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41.
目的探索以牧业组为基础单位的包虫病防治模式在疾控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价该模式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四川省壤塘县随机选择康隆村和壤塘村分别作为包虫病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结束后,通过KAP问卷调查、犬粪抗原检测、人群B超筛查等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两村共查出51例包虫,其中50例为泡型包虫病,1例为囊型包虫病。实施干预后干预村人群包虫病知晓情况比对照组有了更为明显的积极转变;干预村犬驱虫覆盖率为83.73%,约为干预前的7倍;对照村覆盖率为37.42%,较之前增加1倍。干预后干预村犬驱虫覆盖率与对照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4,P0.01);干预村和对照村犬粪抗原阳性率分别为4.93%和11.64,与干预前26.8%和29.4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81和P0.05);干预后干预村与对照村比较犬粪抗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P0.05)。干预村完成全村犬驱虫需422人·h,对照组要1 393人·h。结论壤塘县为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混合流行的包虫病重流行区。以牧业组为基础单位的包虫病防治模式能够促进疫区包虫病防控工作的落实,显著降低环境的传播风险,有利于遏制包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42.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抽样调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其抽样误差分析的结果,探讨该特定组合抽样样本量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3.
伊维菌素防治淋巴丝虫病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的抗寄生虫和节肢动物药物,目前已用于丝虫病的防治。本文就伊维菌素治疗淋巴丝虫病的疗效与副反应,杀成虫作用以及对蚊媒及其体内淋巴幼丝虫的作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4.
目的 探索棘球蚴病高流行区小学生健康教育新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棘球蚴病高流行区随机选择6所小学的13个班级作为干预组、9个班级作为对照组,以各班级内所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干预组采取基于“评估现状⁃强化师资⁃强调实践”模式的棘球蚴病健康教育,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调查对象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得分(包括理论知识得分和日常应用能力得分),评价该健康教育新路径的应用效果。结果 基线调查时,调查对象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为(68.86 ± 18.70)分,其中理论知识平均得分(40.97 ± 10.75)分、日常应用能力平均得分(27.89 ± 12.50)分。经聚类分析得到3类群体,分别为“差强人意”型、“活学活用”型、“死记硬背”型,分别占24.62%(240/975)、45.74%(446/975)和29.64%(289/975)。终评调查中,干预组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81.08 ± 18.15)分,其中理论知识平均得分(43.65 ± 9.40)分、日常应用能力平均得分(37.43 ± 12.22)分,均显著高于基线调查(t = -4.201、-15.202,P均< 0.01)。对照组基线调查和终评调查时棘球蚴病防治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70.55 ± 19.46)分和(71.74 ± 19.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87,P > 0.05)。结论 棘球蚴病高流行区小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尚可,但需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于“评估现状⁃强化师资⁃强调实践”的健康教育路径模式对提高高流行区小学生棘球蚴病防治知识理解和运用具有显著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45.
目的克隆表达细粒棘球绦虫烯醇酶(EgEno)基因,并对其免疫诊断价值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从细粒棘球绦虫cDNA中扩增目的基因,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转化E.coliBL21(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进行SDS PAGE和免疫印迹法鉴定;采用细粒棘球蚴病及其他几种寄生虫病患者的血清和健康人血清,通过ELISA法评价重组EgEno抗原的免疫诊断效果。结果重组质粒pET28a EgEno构建成功。SDS PAGE和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在E.coli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重组蛋白EgEno相对分子量约为50 kDa,可被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识别。EgEno对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免疫诊断敏感性为81.25%。结论克隆出细粒棘球绦虫EgEno基因并在E.coliBL21(DE3)中表达,重组EgEno对细粒棘球蚴病有较好的免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明确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当前黑热病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以中国CDC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黑热病病例为基础,描述和分析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三间分布及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5年我国黑热病在中西部地区持续流行,流行范围较为集中,新疆两次出现暴发疫情,四川、甘肃省有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四川省(自治区),3个省份的报告病例数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5.29%,且报告病例集中在3省份少数县(市)。发病主高峰期为10-11月,4月为发病小高峰。野生动物源型与犬源型、人源型黑热病病例年龄分布明显不同,野生动物源型病例主要为3岁以下儿童,发病年龄高峰为1岁以内婴幼儿,人源型与犬源型病例主要为10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为5岁年龄组儿童。结论 近年来黑热病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呈持续性、区域性流行,不同类型黑热病发病特点不同,应进一步研究其流行规律,针对不同区域的流行特点加强黑热病防治工作,控制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7.
