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7篇
  免费   398篇
  国内免费   233篇
耳鼻咽喉   50篇
儿科学   58篇
妇产科学   161篇
基础医学   335篇
口腔科学   77篇
临床医学   830篇
内科学   425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2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403篇
综合类   1517篇
预防医学   742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650篇
  6篇
中国医学   645篇
肿瘤学   341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93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99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5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中国癌症高发现场报告   总被引:4,自引:13,他引:4  
回顾癌症高发区的由来及变迁,分析癌症高发现场的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提出加强癌症高发现场工作的建议(包括必要性、目标、工作内容及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92.
城市和农村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HR-HPV感染和子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城市地区(北京和上海)1 569人、农村地区(山西和河南)1 763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妇科检查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C-Ⅱ)。利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城市地区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丈夫婚外性行为、生殖器感染史(STD)、流产次数和吸烟,而细胞学检查史是保护因素。影响农村地区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初次性交年龄、近5年性伴侣数、丈夫婚外性行为、性生活年限和饮酒。结论:影响城市与农村地区妇女感染HR-HPV的危险因素存在着较大差异。提示,在制定预防和控制宫颈癌以及HR-HPV感染的措施时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3.
[目的]对河南林州筛查组与对照组食管/贲门癌患者生命质量进行调查和评价,比较筛查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生命质量的差别,为"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09年筛查出的食管/贲门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及以上病变,并到河南林州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筛查组,而这3年自发去林州肿瘤医院治疗的食管/贲门黏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及以上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筛查组124例,对照组98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半年以及治疗后1年对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生命质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评价食管/贲门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情况,在不同调查时间比较两组的得分差异。[结果]筛查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半年以及1年生命质量平均总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查组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半年以及治疗后1年的总分平均为0.921±0.049、0.862±0.073、0.866±0.062和0.875±0.055,而对照组则分别为0.719±0.120、0.613±0.134、0.648±0.146和0.670±0.139。[结论]对食管癌高发地区40~69岁的高危人群进行食管/贲门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对食管/贲门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经皮耳穴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关节骨和软骨破坏的影响,探讨taVNS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效应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与taVNS组,每组各12只.通过在大鼠尾根部多点注射牛Ⅱ型胶原和弗氏非完全佐剂混合而成的乳剂制备CIA模型.taVNS组大鼠予以双...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治疗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过程中,大鼠"足三里"穴区局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 1)及其受体CD 24表达及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探讨穴区电针刺激缓解慢性神经痛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CI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行假手术,其余两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神经痛模型。手术后1周开始测定大鼠双侧热刺激缩腿反应的潜伏期(PWL)。电针组于CCI术后8d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穴,连续5d。电针结束后用免疫沉淀法检测"足三里"穴区乙酰化HMGB 1蛋白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HMGB 1和Toll样受体4(TLR 4)蛋白、CD 24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穴位局部组织β-EP的含量,并在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观察阻断HMGB 1-CD 24通路对电针效应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I后各组动物双侧PWL差值明显增加(P0.05);与CCI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动物的痛觉过敏明显减轻(P0.05)。CCI后穴位局部的HMGB 1和TLR 4蛋白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后,和CCI模型组比较,HMGB 1乙酰化程度增高,CD 24mRNA表达升高,同时穴位局部β-EP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是HMGB 1及TLR 4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P0.05)。穴位局部注射CD 24的中和抗体后,电针升高局部β-EP含量、抑制动物痛觉过敏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可缓解CC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效应与穴位局部HMGB 1活性及其受体CD 24表达升高导致的局部β-EP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6.
应用色素法和核素法联合进行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s biopsy,SLNB)72例,检出率、准确率、假阴性率都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临床可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牙齿缺失与食管癌生存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访的方法,对来自林县营养干预试验一般人群的2743名食管癌患者随访观察24年,基线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吸烟、饮酒、身高、体重、牙齿缺失状况等信息,Cox回归分析牙齿缺失与食管癌生存的关系.结果 5年随访研究结果表明,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牙齿缺失暴露与食管...  相似文献   
98.
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人多种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多种胃癌细胞系中HIF—1α的表达水平。结果常氧条件下,在永生化的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及多种胃癌细胞系(包括耐药细胞)中均能检测到HIF-1α mRNA的表达,其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对部分细胞系中HIF-1α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同样发现常氧时即有HIF-1α的表达,但表达水平明显不同。结论常氧时在多种胃癌细胞系及永生化的胃粘膜上皮细胞系中均有HIF-1α的表达;在胃癌细胞系中,HIF-1α的调节可能主要在翻译水平而非转录水平;HIF-1α在常氧时胃癌细胞系的异常表达,提示除缺氧刺激外,非缺氧因素可能也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是孕产妇的严重并发症。因此妊娠心衰诊治已成为产科医师必须面临的新问题。其处理上与一般心衰有所不同。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1资料与方法1.1资料现将我院1994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206例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心衰产妇急救治疗报告如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7.1±3.6)岁。孕周26~40周,平均(34.6±3.2)周。初产妇128例,经产妇78例。其中单胎160例,双胎41例,死胎5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 (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