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评价新型多层平板型生物人工肝(BAL)体外支持系统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有3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接受了新型多层平板型BAL治疗共计48例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h,于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后1、3、7和14d,抽取患者外周血监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并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判定BAL的治疗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患者血浆及反应器中IgG、IgM及补体CH50的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 DNA、猪特异性细胞色素B(SsCytB)基因序列及逆转录酶的活性等,以评估BAL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大部分患者接受BAL治疗后感觉良好,精神状态、临床症状、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缓解或明显改善,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3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9例,好转25例,治愈好转率为89.5%(34/38),治疗无效4例;有7例患者经BAL治疗后病情好转,顺利等到供肝接受了肝移植.治疗期间,患者血浆IgG、IgM和CH50水平均未出现明显变化,仅补体CH50在治疗1h时出现一过性下降,随后很快恢复正常水平;反应器内未检测出IgG,仅治疗4h时检出极少量IgG,治疗4h内均未检测出IgM.各时间点患者PBMC均未检测到PERV DNA,且患者血浆中均未检测到猪特异性SsCytB基因序列和逆转录酶活性.结论 新型多层平板型BAL体外支持系统对肝功能衰竭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其在患者等待供肝期间也可作为良好的过渡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膜截流分子量对新型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支持系统内细胞材料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用200×103和1200×103两种不同膜截流分子量的半透膜作为BAL隔离膜.正常比格犬接受新型BAL治疗6h,定时收集BAL系统中培养液.观察各组细胞活力及功能变化.结果 200×103组细胞活力保持在90%左右,明显高于1200×103组的22%.细胞功能检测显示,200×103组细胞白蛋白分泌水平及尿素合成分别为53.3 μg/106细胞和3.6 μg/106细胞,显著高于1200×103组的5.6 μg/106细胞和0.3 μg/106细胞.1200×103组反应器内免疫球蛋白分子浓度显著高于200×103组,免疫荧光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结论 降低BAL膜截流分子量可以有效减少免疫球蛋白分子的透过,从而维持BAL中细胞材料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缓释bFGF胶原膜修复猪胆管缺损的效果。方法中华实验用猪28只,雌雄不限,体重15~30 kg;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为3组,其中实验组12只,空白对照组12只,正常对照组4只。正常对照组不作处理;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制备胆管壁缺损模型(长2 cm,宽1/3~2/3胆管周径)后,分别采用2.0 cm×1.0 cm×0.5 mm缓释bFGF胶原膜和空白胶原膜缝合修复。术后观察实验动物存活情况,并于术后1、2、3个月检测肝功能变化,处死动物后行大体观察;取胆管组织经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黏膜下腺体计数;术后3个月行经胆囊胆管胆道造影观察。结果术后实验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1个月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腹腔粘连均较严重,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粘连较空白对照组明显缓解。肝功能检测示,除ALP在术后2、3个月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外,其余各指标,如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白蛋白术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实验组胆管腺体再生和上皮再生速度快于空白对照组,2个月即完成胆管上皮覆盖,3个月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相应组织水肿和炎性浸润均较空白对照组轻。术后1个月实验组黏膜下腺体计数及MVD值均显著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2个月后下降并稳定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空白对照组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术后1、2个月显著低于实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3个月时达到并稳定于正常对照组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黏膜下腺体计数与MVD之间均成正相关(P<0.01)。术后3个月造影显示,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均无胆管扩张及结石形成。结论缓释bFGF胶原膜可通过促进新生血管再生等方式促进猪胆管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14.
细胞移植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受损组织或器官并促进其再生的手段.常规的细胞疗法是直接将细胞注射至受损组织,但其将细胞输送到靶部位的效率有限."细胞薄片组织工程"是一种新兴的无支架组织工程技术,利用温度敏感型聚合物制造出的组织状细胞单层(即"细胞薄片")可以被输送到受损部位,并且不需要支架,定植效果强大.目前,细胞薄片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监测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寻找影响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发生无法耐受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方法:针对接受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治疗的非对乙酰氨基酚肝损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共收集1857名患者的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的药物治疗方案,结合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1857名患者中,共有53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肝脏类器官对小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作用。方法 体外构建肝脏类器官,通过形态学、PCR和免疫荧光对类器官进行初步鉴定。C57BL/6小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8只。对照组进行肝左叶、中叶切除术+肝包膜注射200 μL PBS;治疗组进行肝左叶、中叶切除术+肝包膜移植200 μL类器官悬液。建模成功后分别于术后第1、4、7天收集标本。通过血清生化检测、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评估肝脏类器官对小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作用。结果 类器官体外培养3 d,从直径20 μm的囊性结构扩增到约125 μm的细胞团(P<0.05),直径扩增近6 倍。肝脏干细胞标志基因EPCAM、SOX9和CK19明显上调(P<0.05),传代前后基因保持稳定。免疫荧光显示CK8、Desmin、AFP和PCNA呈阳性。HE显示术后第4天,治疗组肝细胞形态大小基本恢复正常,形态较清晰,无炎症细胞浸润,无脂肪或气球样变。对照组小鼠肝细胞核仁染色加深,仍有炎性细胞浸润,部分区域存在肝细胞坏死区。免疫组化Ki67和Western blotting对增殖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增殖能力是对照组的3 倍。肝功能检测发现治疗组在术后第4天ALT、AST、TBIL和DBIL明显下降,ALB合成增加(P<0.05)。结论 具有肝脏干细胞属性和增殖能力的肝脏类器官,能通过保护肝细胞、改善部分肝切除术后小鼠肝功能,发挥促进肝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快速康复外科(ERAS)在机器人辅助肝切除手术中的实施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4月~ 2020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肝胆中心行机器人辅助肝切除治疗的患者共16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81例)和对照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机器人辅助手术术后恢复情况(肝功能恢复情况、排气排便情况)、术...  相似文献   
18.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肝移植的常见危险因素,与早期移植肝的无功能和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当发生IRI时,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和炎症因子,引起肝脏损伤,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的激活与其密切相关.同时,由于肝移植供肝的需求不断增多,脂肪供肝在肝...  相似文献   
19.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代谢器官,在维持机体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肝衰竭、肝癌等肝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肝脏模型的构建,以及基于此对肝脏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类器官是通过体外三维培养技术获得的小型组织,能够自我更新,并在体外培养或移植入体内后发挥特定组织器官功能,在肝脏疾病的研究及治...  相似文献   
2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综合性代谢疾病.肠道屏障作为肝脏与外界的第一道防线,其功能受损与肝脏疾病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NAFLD中,以肠道屏障破坏为特征的肠-肝轴紊乱包括肠道微生物屏障、化学屏障、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肠-血管屏障的功能受损.近年来,肠道屏障修复疗法为研究NAFLD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