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97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目的 分析中国居民坚果摄入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省份150个监测点开展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采用食物频率询问法和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坚果的摄入情况,人口数据采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通过复杂抽样加权处理,计算中国居民坚果摄入频率和摄入量。结果 10.4%的儿童少年(6~17岁)和8.8%的成年居民(≥18岁)坚果摄入频率达到每周≥4次,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坚果摄入量为3.8 g,坚果的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均呈现从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到贫困农村依次降低的趋势。从1982—2012年30年变化来看,1982—2002年中国居民坚果摄入量总体上呈缓慢增长,2002年和2012年中国居民坚果摄入量相似,城市和农村居民坚果摄入量却呈缓慢下降趋势。结论 2012年中国居民坚果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均偏低,且存在地区差异,需要科学引导居民合理的坚果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302.
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护理人员培训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护理人员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方法采取大样本调查了解护理人员培训需求,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方案,实施能级护士的分层次管理,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性评价。结果各级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得到提高,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各项服务指标创优,创新思维在护理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结论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员培训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体现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充分挖掘护理队伍潜力,提高护理服务内涵的目的。  相似文献   
303.
  目的  分析2010 — 2012年中国15~49岁育龄妇女营养不良及超重肥胖状况。  方法  使用2010 — 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35 664名15~49岁育龄女性资料,分析其营养不良及超重肥胖状况,以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为标准人口,采用复杂抽样加权处理。  结果  2010 — 2012年中国育龄妇女营养不良率为6.9 %,城乡分别为7.2 %和6.7 %,其中城市15~24、25~34和35~49岁女性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4.2 %、8.0 %和2.8 %,农村分别为12.8 %、6.9 %和2.4 %。育龄妇女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25.4 %和9.2 %,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5~49岁育龄妇女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大城市最低(22.1 %和7.3 %),中小城市(26.0 %和9.7 %)和普通农村(25.7 %和9.5 %)基本一致,其次为贫困农村(24.5 %和7.8 %)。城市育龄妇女营养不良率高于农村,其中大城市最高,而超重率和肥胖率为大城市最低。  结论  年轻女性的营养缺乏与过剩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04.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省份0~5岁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现况。方法数据来自中国2013年0~5岁儿童乳母营养健康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研究对象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5个调查县区中的0~5岁儿童。儿童身高、体重的测量采用标准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儿童超重和肥胖采用WHO 2006年、WHO 2007年的生长发育标准(参考)进行判断。所有分析使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的省级标准人口进行事后分层加权计算。结果 2013年监测0~5岁儿童样本量为32 861名,各省0~5岁儿童城乡合计的超重率在3.3%~16.1%之间,肥胖率在0.6%~9.7%之间。在只有城市调查点的省份,山东0~5岁儿童超重率最高(14.3%),海南最低(3.3%);山东儿童肥胖率最高(5.2%),海南最低(0.6%)。在只有农村调查点的省份,山西儿童超重率最高(16.1%),青海最低(3.3%);肥胖率为山西最高(9.7%),青海最低(0.7%)。兼具城乡调查点的省份,儿童超重率为河北最高(14.3%)、贵州最低(3.5%);肥胖率为河北最高(6.6%)、贵州最低(0.9%)。结论 2013年中国东...  相似文献   
305.
  目的  分析中国 ≥ 18岁成人2002 — 2015年在外就餐行为变化趋势及其对肥胖的影响。  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10 — 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和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中 ≥ 18岁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数据,采用χ2检验、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分析不同特征成人在外就餐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外就餐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肥胖的影响。  结果   2002年、2010 — 2012年、2015年中国 ≥ 18岁成人过去1周3餐在外就餐比例分别为7.2 %、16.5 %、20.2 %,男性居民分别为9.8 %、20.0 %、25.1 %,女性居民分别为5.0 %、13.8 %、15.8 %。2002 — 2015年中国 ≥ 18岁成人在外就餐比例呈现增长趋势(P < 0.0001),成年男性和女性在外就餐比例也均呈现增长趋势(P < 0.0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男性、18~44岁、城市、家庭人均年收入 ≥ 20 000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除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之外的其他在职人员、未婚的成人在外就餐的行为更加普遍。男性在外就餐组发生肥胖的风险约是非在外就餐组的1.166倍(P = 0.002),女性在外就餐组发生肥胖的风险约是非在外就餐组的0.922倍(P = 0.001)。  结论   2002 — 2015年中国 ≥ 18岁成人2002 — 2015年在外就餐比例呈现增长趋势,18~44岁、学历和收入较高的未婚职业男性在外就餐比例较高且呈现增长趋势,在外就餐可以增加肥胖的风险;建议加强在外就餐营养宣传教育,制定不同人群在外就餐膳食指南,引导我国居民养成健康的饮食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306.
