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94篇 |
免费 | 1266篇 |
国内免费 | 41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3篇 |
儿科学 | 124篇 |
妇产科学 | 87篇 |
基础医学 | 361篇 |
口腔科学 | 119篇 |
临床医学 | 1119篇 |
内科学 | 898篇 |
皮肤病学 | 55篇 |
神经病学 | 141篇 |
特种医学 | 32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968篇 |
综合类 | 3438篇 |
预防医学 | 1293篇 |
眼科学 | 167篇 |
药学 | 813篇 |
727篇 | |
中国医学 | 914篇 |
肿瘤学 | 3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242篇 |
2022年 | 517篇 |
2021年 | 621篇 |
2020年 | 320篇 |
2019年 | 423篇 |
2018年 | 364篇 |
2017年 | 177篇 |
2016年 | 334篇 |
2015年 | 248篇 |
2014年 | 318篇 |
2013年 | 289篇 |
2012年 | 337篇 |
2011年 | 419篇 |
2010年 | 403篇 |
2009年 | 394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94篇 |
2006年 | 309篇 |
2005年 | 268篇 |
2004年 | 269篇 |
2003年 | 238篇 |
2002年 | 234篇 |
2001年 | 914篇 |
2000年 | 841篇 |
1999年 | 544篇 |
1998年 | 289篇 |
1997年 | 207篇 |
1996年 | 219篇 |
1995年 | 210篇 |
1994年 | 188篇 |
1993年 | 144篇 |
1992年 | 150篇 |
1991年 | 120篇 |
1990年 | 137篇 |
1989年 | 114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58篇 |
1983年 | 35篇 |
1982年 | 48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31篇 |
1979年 | 27篇 |
1978年 | 9篇 |
1976年 | 11篇 |
1973年 | 15篇 |
1960年 | 1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中国医师协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 国家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专家指导委员会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1,(7):291-295
1 概述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手术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改善帕金森病及肌张力障碍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痴呆、精神疾病等的一种神经调控疗法,现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1... 相似文献
52.
53.
随着肌松药和镇痛药等药物的联合应用,现代全身麻醉的深度、患者的意识状态常常被掩盖或难以判断.以往的传统体征(血压、心率、呼吸和瞳孔等)已不能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目前,有关研究重点集中在脑电活动方面,如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脑电熵(entropy)、听觉诱发电位等.现就entropy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意义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与脑电双频指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4.
55.
蝉花汤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评价蝉花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临床收集的126例CRF患者随机分为蝉花治疗组(n=42)、人工虫草组(n=42)和西药对照组(n=42),用药治疗180天,检测CRF患者的残存肾功能(Scr、BUN、Ccr)、血脂(TG、TCH)、血清白蛋白(ALh)、血色素(Hb)、红细胞比积(Hct),通过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观察和评价蝉花对CRF的临床疗效。结果:蝉花治疗组在治疗后Scr、BUN比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蝉花治疗组在治疗后ALb、Hb、Hct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差异十分明显(P〈0.01)。蝉花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TG和TCH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结论:蝉花能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水平,提高肌酐清除率,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纠正负氮平衡的作用;升高CRF患者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比积;能改善CRF患者的甘油三酯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 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58.
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药学》2021,30(5):451-452
近日,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汪贻广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Cooperative Self-Assembled Nanoparticle Induces Sequential Immunogenic Cell Death and Toll-Like ... 相似文献
59.
血液流变学研究进展,已引起国内外基础医学的重视。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测定已成为糖尿病诊断治疗的重要客规指标,现将我科50例老年糖尿病所测得的各项结果分析如下。一、对象:对照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60—70岁,平均63岁,经临床检查均可排除各种对血粘度影响较大的疾病。老年糖尿病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60—72岁,平均64岁,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除有糖尿病血管合并症外,均无酮症、酸中毒、慢性肝肺肾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并将糖尿病者按年龄、病程、临床症状、血脂及有无血管合并症进行了分组。二、方法:应用上海医科大学生物医学统计计算机BME—Ⅰ型为主机,连结XN—5型毛细血管或血粘细胞电泳仪及控温仪。检查项目包括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率,纤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