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3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当前螺蛳控制的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10年中已发表了许多有关合成的和来源于植物的灭螺剂的综述和文章(UNDP/IBRD/WHO 1987;ANON 1987),述及它们在控制人体吸虫感染中的应用和毒理学。Mott(1987)提出“乐观地对待血吸虫病控制具有坚实的基础”,过去10年中安全有效的口服杀血吸虫药物和有效而价廉的诊断技术的发展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2.
疟原虫食物泡:抗疟药的靶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疟疾是当今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其它一些寄生虫病流行基本得到控制甚至消灭时 ,疟疾流行却难以有效遏制 ,其部分原因是 ,一些传统抗疟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 ,作用机制相仿 ,易使疟原虫产生交叉抗药性。因此发展新型结构且作用机制有别于传统药物的新药是十分必要的。而探讨现用药物的作用机制 ,研究疟原虫的基础代谢和生化过程 ,从中发掘分子靶 ,可能对基于分子靶设计新药具有指导意义。疟原虫主要依靠消化包括血红蛋白在内的红细胞胞质获得营养。血红蛋白被吞入虫体后 ,在酸性食物泡内被降解为肽段和游离氨基酸 ,并释放出血红…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探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黑热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近年发病的21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按照1∶3的比例在同村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无黑热病病史及黑热病临床症状和体征,且rK39测试结果阴性的63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和行为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畜圈与卧室的距离和近两年家庭成员或邻居有无黑热病患者两个因素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畜数量、畜圈与卧室的距离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畜数量、畜圈与卧室的距离是居民患黑热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4.
目的了解和掌握喀什地区黑热病的流行现况。方法通过对重点流行乡村居民进行普查;根据县级医院以及乡(镇)卫生院所提供的已治愈黑热病患者的线索,随访患者;采用不同捕蛉法捕捉户外及人房内白蛉。结果3年共普查43467人,查出现患病例242人,患病率为0.56%(242/43467)。随访62例患者,均被确认为黑热病。2004~2006年的普查患病率分别为0.74%,0.56%和0.36%;2004年与2006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7,P〈0.05)。捕蛉灯法在户外不同场所捕捉429只白蛉,其中长管白蛉占19.35%,吴氏白蛉占80.65%,吴氏白蛉为户外优势种。捕蛉管法在人房内、外墙壁上捕捉白蛉658只,密度为8.62只;吴氏白蛉占25.68%,长管白蛉占74.32%;长管白蛉为人房内优势种。结论喀什地区的黑热病发病率较往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5.
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万方数据库、Pub 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自创建日期至2016年8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棘球蚴病临床表现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利用R 3.2.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棘球蚴病分型、脏器出现率、严重程度分级及其构成和病死率。结果共纳入165篇文献,总计18 613例患者。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多房棘球蚴病患者分别占93.74%(17 447/18 613)、5.78%(1 076/18 613)。病灶出现率最高的脏器为肝(63.70%,11 857/18 613),其次为肺(24.13%,4 492/18 613)。棘球蚴病严重程度分为无症状、轻(中)症、重症,分别占6.17%(1 139/18 458)、66.12%(12 204/18 458)、27.71%(5 115/18 458),多房棘球蚴病的严重程度高于细粒棘球蚴病(χ2=164.560,P0.05)。棘球蚴病术后1年病死率为0.83%(155/18 613),其中多房棘球蚴病术后1年病死率为2.27%(19/842),高于细粒棘球蚴病的0.70%(102/14 587)(χ~2=24.811,P0.05)。提示棘球蚴病以肝为主要病灶器官,多房棘球蚴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均高于细粒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116.
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包括两种宿主和一个自由牛存的卵期,其传播动力学取决于细粒棘球绦虫、两种宿主、生态环境等三者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细粒棘球绦虫的生物潜能、聚集性,宿主的免疫激活能力,虫卵的散播、分布、活力,环境温度、湿度、地理景观,肉类检疫、死亡动物及其内脏处理、犬驱虫和流浪宿主处理,人群生活卫生习惯和生产方式等.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传播动态的影响,对制定和评价防治措施至关重要.该文重点就细粒棘球绦虫的生物因素、两种宿主、生态环境和防治手段埘其传播动力学的影响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7.
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淋巴丝虫循环抗原和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抗原的试验已有多人报道,本文就其敏感性、特异性及方法改进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8.
目的了解包虫病的超声影像学特征。方法对四川省石渠县人群进行包虫病B超检查和血清学检查以确诊病人,利用WHO-IWGE提出的分型标准和卫生部包虫病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检查出了187名包虫病病人,两型包虫病的各型均有发现,并对其进行了分型,观察和描述各型病灶超声影像学表现,并对各型病灶所在肝脏位置进行了统计。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目的 通过开展包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调查, 总结与分析目前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为我国包 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的改进提供参考。方法 方法 在包虫病流行的内蒙古、 四川、 西藏、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7省 (自治 区) 及新疆建设兵团, 设计与发放调查问卷, 并辅以电话调查等方式, 对包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现状开展调查。结 结 果 果 本次共对8个流行 (区) 及兵团发放调查问卷8份, 回收7份, 回收率为87.5%。对问卷中有关客观问题的统计发现, 包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率为100%, 但其中15.3%的流行区使用频率低。57.1%的流行区认为包虫病防治系统有 必要推广使用, 认为包虫病防治系统可有可无和认为其完全没有必要的地区分别占28.6%和14.3%。开放性意见调查表 明, 6个单位提出增加专报系统的培训和填报指导, 4个单位提出实现大疫情网和包虫病防治系统的信息推送、 将月报改 为季报并增加统计和分析模块等; 3个单位认为当前系统存在缺陷和逻辑错误。结论 结论 在省 (区) 及兵团层级, 包虫病防 治信息管理系统当前存在的系统缺陷造成了使用不畅; 伴随着有效指导与培训的缺乏, 极大地限制了全国包虫病防治信 息管理系统系统的正常使用, 亟待引起重视并解决。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索2016—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棘球蚴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棘球蚴病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传染病监测报告数据库收集2016—2020年青海省玉树州、果洛州和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的棘球蚴病发病数据,对发病率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平均年发病率为0.032%,发病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χ2=802.991,P<0.05)。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6—2018年全局Moran′s I值分别为0.005、0.088、-0.046(Z=0.281、1.196、-0.046,P均>0.05),2019、2020年全局Moran′s I值为0.179、0.166(Z=2.273、2.316,P均<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9—2020年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棘球蚴病发病率呈一定聚集趋势,存在“高-高”“高-低”和“低-高”聚集区域。局部Getis-Ord Gi~*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棘球蚴病发病率热点区域位于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玉树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