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2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89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53篇
基础医学   186篇
口腔科学   58篇
临床医学   828篇
内科学   703篇
皮肤病学   54篇
神经病学   150篇
特种医学   184篇
外科学   483篇
综合类   1700篇
预防医学   496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515篇
  4篇
中国医学   616篇
肿瘤学   6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98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18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76篇
  1987年   78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54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32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2篇
  1966年   7篇
  1965年   11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血清补体C3水平与各型乙型肝炎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87 例乙型肝炎(其中急性乙型肝炎33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29例,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13例,重症乙型肝炎12例) 与健康对照组41 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3。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病初期(l~2周)补体C3水平较对照组高,2~3周补体C3水平恢复正常直至痊愈;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重症乙型肝炎的C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尤其是重症乙型肝炎下降最为明显, 而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和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检测血清补体C3 含量有助于鉴别诊断乙型肝炎类型、判断病情与愈后转归、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粒变1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急粒变的治疗效果较差,多数在短期内死亡。我们于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有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诊断标准按照《第二届全国白血病治疗讨论会89.贵阳》[1]执行。患者均为住院病例,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5岁。5例具有加速期,加速期的时间为1-4个月,无明显加速期直接出现急变的病例有6例。【治疗方案】①化疗:羟基脲15mg/kg/日,6mp1.5mg/kg/日,强的松40mg/日。若是2周无效,则每周加倍各药量,直至骨髓抑制;若56天无效,则改变方案,并根据血象调整用…  相似文献   
103.
自1996年起我们应用经皮穿针钢丝捆扎外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1例(男9例,女2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52岁;顺粗隆间型骨折10例,反粗隆间型骨折1例),收到较好疗效。l治疗方法患者人院后先行胫骨结节骨牵引1周,X线片检查复位满意,然后在X光机透视下经皮穿针钢丝捆扎外固定。骨园针一般选用φ3.5mm,钢丝选用φ0.6mm双股钢丝。穿针要求:(1)第1、2根钢针要平行穿入股骨颈内,并且分别贴近股骨颈的上、下边。(2)第3根钢针在大粗隆下20cm左右穿入股骨干,并穿透对侧皮质约Icm,针尾与第1、2根钢针交叉。(3)反粗隆间型骨折…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肽Ⅱ(AngⅡ)不同受体亚型(AT1,AT2)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中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VSMC为基础,采用改良Boyden小室,对不同浓度AT1拮抗剂坎地沙坦(CV)、AT2拮抗剂PD123319(PD)和酪氨酸激酶(PTKs)抑制剂金雀异黄素作用下AngII诱导产生的VSMC跨膜迁移细胞数进行评价。分对照组、AngII组、AngII+10-10~10-5mol·L-1CV组、AngⅡ+10-9~10-6mol·L-1PD组、AngⅡ+CV+PD组、AngⅡ+金雀异黄素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跨膜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坎地沙坦在10-10~10-5mol·L-1的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由AngⅡ介导的VSMC迁移(r=0.95,P<0.05)。PD123319对此无明显的增强或抑制作用。金雀异黄素组VSMC跨膜迁移细胞数低于AngⅡ组,高于对照组。结论:AngⅡ影响VSMC迁移能力的生物学效应由AT1介导;AT2在VSMC迁移过程中不起作用或者不起主要作用。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也参与了AngⅡ诱导的VSMC迁移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进口和国产染发剂的卫生安全性。方法按《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版)对送检染发剂样品进行急性眼刺激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等检测。结果共检测染发剂样品90份,不合格样品26份,不合格率为28.89%。其中急性眼刺激性试验不合格率为27.78%;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不合格率为4.44%;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呈致突变阳性占5.56%;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呈致突变阳性占5.56%。结论该次检测的部分染发剂具有潜在不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6.
孕产妇猝死     
孕产妇猝死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孕产妇猝死约占孕产妇诊断死亡的5%.引起孕产妇猝死的原因很多.目前大量研究认为,孕妇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妊娠合并心脏疾病,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等.孕产妇一旦发生猝死,要求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对孕产妇猝死的原因及相应处理方法的探讨,已逐渐被重视,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7.
青藤碱对肾小管上皮细胞MCP-1和ICAM-1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青藤碱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MCT),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细胞予以IL-1β(10ng/ml)刺激,干预组细胞同时加不同浓度的青藤碱,继续培养48h,RT-PCR检测细胞MCP-1和ICAM-1 mRMA的表达,Quangtity One 1-D分析软件分析积分光密度,计算MCP-1和ICAM-1电泳条带的积分光密度和GAPDH积分光密度的比值,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L-1β可显著增强肾小管上皮细胞MCP-1和ICAM-I mRNA的表达,青藤碱各个浓度均能显著下调MCP-1和ICAM-1 mRNA的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青藤碱能显著下调肾小管上皮细胞MCP-1和ICAM-1的mRNA表达,提示其具有防治肾小管肾间质炎症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通过药效学实验研究,观察骨康酊的活血化瘀作用。方法:采用去甲肾上腺素(NA)局部滴加复制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骨康酊(高、中、低剂量)组,观察骨康酊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骨康酊能够显著改善NA所致的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能够明显提高微动脉的血液流速、管径和毛细血管交叉网点数和改善流态(P<0.01或P<0.05)。结论:骨康酊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对社区人群进行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在社区人群中进行性病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在南京市已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某区内 ,整群抽取 4个居委会 ,170 0户居民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干预组。干预组以连续 5次发送“致居民信”的形式进行性病 /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结果 :对性病 /艾滋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态度正确率、相关行为正确率 ,干预组人群由干预前的 5 3.3%、4 5 .5 %、77.7%上升到干预后的6 9 .9%、5 8.4 %、82 .7% (P <0 .0 1)。对照组人群由干预前的 4 4 .6 %、37.5 %、6 9.2 %上升到干预后的6 4 .5 %、5 7.2 %、82 .8% (P <0 .0 1)。干预组与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结论 :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居民中开展性病 /艾滋病健康教育是有意义的 ,但对不同人群应采取针对性内容。  相似文献   
110.
广西流行血吸虫病有19个县(市)。防治初期,居民血吸虫病平均感染率约26%,有的地区高达80%,全区受威胁的人口达1300多万,血吸虫病严重地危害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阻碍经济发展。为了解决消灭血吸虫病过程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研究人员从50年代起,应用流行病学、病原学、免疫学、生物学、形态生态学、组织管理学等多学科技术,历时40多年的研究,参与人员数百万人,受检人数达19096895人次,查螺面积141407775m^2,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关键技术(如结合农业生产、消灭钉螺)属国内领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