遥感用于鄱阳湖区钉螺孳生地的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结合遥感技术和地面生态学调查数据区分钉螺孳生地并监测其变化。 方法 从鄱阳湖共选择10 0个调查点 ,75个为从鄱阳湖 5 74块草洲中随机抽取。根据历史调查 (1982~ 1984 ) ,其中 5 0个有螺 ,2 5个无螺 ,另2 5个为非钉螺孳生地调查点。将每个调查点 (面积 10 0 0 0 m2 )分成 10 0格 ,从中随机抽取 2 0格 ,在每格的中央置钉螺调查框 (4m2 ) ,收集框内所有钉螺。收集与地面调查同期的 TM卫片。采用非监督分类法对卫片进行分类并结合地面调查结果区分钉螺孳生地。 结果 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90 .0 %~ 95 .6 %和 6 1.1%~ 6 8.6 %。 1999~ 2 0 0 0年 ,鄱阳湖区估算的钉螺孳生地面积变幅为 6 2 3.4~ 76 2 .8km2。 结论 钉螺孳生地与植被覆盖的区域有关 ,卫片分类能用于区分钉螺孳生地确定其范围并监测其随关键因素的波动而造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8.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日本血吸虫病的分布与钉螺,特别是感染性钉螺的地理分布相一致,有严格的地方性。在众多影响钉螺地理分布的环境因素中,植被是钉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一定的环境下,钉螺孳生地的植被影响钉螺的分布。遥感技术在植被监测与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为螺情监测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在国内已有不少学者通过宽波段遥感技术(如MSS和TM)计算相应植被指数来监测钉螺的地理分布。但是传统的宽波段遥感在研究植被时由于其波段数少、光谱分辨率低,并且由其计算出的植被指数所能反演的信息量也较少,  相似文献   
149.
目的 了解我国棘球蚴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优化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20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全国棘球蚴病报告病例的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2016软件对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20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棘球蚴病病例66 040例,其中9个流行省份[新疆(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古、陕西和云南]报告65 340例,占全国总报告病例数的98.9%, 22个非流行省份报告700例,占全国报告病例的1.1%。男性31 494例,女性34 546例。全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991例上升至2020年的3 650例,呈逐年增多的趋势(z=2.27, P <0.05)。非流行省份报告棘球蚴病例数从2004年的17例上升至2020年的56例,亦呈逐年增多趋势(z=4.1675, P <0.05)。报告病例年龄分布主要以≥20岁年龄组为主,占91.3%(60 271/66 040),年龄不足1岁11例,≥85岁200例;职...  相似文献   
150.
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可能的流行因素,为制定和控制荒漠型黑热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镇,按东、西、南、北、中,各方向选取2~3个 2016 年 9 月至 2017 年 7 月有病例报告的村作为调查范围,村报告病例作为病例组,按1∶3比例在同村同组或相邻组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无黑热病史及黑热病临床症状或体征的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以研究对象家庭为单位,入户面对面询问调查对象父母、观察或测量调查区等方式收集野生动物或家畜、生活行为和环境为内容的调查问卷,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140名儿童,其中病例组35例,对照组105人。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户30 m周围畜圈羊(山羊)数量增加、调查户不使用驱蚊香/杀虫剂、不悬挂密闭帘子、30 m区域是荒漠环境、目标儿童在门庭露宿、不使用蚊帐是罹患黑热病的危险因素,调查户门庭与畜圈距离增加是保护因素。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户30m周围畜圈羊(山羊)数量增加,目标儿童在门庭露宿是儿童罹患黑热病的危险因素,门庭与畜圈距离增加是保护性因素。结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地周围30 m范围内畜圈羊(山羊)数量,目标儿童夏天在门庭露宿行为,畜圈与门庭距离是目标儿童患黑热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