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指导各级卫生组织正确处理重症及有并发症的疟疾以减少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的热带病防治局综述了最新的有关详细知识和经验,包括:重症恶性疟的定义,临床表现,并发症,化验所见,预后指标,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易感性,诊断,治疗,特殊问题的处理,以及处理过程中的常见错误。  相似文献   
22.
前言目前世界上对抗疟疫苗的研究集中于疟原虫裂殖子、子孢子和配子的疫苗,已有许多报告证实抗配子抗体可在脊椎动物宿主(鸡、鼠和猴)体内和人体内产生,当此抗体在血餐中进入蚊胃时,与雌、雄配子的表面反应,使其不能受精,阻断了蚊媒传播。这一反应的免疫原是细胞外配子和合子,传播阻断免疫的主要靶抗原是配子。但循环在免疫宿主内的配子体并不受抗配子抗体影响,在蚊体内受精的合子照常转变为动合子;若在受精前加免疫血清,疟原虫即不能继续发育,表明传播阻断免疫是在蚊胃中通过阻止配子受精而起作用。从免疫血清与蚊胃阶段原虫  相似文献   
23.
24.
恶性疟原虫现在已能用人类红细胞进行长期的连续培养。所用培养基为加有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在7%二氧化碳和1~5%氧(88%氮)的气压下孵育于38℃。从  相似文献   
25.
近来国内外对于服用乙氨嘧啶预防疟疾流行的效果,出现了一些争论,有人认为效果很好,也有人认为效果很差,说好的人主要是根据定期服预防药之后,当地发病率有了明显降低;说不好的主要根据是因为服药期间仍有现症病人出现,原虫率也不能降到0。现将几位同志观察到的体会,摘要介绍如下。他们的经验还不很成熟,仅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26.
恶性疟原虫的连续培养,起初是用培养液缓慢流过一薄层沉积的人类红细胞上面的方法而告成功的。这个方法本身是半自动的并能连续生产疟原虫,但不适于研究各种可能影响疟原虫发育的因素。为此,我们又创造了一种把塑料培养皿放在腊烛缸里的简化办法。恶性疟原虫已能用塑料培养皿放在腊烛缸里的简单方法作连续培养。这个方法有适  相似文献   
2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有效的抗疟药物氯喹和乙胺嘧啶的问世及长效杀虫剂DDT等的使用,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1955年世界卫生会议和1957年世界卫生组织疟疾专家委员会分别提出了消灭全球疟疾的倡议和规划。1967年前执行规划比较顺利,以后趋于停滞不前乃至倒退的状态。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把灭疟方案退到了控制疟疾的地位。灭疟规划面临的困难,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尤以恶性疟原虫对最常用的抗疟药氯喹产生抗性是实施灭疟规划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8.
海南省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监测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方法:选择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高度抗性且恶性疟发病率较高的海南省乐东县为观察点,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间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结果:停用氯喹18年,体外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97.9%下降至1997年的26.7%(P<0.001),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10.46±7.14pmol/μl血降至1.63±1.47pmol/μl血(P<0.001);体内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84.2%降为1997年的18.4%(P<0.001),RⅢ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53.1%降为14.3%。结论: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逐渐恢复了敏感性  相似文献   
29.
对于鸟疟原虫组织培养的成功,哺乳类疟原虫红细胞前期体外繁殖的失败,用昆虫组织培养孢子生殖阶段部分成功的方法,以及红内期疟原虫在体外短期培养的工作,新近均已有评述。这里只谈关于人类恶性疟原虫的体外连续培养法。此种原虫红细胞内期繁殖阶段的体外培养所需条件如下:一层薄的人类红细胞沉积层(如用1毫升的10%人红细胞悬液铺在  相似文献   
30.
酮替芬、赛庚啶及苯噻啶抗疟作用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发现抗过敏药物酮替芬及其同类药物赛庚啶、苯噻啶对约氏疟原虫及伯氏疟原虫高度抗氯喹株均具有杀灭作用。酮替芬0.8mg/d×4及赛庚啶0.6 mg/d×4在抑制及治疗试验中均可使小鼠治愈,并不再复燃,但苯噻啶8mg/d×4则只能在抑制试验中使小鼠痊愈。初步讨论了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抗疟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