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10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陈东  严激  陈康玉 《安徽医药》2010,14(12):1410-1412
目的探讨PMA诱导THP-1源分化成巨噬细胞后不同时间(0、12、24、48、72 h)MMP-1的蛋白和mRNA表达。方法采用佛波醇诱导THP-1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不同时间M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在24 h MMP-1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加(0.545 0±0.008 26,0.048 6±0.010 65;0.118 0±0.013 00,0.091 7±0.008 15;0.190 0±0.001 80,0.165 8±0.784 70;0.142 3±0.116 40,0.127 7±0.009 20;0.095 5±0.002 29,0.054 6±0.022 15;P〈0.05,P〈0.01)。结论 THP-1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后,在24 h MMP-1蛋白和mRNA表达最高,24 h可能降解斑块胶原纤维最强,促进AS的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2.
目的调查科学岛社区成人高血压伴血糖血脂异常等相关危险因素情况。方法对合肥市科学岛社区年龄18周岁以上共2646人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检测,以及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共有2646人参加体检,421人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为15.91%。在42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为265人,达62.95%;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达400人,达95.01%,血压控制达标率为203人,达48.22%。高血压人群中,TC升高160人,达38%,LDL—C升高163人,达38.71%。空腹血糖升高91人,达21.62%。结论本社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达标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控制达标率仍然较低,且伴有较高的血脂异常情况和空腹血糖升高发生率。  相似文献   
63.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有效性预测指标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伴心室不同步的中至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疗效与安全性已获证明。然而,近三分之一患者对CRT无反应。研究表明心肌影像技术有助于机械不同步的识别,最常用的指标为①侧壁之间收缩值的差值;②12节段模型中,达到收缩速度峰值、时间之标准差。预测CRT疗效的其他指标有a、耗氧峰值;b、运动耐量;c、左室重构。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右侧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旁道 42例 ,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 ,确定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采取左前斜位 30°透视下 ,细标消融导管沿三尖瓣环寻找靶点 ,即最短AV和VA间期且A/V比例≤ 1/ 4或AV或VA波融合处即可消融。结果 :除 1例右侧游离壁显性旁道未阻断、逆传阻断外 ,其余 41例旁道均被消融阻断 ,成功率 97 6 %。随访期 2 2± 3 6 ( 1~ 6 4)个月 ,未发现术后并发症。复发 7例 ,4例再次消融成功 ,复发率 2 2 8%。结论 :RFCA治疗右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单导线心房同步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DD)起搏系统的心房电极的感知功能特点和房室同步起搏率。方法:为11例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单导线VDD,并随访观察。结果:术中心房感知电极位于心房中、上部的A波振幅高于位于下部者,深吸气、深呼气、咳嗽对A波振幅略有影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心房感知电极的阀值稳定,无显著性变化。房室同步起搏率9例为100%,1例为80%,1例为70%。无发生肌电干扰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结论:单导线VDD起搏系统具有简便、心房感知功能稳定、房室同步起搏率高的特点,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并通过随访了解患者服药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方法9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组,分别观测服药后4、8、12周的血压及用药前后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服药12周后,厄贝沙坦组收缩压/舒张压(SBP/DBP)从(150.2±12.1)/(98.2±7.2)mm Hg下降为(127.0±11.2)/(80.3±13.4)mm Hg,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组SBP/DBP从(151.0±10.3)/(99.1±8.2)mm Hg下降为(124.1±10.2)/(78.1±12.2)mm Hg。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1.73%与91.09%(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片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有效,但后者降低血压的总有效率高于前者,随访12周两组的临床耐受性均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7.
68.
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三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单腔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在随访的20~37个月中,2例患者长期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ICD存储数据显示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72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170次,成功158次(成功率92.9%);实施高能量放电12次,其中4次为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非持续性室速发作2次,因其持续时间未达到室速诊断的初始识别时间就自行停止未启动ICD治疗程序。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猝死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调整ICD的工作参数,可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9.
胺碘酮联用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方法:将145例阵发性房颤分为胺碘酮组(I组,n=72),胺碘酮加缬沙坦组(Ⅱ组,n=73),疗效观察24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无显著差异,但12个月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窦性心律维持12个月后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转运行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因ST段抬高性的AMI收住外院,并转运至我院行急诊直接PCI的患者,按照发病至开始转诊的时间分为早期转运组(<6 h)、延迟转运组(6~24 h)和晚期转运组(24 h~1周).观察各组转运安全性、急诊PCI术成功率和1个月随访期间左室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 83例AMI经急诊转入我院接受PCI患者中,早期转运26例,延迟转运39例,晚期转运18例.转运过程中除早期转运和延迟转运组各有2例(分别占7.7%和5.1%)发生心绞痛症状外,各组均无死亡、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急诊直接PCI术,各组开始转运至球囊扩张时间均在180 min左右.早期转运组PCI成功率为92.3%,延迟转运组为89.7%,晚期转运组为94.4%,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1个月内随访,早期转运组无心脏事件发生;延迟转运组4例(10.3%)发生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其中1例(2.6%)在1个月内因心力衰竭死亡;晚期转运组3例(16.7%)发生失代偿心力衰竭,治疗好转出院.3~4周超声心动图示早期转运组左室射血分数为53.2%±9.7%,明显高于延迟转运(48.6%±8.2%,P<0.05)和晚期转运组(43.1%±10.3%,P<0.01).结论 AMI后不同时间对经选择的患者采取转运直接PCI是安全的,且早期转运PCI的疗效明显优于延迟或晚期转运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