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10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患者女性,18岁,夜间阵发性心悸史7年,近4天来每晚发作,每次持续数秒钟。体检:心界不大,心率76次/分,未闻及早搏,无病理性杂音。呼吸音清晰。标准12导联心电图、心脏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无异常。临床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动态心电...  相似文献   
222.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Ⅶ促凝活性(FⅦ:C)、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来研究三者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三者间以及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子的相关性及潜在临床意义.方法以118例冠心病患者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7例、稳定组20例;以35例临床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分别通过一期血凝法和凝固法测定血浆中FⅦ:C、FⅧ:C和Fg水平,同期观察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血糖水平,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以SPSS 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中三者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尤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中增高更加显著(p<0.01),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累及的血管数及是否伴有2型糖尿病无关.在冠心病患者血浆中三者之间,仅FⅧ:C与Fg水平呈正相关,同时,FⅦ:C与TG呈正相关,FⅧ:C与Fg与年龄呈正相关,且FⅧ:C增高更多见于男性冠心病患者(p<0.05).结论血浆中FⅦ:C、FⅧ:C及Fg水平增高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潜在关系,加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中三者水平的检测,使一些高危人群能在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估中受益.  相似文献   
223.
对11例SSS患者安置了生理性起搏器,其中7例应用彩色三维超声心动图比较了心房按需型起搏(AAI)、房室顺序起搏(DVI)与单心室按需起搏(VVI)三种不同起搏方式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显示AAI、DVI起搏较VVI起搏每搏量明显增加分别达37%、20%(P<0.01)。通过程控调测、胸壁抑制试验、DCG等定期随访患者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变化情况,在平均20多个月的随访中尚未发现新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原有的房性心律失常也得到较好控制。认为SSS患者的生理性起搏与VvI起搏比较可产生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新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对有适应症的SSS患者应尽量选用。  相似文献   
224.
目的 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前、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选取因冠心病心绞痛住院并成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8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糖尿病组)31例,未合并糖尿病者(非糖尿病组)5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小时和1个月抽取外周血,采用标准的酶联免疫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分析和比较两组各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组hsCRP在术后24小时浓度达到高峰(14.35±6.22μg/L),与术前(9.35±5.23μg/L)、术后1个月(7.19±5.32μg/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非糖尿病组(12.68±6.07μ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CD40L、ICAM-1在术前和术后均没有明显的变化.糖尿病组MMP-9在术后持续升高,1个月时达到高峰(34.74±10.70μg/L),与术前(19.64±6.03μg/L)和术后24小时(20.00±7.06 μg/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术后1个月时MMP-9的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29.83±8.51μg/L,P<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各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MMP-9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存在较长时间持续增高的现象,其可能与糖尿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不良事件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25.
常规起搏器治疗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性心动过缓的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大量研究显示,高比例的右室起搏可导致心室结构重构、心功能恶化,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常规起搏治疗并发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的升级应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方面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探究及升级疗效难以预测,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了关于心衰治疗的临床指南,其中对于常规起搏器升级治疗指征的把握仍较为严格。为探究关于起搏器升级的指征和时机、升级治疗的疗效和预测,本综述分析了近年来相关方面的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及相关问题的探讨,更好地指导常规起搏器的升级治疗。  相似文献   
226.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在优化的室间间期下,与右心室心内膜导线共同实现双心室起搏,逐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受冠状静脉解剖的影响,导线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多,影响了CRT疗效。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可以避免血管条件的限制,实现更佳的再同步、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因而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2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术后相关心律失常风险的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CRT后,心脏发生心肌机械及电学的逆重构,可减少心脏瓣膜反流、缩小心腔、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等,与降低CRT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有关。左心室射血分数、碎裂QRS波、复极离散度、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并发症等诸多因素被认为与CRT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但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来评价或量化此类器械植入后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本文就CRT后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28.
目的探讨中药丹红、C反应蛋白与THP-1源性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佛波醇将THP-1细胞诱导分化成巨噬细胞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表达峰值时间。再将其分为对照组、C反应蛋白干预组、丹红注射液干预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组别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浓度,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细胞不同时间和C反应蛋白干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mRNA表达。并将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浓度和mRNA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株THP-1在佛波醇诱导下转变为巨噬细胞,在24 h细胞的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和mRNA表达到峰值。与对照组相比,C反应蛋白干预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5、10、25、50 mg/L C反应蛋白干预时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逐渐增高(P<0.05),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丹红注射液干预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降低,0、200、400、800、1 600、3 200 mL/L丹红干预时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减低(P<0.05),呈节段性依赖性递减,且0 mg/L和50 mg/L C反应蛋白干预下两组干预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 THP-1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后,在24 h基质金属蛋白酶1蛋白和mRNA表达最高,C反应蛋白能促进THP-1源性巨噬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丹红能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分泌,在有C反应蛋白干预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29.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与急性心肌梗死及短期MACE(心脏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急性心肌梗死124例,根据Hcy水平分为H-Hcy组(>15umoI/L,n=59例)和Hcy组(≤15umoI/L,n=65例),分析两组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