  目的  分析2010 — 2012年中国不同地区居民膳食结构状况。  方法  2010年8月 — 2012年12月,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份150个监测点开展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调查,采用连续3 d 24 h膳食回顾法和调味品称重法进行膳食调查,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标准人日的能量、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和膳食结构比例。  结果  2010 — 2012年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膳食能量摄入量为2 172.1 kal(9 079.4 KJ), 碳水化合物为300.8 g,蛋白质为64.5 g, 脂肪为79.9 g。膳食能量的53.1 %来源于谷类,17.3 %和15.0 %来源于食用油和动物性食物。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为55.0 %,脂肪供能比例为32.9 %,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2.1%。蛋白质的食物来源中谷类食物占47.3 %,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物占36.1 %。脂肪的食物来源中植物性食物占64.1 %,动物性食物占35.9 %。大城市居民的谷类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均不足50 %,中小城市居民的谷类食物供能比不足50 %,大城市、中小城市和普通农村居民的脂肪供能比均超过了30 %,2010 — 2012年中国居民的动物性食物、食用油和糖的供能比上升。  结论  2010 — 2012年中国居民的膳食构成是以谷类和植物性食物为主,但不同地区居民有高热能、高脂肪和高糖摄入而接近西方膳食模式的趋势,建议在中国传统膳食结构基础上优化膳食结构,对于不同地区制定分类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307.
卵巢放线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31岁 ,已婚 ,孕 4产 1。因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4年 ,乏力、纳差 3月 ,发现盆腔包块 3天于 2 0 0 1年 6月 2 7日入院。IUD 4年。查体 :一般情况尚好 ,皮肤、巩膜无黄染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 (- ) ,腹软。妇科检查 :阴道光滑 ,内有少许黄色分泌物 ;宫颈中度糜烂伴有接触性出血 ,无举痛 ;子宫正常大小 ;左附件区扪及约 12cm× 8cm大小包块 ,与子宫及后穹窿粘连 ,固定 ,表面凹凸不平 ,无明显压痛 ;右附件区未见异常。B超示“左附件实质性包块”。入院诊断 :左附件区包块。入院后经对症和抗炎治疗后 ,于 6月 2 9日在…  相似文献   
308.
AIDS的流行给人们的心理和健康带来影响.文章回顾了国外近十几年文献阐述的社会人群、HIV/AIDS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HIV/AIDS患者的抑郁状况、社会支持、生命质量.研究证明疾病知识教育、心理咨询、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社会网络的支持可减轻患者抑郁状况,提高生命质量.借鉴他国经验广泛、深入的全民健康教育;反对歧视HIV/AIDS患者;对患者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行为干预;全身支持疗法;发展咨询等服务;启动非政府组织力量.  相似文献   
309.
低血压在血透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一种并发症,特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更易发生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舒张压低于50mmHg时为低血压,感到头昏、恶心,有时肌痉挛,少数病人无症状,直到血压降至极低的危险水平。透析病人低血压的发生率大约是20%~……  相似文献   
310.
临床医师使用循证医学解决医患矛盾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临床医师使用循证医学的情况,获得基线资料,进而制定临床医生使用循证医学的对策,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探索解决医患冲突的新途径。方法 采用随机调查方法,于 2004年 12月对辽宁某市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的 202名临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 0进行资料输入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临床医师对循证医学的了解和应用情况不尽人意。7. 9%的临床医生对循证医学一无所知; 42. 1%的医师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一点;只有 50. 0%的医生了解和使用过循证医学;在发生医患纠纷后,如何寻找支持自己治疗方案的证据? 只有 39. 1%的医师知道采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 60. 9%的医生选择教科书、一般文献和原著及上级医师的意见。结论 临床医师对循证医学的认知程度不能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治疗水平和合理医疗费用的需求,加强循证医学宣传力度和推广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