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和细胞内黏附分子1(ICAM1)的血清浓度与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ELISA法)测定了64例结直肠癌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和细胞内黏附分子1的血清浓度。同时测定癌胚抗原(CEA)的血清浓度。结果:可溶性E选择素的浓度和可溶性sICAM1的血清浓度显著增高,P=0001和P=0032,伴有远处转移者增高显著,P=0004和P=0015。可溶性E选择素的浓度和可溶性sICAM1的血清浓度与血清癌胚抗原的水平有相关性,P=0025和P=0038。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的浓度和sICAM1的血清浓度的升高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展和广泛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价次全大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5~2000年21例FAP患者行次全大肠切除术后残留结肠或(和)直肠的结肠镜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残留结肠、直肠内都有不同程度的腺瘤复发,发生率100%;残留直肠内腺瘤生长较近端的残留结肠密集;1例术后4年直肠腺瘤癌变,累积直肠癌的发生率4.8%.结论:采用保留直肠的手术方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但有残留直肠息肉癌变的危险.  相似文献   
6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9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1985~2003年96例FAP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结肠镜表现特征;回顾2001~2003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内镜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96例FAP患者中多数患者大肠内息肉呈密生型生长(52/96,54.2%),左半结肠及直肠息肉分布密度呈中至重度,直肠腺瘤癌变率高(23/41,56.1%).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大肠内密集分布腺瘤性息肉是FAP特征性表现,直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结肠镜是安全、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探讨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所有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1116例(TNM分期I~Ⅲ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T1、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因素为临床常用可对肿瘤进行客观评价的因素.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和x2检验.结果 共1116例直肠癌患者入组,其中T1、12期直肠癌为358例(32.1%).T1和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5.6%(2/36)和23.3%(75/322).T1、T2期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21.5%,77/358)明显低于T3、T4期肿瘤(51.6%,391/75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仅肿瘤T分期是与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2;95%C/:1.212~21.991;P=0.026).结论 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且在各种常规临床病理指标中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提示当前应进一步研究T1、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以指导治疗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65.
经胃内镜肝囊肿开窗术(附1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又同时给病人带来创伤和痛苦.医生、病人及其家属的愿望是在安全治疗疾病的前提下,减轻疼痛,减少瘢痕或无瘢痕[1].目前,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66.
经自然腔道内镜胆囊切除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初步评价经自然腔道内镜胆囊切除术不同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缺点。方法采用8只雌性猪模型平均分为4组。单镜手术均为经阴道途径的双管道内镜,双镜联合时再经胃插入一条普通内镜协助。分为单条内镜法、经阴道和经胃双镜联合法、腹腔镜抓钳辅助单条内镜法、单条带透明帽的内镜法4种不同方法进行胆囊切除术。先用针刀在管壁穿透切开,ERCP拉式切开刀扩大切口,再用扩张球囊扩大通道,将胃镜送入腹腔,内镜在腹腔内寻找胆囊并进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管壁切口用止血夹闭合。于术后1周处死解剖动物,观察腹腔内粘连,胆囊床,邻近脏器损伤及管壁切口闭合情况。结果使用单条内镜无法完成胆囊切除术;双镜联合及腹腔镜抓钳辅助有利于胆囊管及血管的分离,均只有1例成功,1例未能最终完成胆囊切除术;2例带透明帽的单条内镜法都成功完成了胆囊切除术。腹腔镜抓钳辅助出现1例出血,双镜联合出现1例胆囊破裂。结论经自然腔道内镜胆囊切除术是可行的,带透明帽的双管道内镜法是较理想的操作方法,专用新器械的开发是手术操作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翁子毅  子树明  杨明  崔龙  于恩达 《上海医学》2011,34(5):379-381,前插1
目的 探讨Hedgehog(H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病变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人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组织中Hh信号通路蛋白音刺猬因子(sonic hedgehog,SHh)、受体patched(PTCH)和分泌型Frz相关蛋白(SFRP1)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H...  相似文献   
68.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调控RNA,可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分化和凋亡.miRNA具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若干miRNA直接或间接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miRNA表达谱与结直肠癌的诊断、分期、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为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将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9.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