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57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17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57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106篇
综合类   389篇
预防医学   101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16篇
  1篇
中国医学   98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孕妇血清蛋白Z(PZ)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对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分娩期的妊娠高血压孕妇及同期正常孕妇(对照)进行血清PZ和hsCRP检测,分析不同妊娠期、不同血压下各组别PZ和hsCRP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不同妊娠期孕妇血清PZ和hsCR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轻、中、重度高血压孕妇的血清PZ含量分别为(1.62±0.41),(1.38±0.32),(1.16±0.26)mg/L,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3.69±0.33),(3.90±0.37),(4.16±0.41)mg/L,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妊娠期孕妇血清PZ和hsCRP含量呈负相关(r=-0.795,P<0.01),不同程度血压孕妇血清PZ和hsCRP含量呈负相关(r=-0.799,P<0.01)。结论血清PZ含量降低和hsCRP含量升高可导致孕妇血压升高,同时血清PZ含量与hsCRP含量呈负相关,检测孕妇血清PZ与hsCRP对临床治疗和预防妊娠高血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我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让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笔者收藏的200余尊古代陶瓷香炉,可以看出祭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中药养阴通淋汤治疗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的疗效.方法:将92例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1例用自拟养阴通淋汤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环丙沙星胶囊口服和氨苄青霉素静脉滴注,疗程均为4周,对2组用药前后综合疗效及症状消失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养阴通淋汤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通淋汤治疗老年女性慢性尿路感染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侧支循环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113例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6l例(7l处),分布于:左主干l例(0.9%);前降支近段17例(15.0%)、中段9例(8.0%)、远段3例(2.7%);回旋支近段5例(4.4%)、中段6例(5.3%)、远段3例(2.7%);右冠状动脉近段9例(8.0%)、中段l0例(8.8%)、远段8例(7.1%)。侧支循环72例(63.7%),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与侧支循环间的直线相关系数r=0.707(P=0.000)。结论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阻塞性病变多见于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的近、中段,与侧支循环间有高度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的类型、CT表现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分析1984年6月至199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情况,分别对动脉瘤发生部位、大小、SAH次数、Hunt-Hess分级和临床症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良好14例,轻残2例,重残2例,死亡3例。结论:脑积水是动脉瘤性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对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以脑室外引流治疗最为有效,慢性交通性脑积水的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为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 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法检测HBV、HCV、HIV间合并感染以及单纯HBV或HCV感染患者血清IL 18、VEGF、TGF β1含量,同时检测合并感染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γ 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并分析它们与IL 18、VEGF、TGF β1的相关性;另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随机抽取30例作对照组进行IL 18、VEGF、TGF β1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IL 18、VEGF、TGF β1含量变化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比单纯HBV和HCV感染以及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其中IL 18、VEGF、TGF β1值以HBV+HCV+HIV感染模式最高[分别为(312.44±45.24)pg/L、(326.43±51.24)pg/mL、(283.51±49.27)μg/L],其次为HCV+HIV感染模式[分别为(224.32±34.37)pg/L、(257.72±47.72)pg/mL、(204.11±43.28)μg/L],HBV+HCV感染模式最低[分别为(129.44±27.62)pg/L、(147.67±41.22)pg/mL、(120.47±30.23)μg/L],三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血清IL 18、VEGF、TGF β1水平与相应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GG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7、0.652、0.672;0.643、0.618、0.623; 0.712、0.673、0.705)。结论检测血清IL 18、VEGF、TGF β1含量,对 HBV、HCV、HIV间合并感染患者病情的合理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对老年支气管炎采用氨溴索联合中药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2013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接治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对参照组中的40例采用氨溴索进行治疗,对研究组中的40例采用氨溴索联合中药进行治疗.1月后,将两组治疗效果、发热、咳嗽、咯痰恢复正常的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参照组,发热、咳嗽、咯痰恢复正常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采用氨溴索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8.
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治疗的15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经翼点入路手术152例,经前纵裂人路手术5例。其中施行瘤颈夹闭术者154例,另3例因动脉瘤较小或为前交通动脉的梭形扩张者施行动脉瘤包裹术。对26例IV、V级的动脉瘤手术中清除局部血肿后,对其中14例脑压较高者或术后因脑水肿反应严重者在首次手术时或再次手术行去骨瓣或颞肌下减压术。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判断,本组手术后近期恢复良好者140例(89.2%),中残5例(3.2%),重残4例(2.5%),死亡8例(5.1%,包括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的患者)。死亡的8例中有7例为IV、V级的患者,另1例为动脉瘤包裹术后因再出血死亡。严重残废的4例患者也均为IV、V级病例。结论 对出血间在数小时之内;具有典型前交通动脉瘤的CT表现、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探察;对出血后早期呈TV、V级状态的患者,积极手术可能挽救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76例老年(≥60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首选R-CHOP方案治疗54例,其余患者因年龄、身体状况、经济因素等原因选择R-miniCHOP、CHOP等方案或支持治疗,未列入疗效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首选R-CHOP方案治疗的5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6例(48.1%),部分缓解14例(25.9%),总有效率为74.1%(40/54);其中,37例60~69岁患者总有效率为70.3%(26/37),17例70~79岁患者总有效率为82.4%(14/17),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1,P=0.390)。76例患者随访1~60个月,至末次随访,49例(64.5%)死亡,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6个月,5年OS率为35.5%。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初诊年龄≥70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存在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乳酸脱氢酶升高、免疫组织化学bcl-2阳性、非生发中心型与不良OS有关(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初诊年龄≥70岁、存在B症状、bcl-2阳性、非生发中心型为OS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不佳,初诊高龄、有B症状、bcl-2阳性、非生发中心型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0.
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简称ENANBH)自80年代初由印度学者khuroo(1)等报告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做了不少研究。众多文献资料表明,本病具有孕妇罹患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但无更详细的描述。1986年9月至1988年4月,在新疆南部地区发生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流行。为了解本病在妊娠期妇女这一特殊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在巴格其乡,我们对已婚维吾尔族育龄妇女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