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3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评价VDD起搏器远期心房感知功能的可靠性。 1 4例VDD起搏器病人 ,术后一周内每天记录心电图 ,术后32 .50± 1 3 .2 0个月时行Holter检查 ,检测过程中 ,让病人保持各种不同体位、做Valsalva动作、深呼吸、咳嗽及运动各2min ,并记录相应时间 ,手工检测 2 4h心房感知率。结果 :术后一周内 1 2例心房电极感知功能正常 ,1例于术后第 3天发生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 ,经服用胺碘酮后恢复窦性心律 ,心房部分感知不良。 1例术后心房电极即无感知功能。Holter随访中 ,1 3例心房感知率为 88.98%± 2 8.35 % ,1例术后心房感知正常的病人 ,随访时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房颤。结论 :对于绝大多数窦房结功能正常 ,因房室阻滞安装起搏器的病人 ,VDD起搏器远期心房感知功能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42.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从发病至死亡时间短,来不及到医院就诊,得不到及时抢救,患者多死于院外。无论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患何种类型的心脏病,其猝死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心律失常,其中80%以上是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即所谓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足20%的患者死于缓慢心律失常。因此,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患者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积极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过因室速或室颤而心脏骤停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危险分层通常所说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  相似文献   
43.
第四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例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应用了第四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根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置工作参数,采用阶梯治疗方案。术后随访发现2例均发生了术后心律失常“风暴”,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均有效终止了2例患者自发的室速。第一套ATP程序成功率分别为95%与98%,其余被第二套ATP程序所终止,总成功率100%。2例术后都发生了对窦性心动过速误放电,在室速发现程序中加入突发性标准后得以纠正。1例因室速周长大于所程控的室速周长发现标准而导致室速时ICD不放电,增加室速发现周长后未再发生类似情况。  相似文献   
44.
报道8例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其中3例为慢-快型AVN-RT射频消融改良慢径后出现的快-慢型AVNRT。8例均经消融慢径而成功终止心动过速。平均放电次数3±1.1次、平均放电时间120±30.4s、平均放电功率30±11W。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快-慢型AVNRT具有以下临床电生理特征:①快径不应期短、慢径不应期长。②心内电刺激无房室结双径路现象。③心动过速能由心房刺激诱发。④心动过速时AH间期<HA间期,冠状窦近端A波最提前。熟悉快-慢型AVNRT的电生理特征,对于鉴别房性心动过速及右后间隔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十分重要,也是指导快-慢型AVNRT射频消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
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安置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安置经验。方法总结分析20例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技巧、心室颤动(室颤)的诱发及除颤阈值(DFT)测定方法以及ICD的程控原则。结果2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例;平均年龄54.1±14.4岁;冠心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房缺修补术后1例,右室发育不良2例,原发性室颤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例;19例术前均接受胺碘酮治疗,1例服用索他洛尔。手术全部采用单切口,ICD埋于胸大肌下,电极导线于切口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送入右心室。首选T波同步电击法诱发室颤,成功率80%。DFT18.4±4.7J,1例对调电击极性、1例加用上腔静脉电极后DFT才符合要求。电击阻抗53.7±7.6Ω。R波振幅12.4±6.0mV,1例因R波振幅低而加用心室螺旋电极。起搏阈值0.6±0.2V。起搏阻抗540.0±110.8Ω。1例与单极起搏器合用,术中测试无相互影响。结论胸部单切口置入ICD方法简便可靠,术中需酌情决定上腔静脉电极及心室螺旋电极的使用,T波同步电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诱发室颤方法。ICD与起搏器合用时,术中需测定二者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6.
牛磺酸对尾加压素Ⅱ抑制L-型钙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尾加压素Ⅱ (UrotensinⅡ ,UⅡ )抑制L 型钙电流的调节作用 ,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 ,分别测定牛磺酸、UⅡ、牛磺酸 +U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 型钙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细胞外钙浓度时 ,(1)牛磺酸 5mmol L、10mmol L使L 型钙电流峰值分别下降 45 .1%、35 .4% ;(2 )UⅡ 10 - 9mol L使L 型钙电流峰值下降 6 9.4% (P <0 .0 5 ) ;但先给予牛磺酸 5mmol L、10mmol L后 ,再加入UⅡ 10 - 9mol L ,L 型钙通道电流峰值分别下降 5 3.4%、37.9% (P>0 .0 5 )。结论 牛磺酸可使UⅡ对L 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减弱 ,具有较强的钙调节作用及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在典型心房扑动 (房扑 )射频消融中观察临近峡部的低位右房心内电图极性改变 ,来迅速判断是否形成峡部双向阻滞。方法 对 10例典型房扑患者 ,沿三尖瓣环放置Halo电极 ,Halo远端紧邻峡部消融线 ,房扑发作中消融在房扑终止后行冠状窦起搏 ,窦性心律下消融则同时行冠状窦电极起搏 ,观察紧邻消融线低右房侧的心房电极电图起始部分的主波方向 (H电位 )的极性表现 ,并与最终双向阻滞评价结果比较。结果  8例在窦性心律下行冠状窦电极起搏时消融 ,2例在房扑发作中消融。 10例患者最终消融结果均为双向阻滞。 2例房扑发作时H电位极性均为负向 ,8例窦性心律下H电位极性均为正向 ,峡部缓慢传导时该极性仍为正向 ,形成双向阻滞后H电位极性变为负向。结论 典型心房扑动行峡部线性消融时 ,行冠状窦起搏观察到紧邻峡部消融线低右房侧H电位的极性改变可能是峡部消融成功的新指标。该指标简单、快速、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紧急情况下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6例因心律失常紧急采用漂浮电极导管行临时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入路、手术时间、电极导管放置部位,判定该方法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结果经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即刻成功率达100%;从静脉穿刺至心室起搏使用时间为(5.2±2.0)min,从电极置入至心室起搏使用时间为(1.7±0.9)min;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发生率右室心尖部(2.9%)小于右室流出道(33.3%)(P=0.018);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紧急情况下床旁使用漂浮电极导管行心脏临时起搏方便、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49.
加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应用意识和术后随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脏性猝死一直是心血管内科临床的重要课题。我国虽然缺少准确的流行病学统计资料 ,但大家都明显地意识到 :近年来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律失常 ,其中又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因此 ,预防和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 (AVID、CIDS、CASH)业已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mplantable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降低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目前已将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0.
小儿快速心律失常320例射频消融效果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小儿不同类型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效果,构成比和相应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1年3月~2000年12月我院经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20例患儿进行分析.结果320例患儿(年龄6个月~16岁)中,225例为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侧房室旁路消融成功率为98.3%,右侧房室旁路成功率为9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58例,成功率为98%,复发率为4.6%;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6例,成功率为83%,复发率为17%;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31例,左室间隔部IVT成功率为100%,右室流出道IVT成功率为85.7%,总复发率为12%.并发症1.6%(5/320),其中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1例为左侧房室旁路,2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为AVNRT;动静脉栓塞3例(8个月~3岁),静点尿激酶后缓解.31例IVT心室速率为150~240(198±26)次/min,QRS波时限0.09~0.12(0.10±0.01)s,25例有室房分离.22例室速(VT)起源于左室,9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全部320例快速心律失常中,合并器质性心脏病10例;因心动过速持续发作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9例,其中4例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后心脏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小儿射频消融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在<4岁儿童和婴幼儿应严格掌握适应证;(2)AVRT和AVNRT是小儿室上性心动过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3)小儿IVT多呈窄QRS波,室房分离是诊断IVT的有力依据;(4)心动过速心肌病经早期适当的治疗是可逆的,应特别注意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