.05);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有效性。ROC曲线显示,模型1、3、5年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21、0.782;模型1、3、5年预测效能均高于独立指标的预测效能。结论 由CA125、腹水、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侵犯、CEA、CA19-9这六个术前指标组成的预后模型能较好地对患者进行高低风险分层,并对I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获益进行较精准的个体化预测,对临床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适宜行根治性切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